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編輯部報告

《奇萊論衡》本期收錄4篇論文、1篇藝文書評、1篇訪談錄,以下謹為簡介:

根據謝定紘〈「名臣崇拜」與「愛國寄託」——論宋代詩歌中的諸葛亮形象〉一文指出,宋代一則因為國勢與唐代不同、二則因為「詩人身兼史家者不少」的特色,三國題材詩作相較於唐詩,實有相當大的可能開展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貌,從而探討「文化烙印」或「時代特色」。以史書為起點、詩歌為線索,串連起始自西晉、終於南宋的一條時間軸,並依此梳理諸葛亮在這千年間的形象轉變。而且能注意到別人未能注意的細微變化,可謂識見獨到之作。

趙晶瑩、潘筱倩〈影響康熙學習導向的人物試析〉一文指出,康熙的才學其實是由背後許多人物,有名的,無名的;有地位的,無地位的而襯托出來的。通過導師們的教育,康熙才有機會端正自己的行為以及接觸儒學和西方的學說,這些人物應當予以重視。包含先輩,尤其是父親順治帝,其次是幼年撫育康熙的保姆、侍女以及祖母,還有康熙親政後的日講官以及西洋傳教士。各自的貢獻不應抹煞,因而使本文對於理解康熙有著較為多元的觀照視角。

郭靖文〈論汪紱的無名山神詮釋〉認為《山海經存》乃清代汪紱注釋及親自繪圖之作,直至光緒年間方得出版與流傳。然而好作品不應埋沒。透過《山海經存》圖像與明清之別,映照汪紱的真實呈現,藉其嚴謹治學、無物無理的態度,從不同角度再次探看《山海經》引人入勝之處。本文論述質實,徵引圖片皆頗為趣味,值得讀者審閱。

謝丞爵〈探析楊青矗〈在室男〉中的少男成長〉指出,在眾評論家、作家眼中,楊青矗專注社會現實的描寫、並致力於工廠生活,就只是個「工人作家」而已。事實上,楊的作品中背景雖大多為工廠,且描述工廠環境中的人物描寫,不僅限於上層階層對於下層階層的經濟剝削,亦有該時代下,單身男女對於愛情的追求、無產階級在社會、在工廠內的生活描寫,並非僅止於對於社會現實的反抗和不平。本文正剔除了貼在作家身上的標籤,還原作家的各式面貌,信然足以彌補前人的侷限。

本期「藝文專欄」收錄凌徹於2016年出版的《聖靈守護之地》書評,作者為洪敍銘,他從台灣推理小說發展歷程中對「本格」概念的轉譯與實踐出發,探索小說故事情節中的在地化意義,係其學術著作的重要延伸,值得關注。

「新秀舞台」的訪談主角為遠赴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的王詩涵博士候選人。根據她本人的分享,訪談錄可謂她在申請過程及在紐約生活中所獲得的經驗與反思,包含虛心求知、勇於面對挑戰等心得,也讓她漸漸學會肯定自己。本文的內容絕對值得有意申請國外研究所的學友們仔細品讀。

《奇萊論衡》已步入第八期,期許各界在未來持續給予支持,除了刊登精選的學術論文,編輯部亦將盡力邀請學林新秀在訪談錄中剖露一己的心路歷程,讓佈滿荊棘的學術之路上充滿著溫暖與光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