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編輯部報告

《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的前身,為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自2002年6月創刊之《東華中國文學研究》年刊,該刊主要刊載中國文學、哲學、史學之相關領域論文,且需要於「東華中文學生學術發表會」上公開發表論文,再通過匿名審查後,始得刊登,可謂是一個讓有志於文學研究之學生極佳的發表園地。

2015年9月,《奇萊論衡》編輯部成立,同年11月,由本校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學會、華文文學系研究所學會聯合舉辦第一屆「奇萊論衡:全國研究生文學研究暨文藝創作研討會」,以「文學的跨域閱讀與話語流動」為主題,將徵稿對象拓展為海內外之研究生。首屆來稿踴躍,最終在嚴謹的初審制度下,共有15篇研究論文以及4篇文藝創作入選,並進入期刊之匿名雙向審查。

本期創刊號,即收錄了5篇原創論文。陳俊偉〈六朝、唐代「詠荊軻」詩之創造思維辨析〉一文,針對「詠荊軻」詩做了一番文學史,以及人物史的考辨。作者探究詩人們如何操作史料入詩,在史料與詩人的主觀情感抒發之間,細究詩、史之間交纏的人物形象,藉史料分析推敲詩人之「創造思維」;鄭鈺潔的〈論《英雄》中的敘事美學〉則分析導演張藝謀在影像上的獨特演繹。除運用東西方電影理論外,也透過統計歸納的方法,從色彩、聲音、音樂、音效等視聽效果層面討論電影的敘事手法與美學融合;鄭琮墿在〈跨越地誌:以《我/城》為中心探討陳黎地誌詩的後現代風景〉文中,針對陳黎相關研究進行了縝密的爬梳,對其在地誌詩上的寫作手法有詳盡的分析,並指出其中的「跨越」性質,枚舉其相應於後現代主義之特性,對於了解陳黎的詩作風格有所助益;陳木青〈女力在花蓮——論方梓《來去花蓮港》的族群書寫與土地認同〉一文,對《來去花蓮港》進行了深入的剖析,結合了不同族群人物在土地中共生與遇合的際遇,連結了該書寫時代中的認同心理、情感、記憶及其「母土」的尋根與溯源;林予涵的〈論遲子建《群山之巔》的人物書寫〉一文,梳理作家三十多年創作經驗的脈絡,透過分析文本中人物對自然的守護與共容、對宿命的無可奈何等議題,歸納出遲子建在書寫中對人性的細膩刻劃與真實情感。

除了學術論文外,本期亦刊載詩人宋尚緯,於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之專題講座「詩走過誰的心底」(2015.10.6)之紀實,他以自我療傷為出發點,試圖理解他人之創傷,他認為,這個社會善於替人分類,然而分類只是一種解讀方式,對於一個寫作者而言,自己的內在才是真正要把握的重點。無論是否寫作,都應該由日常開始,自律地過好日子。

「奇萊論衡」全國研究生研討會與東華文哲研究集刊的辦理,皆希望藉由開創論文發表園地,以及嚴謹的學術審查制度,促進學術交流,亦希望通過這樣的努力,讓國立東華大學在全台文學研究的發表場域與學術平台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此過程中,特別感謝編輯顧問的協助,以及海內外研究生的共襄盛舉,也期待未來更多學術同好能繼續予以支持,讓《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得以持續成長與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