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議題

 「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反過來說就是,如果整個村落都漫不在乎,就會毀掉一個孩子的人生」

---劇《少年法庭》

偏差行為

小顏自從升上國中之後,常常與校外不良少年來往,深夜與同伴飆車,也曾私帶違禁品(菸、打火機)到學校,在班上講話十分囂張,行徑宛如小霸王,同學們不敢與之正面衝突,經常忍氣吞聲,導師與家長聯繫,發現爸媽對小顏升上國中的巨大改變也感到頭痛,但是卻無計可施……

在輔導工作上,常常遇到家長說孩子以前都很聽話、很乖巧,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開始叛逆不聽話了? 青春期是所謂的「狂飆期」,這時期的青少年很有主見,愛挑戰權威,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或想法,天天質疑「為什麼不可以?」 他們正在建構自己的世界,父母在家裡會遇到的衝擊,老師們在學校端也會遇到,這些叛逆的言行常伴隨著大人們無法接受的偏差行為一起出現,這時候,理解孩子叛逆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就相對重要了。

1.  學校常見的學生行為偏差類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偷竊、說謊等,另一類則是抽菸、打架、飆車等,兩種類型的內外在成因皆不相同,若只給予表面行為責罰,無法解決學生的問題,需要老師細細的抽絲剝繭,才能對症下藥,改善學生的偏差行為。

2.  「偷竊」大多為生心理上的匱乏導致,有些孩子家境困難,生理上的需求未能被滿足,則可能走向偷竊的行為偏差類型;心理上的匱乏則可能導因於長期未受認同與關注,藉此方式引起大人們的注意與關心,上述兩者若嚴重都有成為疾病的可能性。

3.  「說謊」則是一種害怕承擔責罰的心態,試問我們自己,如果可以誠實地說出來,為什麼要說謊呢? 或許在孩子的舊經驗裡頭,說實話通常換來的都是責罰或負向經驗,即便說了一個謊事後可能要用更多的謊來圓,但至少是逃避了當下無法面對跟處理的壓力,當然先選擇了說謊。說謊會成為一種習慣,若能在每次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偏差行為出現的時候,採取他不同於以往舊經驗中的方式去應對,重新建立新的處理流程,讓孩子學習真誠的面對自己的錯誤,那麼承擔責任的能力也就會被慢慢找回來了。

4.  「抽菸、打架、飆車」等偏差行為,大多是青少年在青春狂飆期常見的自我證明方式,同儕與次文化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當學生有此類的偏差行為出現,先別急著評斷他們作這件事情的對錯,先了解學生是因為家庭環境因素(家長有發煙牌或家中環境複雜)、人際交友圈因素(同儕也有此類行為的次文化展現)、自我證明及認同的價值觀因素(證明我可以、感覺很帥)等,這些理解都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而不單單只有表面行為的對錯與指正。

5.  面對學生的偏差行為,最終目的是希望降低其發生的頻率,先理解其形成脈絡,再以有效的方式(師長關心晤談、學務處行為懲罰、輔導處諮商)介入,才有良好的收益。

師生衝突

 阿圍父母離異,父親平常在校外交友複雜,下課經常在外與中輟生、學長姐遊蕩,晚上也都玩到很晚才回家,在校對於學習興趣缺缺,在班上上課經常趴著睡覺。某天上數學課,阿圍又睡著了,數學老師拍拍他的肩膀請他去洗把臉,結果阿圍突然情緒暴衝,很大聲的拍桌跟數學老師嗆聲……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面臨巨大的身心變化,交雜著自我認同與價值觀的建立,一味的用權威式教導容易引起反彈,師長也容易內傷,盡可能理解個案的狀態、傾聽個案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為何,再以溝通協商的方式與之相處,建立關係更加容易,也將會事半功倍。

師生衝突的版型非常多樣化,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個案本身(情緒管控、心理或疾病問題)、外部環境(情境及同儕);情緒高漲與師生衝突經常環環相扣,身為第一現工作者的角色,與個案在衝突現場直接衝撞,對於後續的輔導關係並沒有任何幫助,建議在師生衝突的當下,先冷靜處理,也讓雙方都有台階下,後續再與個案相談其背後成因及解決方式。

 

1.  了解個案情緒高漲的背後成因,有可能是個案本身的疾病問題導因情緒管控不佳(亞斯、情障)、個案本身特質具有對威權的反抗、生理相關因素(睡眠不足、肚子餓)、家庭環境問題(父母吵架、離異)、青春期心理(自尊心、同儕看笑話)……等。

2.  對於當下的情緒高漲狀態冷處理,讓彼此都有機會冷靜,等待課程結束後,另外約談孩子了解剛才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再共同協商如何解決問題。

 

資源(支援):

1.  若在課程進行中,個案的情緒暴衝到無法控制,可先請同學到輔導處找輔導教師協助將個案帶開冷靜,或是請同學到學務處找生教組協助,兩者都是先以讓個案離開情境現場的方式截斷高漲的情緒;若情緒在當下即可以以冷處理或是忽略的方式截斷,則待課後與學生了解狀況後再處理。

2.  若評估個案情緒衝動的頻率及方式已超乎一般的範圍,則可與輔導教師、特教教師進行討論,共同評估是否有心理相關問題、特殊教育服務等相關需求。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