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

編輯部報告

本期《奇萊論衡》很榮幸能夠收納四篇優秀的單篇論文,以及感謝林盈翔教授賜稿講述一己申請計畫之心路歷程,一直以來,審查委員、編輯顧問、編輯委員往往在百忙之際依然願意為本刊付出大量心力,至今為第九期。謹以主編身份,特申謝忱,並依序略述各篇文章內容。

蘇婉菁〈原初之死?——重探《莊子˙應帝王》「渾沌」義理〉一文,綜觀前人研究,仔細反思各家對於《莊子》「渾沌」之論述,藉由對《莊子》文本之互動的承認、討論,尋找渾沌之死這則寓言的其他解釋之可能性,並且探討《莊子》原文之原初樣態與渾沌之於理想的不足處。文末提出了一個簡單又深具警世意味的結論,強調人們不應該停在原點,應當將所行之路變成隨時都可以再出發的起點,讓全文更富朝氣與正面的積極性。

張鑫誠〈不遇與自鬻:論初盛唐干謁文中的自我書寫〉一文,探究文人如何建構自我形象,「自我凝視」進行投射時會有何選擇性與偏差性,尤其書寫過程是否面臨著自鬻與內省的矛盾衝突。這一類「不遇」之文中,蘊含著文人獨運之匠心,特別是部分文人之作頗為情真,例如駱賓王因為孝親之故而干謁,又例如為了讓干謁意圖更曲折委婉,作者們往往展現才情,讓功利性、現實性較為隱而不顯,顯現該類文字自有其學問所在。

任婕〈論諸葛亮北伐時期的歷史形象和文學形象探究: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為主要參考〉一文,作者遠自海外投稿,該本主要分析史家、小說家講述的諸葛亮形象之不同應用和體現,環繞著諸葛亮北伐時期之歷史、文學形象的探究來進行比較,並且耗費不少工夫整理出《三國志》、《諸葛亮集》中諸葛亮北伐時期的情感流露統計表,藉此輔佐文章論述。

呂梅〈漢語「轉折」概念定義及分類的再探究——兼論意合型轉折的生成及判定機制〉一文,根據作者的說法,該文通過梳理學科概念史的方式,厘清自漢語語言學奠基之作的《馬氏文通》以來,研究中對於「轉折」的爭議點與原因,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說明意合轉折之產生機制體現發言者的言說主觀性(utterance of subjectivity),實為語言使用者基於本身對轉折關係與標記之重視程度、使用習慣等因素,進一步作出的一種對轉折標記之省略。

本期新秀舞臺邀請任職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同時也是長期協助本刊編務之編輯委員林教授盈翔,撰成〈科技部計畫的新手初登板〉一文,講述的是一個「奢侈的煩惱」:科技部計畫。年輕學者任大學教職往往勞苦辛酸,林教授卻「揚棄哀傷」,轉而使用一種真誠的寫法行文,相信文章會對想要申請計畫的讀者相當有所助益。一句「衷心祝福彼此」的話語背後,相信也蘊含著年輕一輩學者之間一份「相濡以沫」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