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編者也不是聾人,也不是弱聽人,現在也沒有聽力損傷,只是一個普通香港市民。重大的政府宣佈和突發事件,我們都可以關心。要獲得這些資訊,聾人用手語、弱聽人看字幕,他們也是香港的一份子。
答: 因為多一個簽名,就是多一分力量。我們會不定時繼續更新簽署名單。
答: 「山寨工場」是在2017年4月10日出世的。當時是「香港手語來自聾星」的聾人朋友們想做「香港電影金像獎」直播電視節目的即時手語傳譯,從而產生的一個群組。因為是全「山寨」製作--沒有錢、沒有地方、沒有專業器材 -- 只有用專業譯者去開Facebook Live,後來便叫大家做「山寨工場」了。
答: 「山寨工場」有一個Whataspp群組,成員都是一班聾健譯者。剛好這個「沒有手語、沒有字幕」是在這個Whatsapp群組討論裡產生的,然後大家說做就做,就發起了聯署。
答: 首先,健聽人是指沒有聽力損傷的朋友,自小到大都沒有因為聽力而需要用手語或字幕的朋友,在路上沒有跟聾人和弱聽朋友接觸。健聽同路人是指一班有接觸聾人和弱聽朋友的健聽人,我們選擇與聾人和弱聽朋友一起肩並肩同行,也會為聾人和弱聽朋友的生活(如資訊權利等)發聲。
答: 資訊通達(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是指一個市民舒適地接收資訊的權利。用廣東話的你在香港基本上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暢達通行的,因為主流大眾都用廣東話。對於聾人來說,用手語接收資訊就是一個最直接的渠道; 對於弱聽朋友來說,中文文字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方式; 對於一班盲/視障/弱視的朋友來說,口述影像、聲音和點字等是最舒暢的方式去獲取資訊; 對於一班讀寫障礙或社交障礙的朋友來說,簡易圖文版比長篇文字來說,是一個看得更快易吸收的閱讀材料。請想像一下,你看懶人包和看編者這段文字時,哪一個更方便快捷?對於一部分的香港人來說,連最基本的資訊知情權都充滿著障礙、資訊並不通達哦。
答: 自2019年6月12日起,一班譯者(不論是聾人、弱聽或健聽人)不斷發現每天都有不同的記者會,而洽好這些記者會都沒有安排即時手語傳譯和即時中文字幕。一班連工作都不顧的朋友便在好幾個Whatsapp群組裡自發報名,一句「我做直播」,用山寨的形式去做即時手語傳譯。目的是 -- 聾人和弱聽人的資訊通達權利 -- 身為香港市民,自己的事自己做 -- 因為政府唔願意做。
答: 是哦,政府的記者會是有中文謄本的。根據山寨工場其中一位發起人的非正式統計,這些謄本一般要3小時半才會上載至政府網頁。再根據編者和幾位健聽朋友好幾次食飽無事做的比對,中文謄本刪減了不少在記者會內出現的內容,例如是記者的問題被消失了,又或者一部分的用字被修改了等。根據一位聾人朋友的說法:「我想看有語氣的記者會,而不是被製成二維(2D)的文稿。」聾人和弱聽朋友也是香港市民,他們也想即時知道我們的城市到底正在發生甚麼事。
答: 做得到!中國有23個省,加上兩個特區,只有香港未有即時中文字幕。所用的技述在內地稱作「現場速記和轉錄」,又稱作「速記即時聽打」是用一個特製的鍵盤和專業人員用人手打出來的。在內地也好、澳門也好,在外國也好,這是一個專業來的。
答: 普遍到隨時上網找找就見到了,在澳門也好,在外地也好,很多緊急情況發生時(天災、人禍、政府特別宣佈),政府官員旁邊已站好了一位手語傳譯員,或是透過電視直播技術,把譯者置於適當畫框裡。香港呢,暫時還未有。至於為什麼呢?煩請大家自行腦補。
答: 唔⋯身為健聽人的編者只好回答:「政治嘅嘢,好複雜。」聾人和弱聽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選不選擇關心政治是他們每一位朋友各自的選擇,但被剝奪了資訊和知情權就連選擇都被直接刪除了 -- 嚴格來說,這是歧視。
答: 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很複雜。編者深信,一個人的知情權是一個人的基本人權,且掌握資訊的人才能做最理性的判斷。To be or not to be?
答: 坦白說,編者和一眾聾人朋友們在過去這幾年也不斷發聲,要求政府和各大商營電視台加入手語傳譯和字幕,也有透過議員約見不同部門的官員和代表。我們只是剛好又再發聲,時間點也剛好是政府和不同部門代表不斷辦記者會的這個時間。
答: 編者都很希望政府快點做。但耐何大家都不是神人,也不是神仙,沒有人比聾人更了解聾人的需要,沒有人比弱聽人更了解弱聽人的需要,聾人和弱聽人想要的、需要的,未必是政府裡一班健聽精英們想到的。不發聲,等政府做也未嘗不可。 我和你是舊魚還是鹹魚?
答: 又或許,香港政府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演譯是建基於「殘疾」需要被可憐、被幫助、被治療的概念,而不是《公約》精神當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有見及此,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由民間主動發聲,告訴政府不同人仕的基本人權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簡單如「聾人和弱聽人士的資訊知情權利」。
答: (不一定)是。我們專業譯者提供服務是要收費的。因為社會人權狀況發展需要,我們也常常做一定的義務工作,稱之為「probono (無償工作)」,即是不收錢或只收很低的價錢去提供專業服務。2019年6月期間大家見到的民間自發傳譯工作,九成九都是譯者用個人名義去做,由一班相熟的譯者在社交媒體討論而相互發起去做,也有的是透過我們個人網絡受邀請或主動請纓推動而做的。這段時間所做的都是以無償工作形式提供專業服務,算是義工吧!同時,我們也見到有聾人機構發起類似的網上直播傳譯,機構聘用的全職職員在工作時間內提供服務,不算是義工吧?!
答: 我們發起的直播傳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盡量採用一聾人譯者搭配一健聽譯者的組合提供傳譯服務。
答: 聯絡人是以下兩位,歡迎發問。
路駿怡 Connie LO (聾人 Deaf, 9020 5198)
馮曉雯 Cat H.-M. FUNG (健聽同行人 Hearing ally, 9869 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