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法第三條第十一款所稱自閉症,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致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
前項所定自閉症,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
一、顯著社會互動及溝通困難。
二、表現出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
自閉症常伴隨有智障、癲癇、過度活躍、退縮及鬧情緒等問題。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 DSM-5 診斷標準,自閉症者在日常生活中有二大障礙:
(1)社會溝通和社會性互動方面有質的缺陷
(2)狹窄反覆固定的行為和興趣
每一個自閉症患者的症狀皆呈現不一樣的組合,每一種症狀又依不同程度有輕度到重度的差別,而這些因素也造成每個自閉症患者之間的差異是非常不同的。
一、社交技巧的障礙
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因此從幼兒起,便可能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不怕陌生人、不容易和親人建立親情關係:在群處方面,由於興趣偏狹,模仿力較弱,他們多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同時,由於想像力較弱,他們極少通過玩具進行象徵性的遊戲活動。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與感受,不會以一般人能接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多方面的困難。
二、人際互動和溝通障礙
自閉症在人際互動、肢體語言,或以語言、手勢、表情來表達意思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難。他們談話的內容大都侷限在少數的主題上,或只用幾個單字、詞,約有50%的自閉症兒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而有言語的自閉症兒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式仿說、代名詞反轉、答非所問、聲調缺乏變化等特徵。對於非口語溝通(如手勢等)也較難離解,通常也不太會運用肢體語言來與人溝通
三、重複性行為及局限性的興趣
自閉症兒童常會有一些和一般兒童不一樣的固定習慣或玩法,如出門走一定路線,特殊固定的衣、食、住、行習慣,狹窄而特殊的興趣,玩法單調反覆缺乏變化,環境佈置固定等,如果稍有改變,就不能接受而抗拒、哭鬧。自閉症患者也可能對於像按按鈕、開關門、旋轉物品等重複性的行為感到著迷,他們也可能會出現搖晃、旋轉身體、拍手等異常的刻板行為。
學生狀況:
小芯是一位八年級自閉症學生,課業成績佳,但個性極端,平時有在醫院固定看診,亦有服用增加注意力及穩定情緒之藥物,她固著性高對喜歡的事常做得欲罷不能,對不喜歡的事打死也不願意做,認為作業不重要,而作業未交被科任老師罰寫,小芯卻不願意寫因為她認為罰寫沒有意義堅決不做,常與科任老師起衝突,也曾在與同學衝突時盛怒之下一巴掌揮過去導致對方家長到校抗議。
處理方式:
平時與個案建立互信關係,處裡個案行為問題時應先以個案的角度去了解個案的想法,在嘗試提供正向的替代策略(如:溝通代替動手)。
提供個案情緒抒發的策略,如:生氣時讓自己獨處靜下來。
了解其服藥狀況,必要時可整理一份個案在校行為表現紀錄,提供給家長回診時交給醫師,由專業醫師判斷是否需更改藥物或治療方式。
學生狀況:
阿德是一位輕度自閉症的八年級學生,其智商臨界輕度智能障礙,平時阿德喜歡自言自語,上課時也會自顧自地對空氣說話,有幻想中的朋友,走在路上看見認識的同學也喜歡親切打招呼,在課堂上老師請他回答問題,常只是使用點頭搖頭回應,若要他唸課文或開口說話總是使用氣音,唯有少數生氣時候才使用正常聲音說話,阿德對於老師上課時所說之課程內容及指令常常聽不懂,致使作業或是需完成之事項無法順利完成,除抽離到學習中心上課之國英數三科之外,其他科目對阿德來說都是很困難的,尤其需要完成心得類作業時,阿德總是一片空白,而受老師責罵,使他挫折感逐漸增重,因而回家後常說不想到校上課。
處理方式:
1.可安排小天使在旁協助,每節課提醒該做事項及作業。
2.教師可給予較簡單、明確的指令,確保個案能準確接收,提高個案自信心。
3.諮詢及配合個管教師,在原班也能訓練其減少自言自語的的狀況。
4.調整作業及評量辦法,個案因受限於自閉特質較難完整表達內心想法,尤其心得類之作業,建議可調整評量辦法,如:將文字改成畫、口說上課感想…等。
常見問答與迷思
Q:自閉症的學生會自言自語是靈異現象嗎?
A:自言自語是自閉症的特質之一,不是靈異現象,有時是因為他們有情緒表達困難,無法直接說出自我感受而以自言自語的方式呈現,有時則只是因為他們對身旁周遭的事並不關心,沉浸於自己的想像裡而不自覺發出聲音,這些都是自閉症常見之情況,但透過訓練與規範是可以改善的。
Q: 自閉症的患者是不是一定有一項特別厲害的專長?
A: 這是不一定的,許多人受到電影或電視劇的影響認為自閉症患者一定有一項特別厲害的地方,自閉症患者分為許多類型,每位患者的狀況也不盡相同,但透過長期結構式的訓練是可以讓自閉症患者發展出自我優勢的。
Q: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症,跟自閉症有關係嗎?
A: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五版(DSM-V),用自閉症類群障礙(ASD)將自閉症、亞斯柏格症等涵蓋。簡單來說,可以將自閉症想像為一個光譜,不同的個案有著上面提到的核心困難,只是會有程度、狀態上的不同。
Q:給家長/老師的策略
1.有時候孩子會用不恰當的方式表達,當孩子出現不適當的行為(傷人、自傷、衝出教室、尖叫等)時,您可以:
了解事件的前因,作為往後環境調整的依據。
教導孩子用「適當的行為」來表達,替代不適當的行為
2.孩子在人際互動及溝通上可能經常遇到困難,您可以:
察孩子與同儕親友的互動,試著引導孩子理解人際互動的情境
提供孩子適當的人際互動技巧,並鼓勵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