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非政府組織(工協會)透過一定的方式服務大眾,最常見的就是個案或專案,說明如下:
個案是會員中少數需要特別關心的份子,通常透過一定的方式認定,認定之後給予較多的資源,值到個案的狀況解除。通常NPO受理個案會有四個情境:
1.此個案為服務範圍,開案,並且長期支持
2.此個案為服務範圍,開案,但是需定期討論是否繼續支持
3.此個案為難以斷定是否服務對像,不開案,但是需定期檢討是否改變狀況。
4.此個案無法服務,但是可轉介其他機構服務。
所以基於上面的四種狀況,有個案管理的NPO組織,都會設立委員會評估狀況,較普通的由內部資深人員擔任委員,定期討論,較佳者則由外部人員擔任委員,定期討論,由外部人員來擔任委員之機構,比較沒有盲點。
專案則是因為社會情境所造成的特殊情形,給予吻合情境者特別支持,例如建立一個專案為「八八風災受災者專案」,此專案使用特別動支的捐獻,而且只提供給吻合該情境會員使用。注意事項是,國內雖未特別立法,但是專案應該於五年內將專款專用花完,不能保留衍生孳息,這在其他公益事業已經有被批判的個案。
一個負責任的機構,需主動報告目前的個案數量,管銷狀況,永續經營方式等資訊,讓社會對此機構有所了解和認同。例如家扶,有明確說明國內認養人每捐給1000元,受扶的兒童實際收到多少費用,行政耗損為多少,這就是一個負責的態度。可參考: http://www.ccf.org.tw/33/action.htm
有些機構則完全黑箱作業,到底實際收到多少捐款,並無外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