#手語譯者不是義工
(180206)
(180206)
文:馮曉雯
撰於2018年2月6日
最近又有健聽人問我:「你們手語翻譯不是在利用聾人嗎?」
哦?我也常常問,如果我找一份與聾人完全無關的工作,空餘時間才去做傳譯服務,我會怎樣?記憶裡頭類似的情況在六七年前出現過,想到我的右肩忍忍作痛。沒有甚麼特別的,當時上司人好,容許我在不忙碌的日子請年假,因此當時是請了假去做傳譯的,每個星期可以做上三至十五小時是在傳譯。年假用完的日子呢?每星期有最少三十九小時是在做正職工作,加班五至十五小時,另外抽時間做傳譯服務。家人和朋友抱怨,身體也響起警號。也因當時公司有保險,我出入醫院看專科醫生只需要付藥費,請病假嗎?正職的工作量太多,還是要加班完成。身心疲累,最後我選擇了逃走。
這十多年以來,母親常常問我:「你甚麼時候才放棄幫聾人?」
我不作聲了很多次,最近一次我反問她:「那麼你認為甚麼朋友是不重要的,可以置之不理的?」
在我眼中,不是「幫」,是提供支援。這十多年間,聾人朋友們教曉了我很多事,也讓我重新認識自己。我不能想像,如果沒有和聾人接觸,現在的我會是怎樣的一個人。
逃了去美國的我,再修讀了一個傳譯學位。讀書有壓力,在異鄉受文化衝擊,出濕疹只是小事。沒有想像過的是--香港雨傘事件打擊到我心底裡的深深處,我問當時的健聽室友:「我可不可以即時回香港去支援?我的聾人朋友都在金鐘。」下課後,老師問我:「有心事,不如先照顧好自己?不要勉強來上課。」我花了整整兩年重新問自己:「為什麼我想要繼續做手語傳譯工作?」回港前,我承諾要試一試:「到底我會不會餓死?」
其實每個月都有一些傳譯工作是我自己「貼錢」去做的,因為事情的結果比我是不是有收入更加重要。當然,我心目中是有一個清單--甚麼事情做,甚麼事情不會做。收入沒有做全職的時候多,工作的時數卻比以往做全職的時候更長。
看看銀行戶口月結,我每個月最少會有三至四位數字的進賬是來自傳譯工作的。如果勤力的那一個月,我是連續二十八天都有工作安排的;如果是大家都放假的日子,我也可以在家蹲上十多天,母親大人問:「不如你出街去走走?」我會答:「出街要花錢。」
每每要跟對方嗆一句「我也要吃飯的!」是我最難過的時候。我不是超人,不會飛--要付車費;我不是佛,吃風就飽--要吃米飯的。慶幸的是--我遇過會遲出糧的老闆,但還未遇上不出糧的「臀部靈魂」。
為了維持生活,我兼職教書。諷刺的是--有時候上課多的日子,教書的收入比傳譯的多。得出的結論:「我係唔會餓死嘅。」我還有餘錢,可以跟我的好朋友們去一去旅行,花點少錢。
問自己,傳譯是不是我想做的工作?是。
再問自己,以我的能力是不是可以做更賺錢的工作?是。
每個月做財政結算,我也問自己:「餓唔死,咁退休呢?如果病咗呢?如果有意外呢?」
早幾天有健聽譯者問我:「其實有些聾人朋友不就是利用我們的仁慈嗎?」
我不是一個好人,因此每每我接的工作是會按我的 priorities 去安排的,也曾為了一些重要的「無償工作(pro-bono)」推了好幾份有薪工作。有些人、有些事,在我心目中真的更優先。
健聽譯者問我:「聾人問我,我是不是在利用他。」
我問:「你整天工作,下班後去傳譯個三四小時,難道是為了好玩嗎?」
不做傳譯工作,吃虧的一定不是我這個健聽人。
#手語譯者不是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