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神經功能監測

術中神經功能監測 – 神經功能的防護線

台北榮民總醫院 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外科 李政家

在困難度較高的顱底手術、腦實質腫瘤或病灶切除手術、脊椎腫瘤手術中,使用神經電生理的功能性監測及定位,有助於確保手術的切除範圍、 確保手術的安全進行、預後評估、以及風險管理。在過去的十年的文獻中,已經有大規模的研究術中神經功能監測能有助於提昇手術中的安全性,如2002年針對423個病人的研究中,明確指出術中神經功能監測避免了5.2%的術後神經功能缺損。又2003年的文章中,強烈建議病人當病人進行中耳及顳骨相關的顱底手術時,使用顏面神經的監測。許多的效益分析証明,當病人無法使用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其術後生活品質較差,其後續會使用之醫療花費平均下來較使用術中監測之病人高得多。

同樣的結果,也在2012年的脊椎手術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的研究中得到驗証,其關於脊椎手術使用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的效益研究中,在使用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的病人,其術後產生的神經功能併發症明顯的減少 (減少了49%),而每出一個併發症,估計減少的醫療費用高達$63,387美金。Dr. Lall於 2012也嘗試建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於脊椎手術的標準流程、適應症、及人員的訓練。

在2014年Dr. Barbosa進行了一個系統性研究,關於術中功能神經功能監測是否會影響神經膠質瘤切除的範圍,文中提及,大部份回顧性的文獻都同意有了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可以讓外科醫師更有信心進行大範圍的切除。當配合上術中影像技術 (術中磁振造影)、術中螢光(5-ALA),可有效增加腫瘤控制率,也同時增升生活品質。

至於腦神經的監測,也在2005年之後因儀器的進步,對於電生理的認知,而讓現今的醫師可以進行除了嗅神經之外的神經功能監測,依據部位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肌群、不同的電極。如動眼、滑車、外旋神經,可用功能性定位的技術,使用wire電極來確保神經功能。如三叉神經,可同時監測運動支、感覺支、及反射。又聽神經有腦幹反射做監測、迷走神經及舌嚥神經可用喉感電極等等。如此一來,對於所有顱底手術,除了過去的運動及感覺誘發電位外,還能做到完整的腦神經功能的監測,大大的增加手術的安全性。

除了直接在醫療支出、及病人預後的証據外,針於神經外科醫生的使用調查上,也多是正向且有益於病人的。德國在2009於全球16個國家60個神經外科的醫學中心研究中,79.5%的醫學中心使用術中監測,不管是資深或是年輕的神經外科醫師,都十分重視術中監測的過程,也願意在手術中因監測的結果,而改變與原本的手術步驟 (如放開腦部牽引器、重新置放墊片、或是改變原本預期的切口方向、更改骨釘的位置等等)。

在引進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的技術後,有助於增加神經外科手術的成功率,減少發生神經功能缺損之術後併發症的機會。不但可以有效減少健保支出,更可讓手術的安全性進一步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