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練習觀察「記憶的非我性與無常性」。
在開始之前,大家可以先做一些伸展運動,或深呼吸、調整坐姿。
一邊調整,一邊提醒自己:過去解脱的成就者,他們都曾經跟我們一樣,是具足煩惱的凡夫。但是,因為堅持著修行、不屈不撓,所以都能夠得到大成就、得到真正的安全跟福利。他們並不是三頭六臂,跟我們有多麼樣地不同。這些前輩們能夠做得到,我們一樣也能夠做得到。
善用我們有限的時間,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能在實質上改變生命的生活。
內心是虔誠、認真的,身體是深度放鬆的。而且是不斷地在尋覓,更深度的放鬆。
可以把你內心安住的地方,放在像是:籠罩貫穿著全身的能量網的那個「觸感」,貼近著它、傾聽著它、感受著它。
這個能量網是被呼吸所支援、貫穿、按摩。
如果覺得「能量網」這樣的表達太抽象,那就留意著:「當下正在逐漸安頓」、「正在逐漸變從容的身體」,正在發生觸感。
不要因為做不好而感到氣餒,重點不在於有沒有達到完美。而是在這個過程之中,那個慢慢地「正在趨向寧靜」的過程。
「被呼吸貫穿,被呼吸支援、滋養的身體。」表達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意思:觀察「正在呼吸的身體」,就這麼單純。它不是一個複雜的東西,不需要超人的定力,不需要什麼特殊的功夫。只需要放下擔憂,放下飢渴感,耐心、安靜地貼近它,感受它,那就是了。那就是禪修的對象。
在接下來的觀察練習裡,不要忘失這個基礎。不管我們心裡在想什麼,觀察什麼,請用心傾聽著,讓我們的身體持續著「正在趨向寧靜」。這樣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一個安靜的心、滿足的心、認真的心,是容易和佛法呼應的,是容易受到佛法教化的,是容易受到佛法的感化的。
我們長夜所愛著、愛戀、執著的身心狀態,其中一個大概是最親愛、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就是「記憶」或「記憶功能」。在我們的想像裡面,這個記憶貯藏了:「我是誰、我能做甚麼」有關的資訊。
可是,如果冷靜地去觀察、思維你的記憶,就會發現:絕大部分的經驗,都已經不記得了——記憶是一個殘缺不齊的功能。而且,它的內容不斷地被重新改變、被重組,是充滿欺騙性的。
然而,這個就是我們自認為最核心的部分之一。現在你認為能夠積累的快樂,在玩樂之中、生命之中積累著不同的經驗,把它儲存到記憶庫裡面。實際上,這些記憶都會磨壞、銷毀、失散,沒有辦法永久保存的。而且,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遷移、重組。
自認為可以拿來鞏固自我的才能、知識,在人生裡面累積的經驗,沒有一個是可以永恆維繫的,通通都是會敗壞的記憶。
所以,《相應部23.1經》告訴我們,「五蘊就是死亡」。它們必定會死亡的,包括記憶的功能,是必定會死亡、必定會銷毀的。我為什麼會對它如此地衷情、如此地信任?跟它貼得緊緊的,把它當作是可靠的?自認自己是多麼地非凡、多麼地特別,有那麼多特殊看法的——這些相關的記憶都不可靠。如果你想要靠記憶的話,是抵擋不過生死之洪流的,是抵擋不過生、老、病、死這個大瀑流的!而生老病死的洪流之中,記憶就像是海水上的泡沫一樣,只是暫時的積聚,隨時隨地都隨著風、隨著海浪,被戳破、銷毀,沒有堅固、堅實可言。
在這樣的觀察過程裡,不用擔心觀得多好、懂得多少。努力地讓身心保持在被禪定所保護的狀態下。在安靜之中,靜靜地觀察著、思考著。能懂多少就懂多少,能看得到多少就看多少。呼吸上、身體上不疾不徐。在求知的態度上,是奮鬥的——那是一種要尋找真理的決心,要看透事物真相的決心。
記憶啊,我知道你,
你是不堅固的,
你是會流失的,
你是不可靠的,
把希望寄託在記憶裡,
就像愚痴的人,
在作夢當中,
經驗著發財而狂喜,
不知道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常常回到禪修的主軸,好比是:
正在呼吸中的身體。
對於記憶所存有的迷想、迷戀、期盼,在降低,被擱置、被放下。
可能只有放下一點點;可能是放下很多,都是很好的。
繼續這樣以禪那的心情,來面對「無常、非我」的記憶。
這是可以伴隨著思考、思想的,
但是這個思考、思想不是天馬行空。
觀照這個思考的背景是「正在按摩身體的呼吸」,
是心對於身心現象,愈來愈不苟同,產生出來的離繫感。
我就算不以情感的方式連結記憶、不愛樂記憶,
仍然是安寧的、舒適的,沒有匱乏的。
所學會的這些種種,都可能會忘掉、都會流逝,如果沒有在有限的生命裡,去體驗超越身心的涅槃,那有甚麼安全可言?你難道還不醒覺嗎?
連記憶都不可靠了,還剩下甚麼可靠?
你以為你的兒子、女兒,比你的記憶可靠嗎?
你以為你的錢財比你的記憶可靠嗎?
你以為你的先生、你的太太,比你的記憶可靠嗎?
連記憶都不可靠,還不知道用功嗎?
只要我還對記憶迷戀、貪愛、感興趣、寄託希望,
我就會被記憶所吞沒,
就會隨著它生死,
就會因為它的生老病死而憂悲苦惱。
讓我努力地學習,割截對記憶的貪愛、迷戀、興趣、希望寄託。可以感受得到有記憶的現象,能清楚地看到它是「造作法」--是「內心用力」而產生出來的;是隨著「作意」而生、隨著「作意」而滅的;隨著腦筋的出生、腦筋的衰亡而生滅的。
不用擔心是不是百分之百懂得靜靜地觀察,嘗試看看心對於記憶的喜貪跟依賴感,是不是「正在剝落中,正在減少中」?
可能對於記憶的貪愛只是剝落了一點點,降低了一點點。沒有關係,那就受用著貪愛少了一點點的安靜。任何時候若需要,就回到禪修的主軸,回到基本的功課。受用著心有減少了對一樣功能依賴的輕鬆。
讓自己從複雜的思考抽離出來,常常回歸到省力的狀態。要開始思考的時候,善用直覺,用省力的方式去感受過患,體會出離。
等到內心休息夠了,有足夠的能量,再以有高度的貫穿力、穿透力的智慧看清楚。這個修行的最終導向,就是讓心不對五蘊的任何一點,存有一絲一毫的迷思,存有一絲一毫的迷戀、興趣。
這個記憶它有著一個美麗、誘人的包裝,裡面好像含藏著那麼多美麗的資訊、印象。幫助自己看透這些虛假的包裝。每一次在記憶之中,浮現出來的印象,是如此地危脆空洞,那麼樣地沒有滿足性,像海市蜃樓一樣。它不管產生出什麼東西來,都逃脱不開這樣的特質。看透它,所以心才不會對於記憶裡面的東西,還有飢渴,還有好奇,還有興致。把記憶這個現象「翻來覆去」看得清楚、徹底地死心。在面對它的時候,徹底地清涼、釋放,沒有停滯,沒有驅迫。
(靜坐結束)
這是Khitaka比丘所說的:
身體如此輕盈,
喜樂充溢,
如棉花乘風飄揚,
啊~
這個不被五蓋所壓制的身體,
這個不為欲樂左顧右盼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