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編輯部報告

《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與每年5、11月舉辦的「奇萊論衡:全國研究生文學研究暨文藝創作研討會」,逐漸在全國研究生學術發表的場域中,建立起不錯的基礎,有越來越多有志於文學研究的青年研究者的投入、海外研究者與優秀學者的參與,也激盪出橫亙古今、中西的精采對話。

本期第二期,共收錄了5篇原創論文。

林義翔〈論「然」與「皃」在釋義語中的發展與使用〉一文,自音韻訓詁的方法,探論釋義語「然」、「皃」的使用與發展,不僅選題特別,全文詞例蒐羅豐富,頗能開展自我一番見解與論述。

李書宇〈社會控制與個人力量——論〈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一文以婚姻、情慾兩個角度切入,揭示小說中社會控制及個人力量間的拉扯,並藉由不同的婚姻型態,分析文本中天定姻緣觀背後,實受社會力量控制的宰制;最後,透過性別角色的裝扮,分析文本其中被顛覆、解構的父權社會。

李慶豪〈顧亭林《日知錄》中之天道思想試探〉一文,以顧炎武的天道觀為探討主軸,挑戰目前學界較少進行研究的主題,並從亭林與陽明心學的關係,開展並建構出極富開展性的議題與論點,全文古今史料引證翔實,行文流暢,可作為研究歷來相關主題研究之重要參考。

邱亦縈在〈晚清「歷史演義」與「科幻小說」的時間意識及現實寄託〉文 中提出「歷史演義」重鑄過去,提煉其精神,而「科幻小說」朝向未來,想像未來,兩者之間拉開了大幅度的時間觀。小說乘載著不只是知識分子的理想,從中更可看出在古今、中外之間時間觀的延展和轉變。

陳柏言〈沙上的足跡:論二十世紀初「國民文學」論述的建構與消解〉一文,探討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在「文學革命」的呼聲中所謂「國民文學」概念的提出以及其抹消。在「革命」與「抒情」之間,由鄭伯奇提出的「國民文學」體現了五四前後對於文學觀念混雜的特徵,作者拈出在這混雜當中從對「國民性」的批判回到「國民文學」這樣一條線索,窺見此一時期知識分子思想歷程的一個切面。

在學術論文外,本期的「藝文專欄」,特別收錄了香港浸會大學碩士溫炤縉針對王維詩的一篇長評〈論王維山水詩的空靈禪境——〈鹿柴〉和〈山居秋暝〉賞析〉,該文以「空靈」為探索起點,尋繹王維人生歷程、生命思想與其作品間的隱微的連結,突出其詩於有無、動靜之間的獨特禪思。

此外,本期亦收錄于許豔的新詩〈思念的長度〉,構造一種私密地、丈量距離的方式,並附有林彥宇之短評;以及翟子震的散文創作〈織襪少女〉,勾勒出時間、空間在有形無形地轉移中,呈顯人們的記憶與其依存,亦附有徐承義之短評。

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拓展稿源,刊載優質的學術論文,同時也多元地創造藝文專欄更多的可能,進而使一本期刊不僅只是一個發表園地,而是能實質地開創讀者與作者間的對話與討論。

在編輯之過程中,亦感謝編輯委員以及編輯顧問的協助,海內外研究生的共襄盛舉,期待未來有更多學術同好能繼續予以支持,讓《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刊》得以持續成長與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