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聽覺障礙鑑定基準如下: 聽覺障礙,指由於聽覺器官之構造缺損或功能異常,致以聽覺參與活動之能力受到限制者。
前項所定聽覺障礙,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之一:
一、接受行為式純音聽力檢查後,其優耳之五百赫、一千赫、二千赫聽閾平均值,六歲以下達二十一分貝以上者;七歲以上達二十五分貝以上。
二、聽力無法以前款行為式純音聽力測定時,以聽覺電生理檢查方式測定後認定。
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福部訂立的標準,優耳(聽力較好的一耳)聽力損失超過55分貝的人,算是有聽覺機能障礙,可以申請領取身心障礙手冊,衛福部也規定
優耳聽力損失在55分貝至69分貝者,為輕度聽障
優耳聽力損失在70分貝至89分貝者,為中度聽障
優耳聽力損失在90分貝以上者,為重度聽障。
分貝知多少?
測量聲音強度的單位稱為分貝(decibel,dB),超過100分貝的聲音會使人耳受到過大刺激而不愉快。聽力損失通常以分貝數量來表示,例如聽力損失10分貝,表示要用最小音量的10倍強度放大聲音,才可以使聽障人聽得到。
教育系統和衛生福利系統的差別?
教育系統並未區分輕度、中度、重度
兩者對於聽障的鑑定標準有差異,因此可能出現學生有教育系統的身障證明(黃卡),卻沒有衛生福利系統的證明(粉紅卡)的狀況。
一、語言的特徵
1.閱讀理解能力:較一般學生低下
2.說話或語音能力:有音質、音調、構音的異常。(國語中的二、三聲分辨不清,且語調少有抑揚頓挫;有時會說話太大聲)
3.寫作能力:因受手語特殊語法的影響。因此可能出現:
(1)比一般兒童文章短。
(2)文句顛倒。
(3)抽象詞彙困難。
(4)論說文寫作困難。
(5)難以使用虛字或助詞。
(6)缺乏適當的語用知識。
二、學習特徵:多數聽障生都遭遇學業學習困難。
三、社會適應:固執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衝動、挫折容忍力低。(因無法辨識說話語氣,容易誤會他人或答非所問,不懂分辨情境;教師在責備學生時口語表達須比一般生更加明確)
四、認知功能的特徵:聽障者的智力表現,是受語言溝通及後天經驗之影響的。
五、其他:噪音干擾
1.因助聽器會同時放大語音及整體環境聲音,所以聽障生較怕吵,有些不喜歡戴助聽器。
2.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楚主要說話者);分組討論時會搞不清楚誰在發言,抓不到討論重點。
3.上課時,教師配合使用FM接收器,可單獨放大教師聲音,減少聽障生受外界噪音干擾。
學生狀況:
小方是一位七年級的聽障生,智力正常,平時會配戴助聽器,老師上課時也會使用FM調頻器,幫助他聽得更清楚。小方認知能力佳,學習能力也強,書包收得乾乾淨淨,字體也整齊方正,還能自行看書、搜尋網頁以吸收知識。但他專注力較弱,剛開學時每天都被老師留下來寫札記,若被罰寫也常常要寫到半夜。小方的不專心造成媽媽和各科老師極大困擾。考試明明題目會寫,但一節課下來選擇題只寫了4、5題。
小方講話音調較平淡,咬字用力,聽他說話有點辛苦。進行一般對話沒問題,除非正好在打鐘或廣播。
在社交方面,小方常常故意惹同學不高興,有時在教室會故意大吼大叫,或是拿筆敲桌子發出噪音。小方每天服用兩次蓋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的藥物,有吃藥時可遵守基本課室規則,沒吃藥時情緒和行為都很容易失控,也易和同學起爭執。
處理方式:
大部分聽障生會使用FM調頻器接收教師上課聲音,若教不會使用,可以尋求特教老師或聽巡協助。
小方和同學來往的方式較不成熟,建議教師觀察小方人際問題,具體說明並逐項訓練,同時也需要釐清是否會因為聽力的困難而產生人際互動的問題。
個案除聽力的困難外也合併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狀況,根據醫囑按時服藥可以幫助個案穩定情緒行為的表現,可以和家長討論如何幫助個案穩定用藥。
聽障者的故事:
(本文作者為聽障人士歐陽磊,文章擷取自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我求學的過程,大多與書本為伍,少有與同學的回憶。
三兩個人的場合中我通常很活躍,到群體裡卻安靜了。我高中時,總是獨自到專科教室、操場、福利社,同學對我的印象就是「獨行俠」。其實獨行俠也有不少人,但我之所以為獨行俠的原因,不是我生性孤僻、懶得客套或喜歡獨立。而是當嘴巴的聲音變多,我對談話風向就會失去掌控。
你一言我一語,穿來插去的熱切討論,眾多人聲夾雜笑聲,氣氛很愉悅,對以前的我卻像一場夢魘。
有人不明白,聽不到只是比較不方便。怎麼會是夢魘呢?一開始可以先說好、先溝通好的事情,為什麼不在一開始說好就好了呢?
他們的說詞大概就是:
你可以先跟老師說清楚你的狀況,坐在最前面,或者請同學幫忙。
你可以在聽不懂的時候立刻請對方重複一次,或者用筆寫下來。
你可以要求同學寫一下書面意見或大綱,討論時你就知道大概在講什麼。
這樣問題就解決了。
我很感謝他們想幫忙的熱心,不過他們可能不太明白:這麼好解決的問題,不會只有一次而已。
我們經常有被人借立可白、橡皮擦、鉛筆或原子筆的經驗。同學剛好沒帶,我也沒有在用,借一下不痛不癢。一天借個七八次的同學,可能還好,還會一起打個球。每天都借個七八次的同學,可能就不那麼還好,下次就不想坐他旁邊了。
沒聽懂請人家重複一次,在正式討論的時候是一定要這樣,避免作業或工作出問題。那在談天講笑話的時候呢?你正在講一個精心策畫的故事或笑話,到了緊要關頭,期待觀眾反應的時候,被打岔了:
「對不起,你說啥?再說一次好嗎?」
沒關係,再講一次,幫助那個常常狀況外的傢伙進入狀況,終於接到自己得意的橋段時,又打岔了:
「對不起,你說啥?再說一次好嗎?」
不只一次唷,各位看官,起碼七八次唷。下次你碰到那個人還會想說什麼故事或笑話嗎?可能有人還是會,只是也可能故事就變精簡版了。
所以我常常被說是個很嚴肅,只講重點的人。
這些小特質,對我念書的影響不大,但對我在校生活的影響就很大了。可惜的是老師多半也不明白這些特質的影響。我是幸運的,我碰到的老師都是好老師。我高中的國文老師很欣賞我的文筆,好幾次想要幫我投稿,只是我不太熱衷辜負了她。我的數學老師好幾次義務幫我補救教學,他總是在打完網球後,輕鬆地走到資源教室找我,雖然我數學還是很爛。
大多數老師都很盡責且熱心,只是他們沒有接觸過像我這樣的孩子,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可以怎麼做,所以他們也很難教班上的同學如何跟我相處,也很難教我該怎麼打開心胸。我對老師們是感謝的,但我對狀況為何是如此覺得憤怒。
我唸書時正值回歸主流、融合教育等政策推動,也許那時台中尚屬偏鄉僻壤,我在台中實在沒什麼感覺。我經驗到的特教支援都是降低標準的要求:別人80分還會被打,我70分卻有蛋糕糖果。別人沒有60分就慘了,我有40分就過關了。別人要上苦哈哈的軍訓、家政、甚至音樂課,我可以到涼涼的資源教室看漫畫。多好,這麼多的特權。這小子唸書這麼輕鬆,一定學得很開心、很快樂、很喜歡上學。
那為什麼當我站在操場邊緣,看同學為軍歌比賽練習時,會那麼羨慕呢?為什麼當同學的隊伍行經我身邊,有個平常滿照顧我的男同學,會轉頭大聲問我:「看三小」呢?我相信他會這樣是因為太陽太大,教官太嚴格,操場走了幾十圈還要繼續走。
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個我很尊敬的朋友,她在劇場嚴苛的環境裡打拼,卻是個心向弱勢,堅持走社福路線的人。講到各種不同的族群怎麼相處,她如此感慨:真正的融合不是各做各的。不是讓你在台上表演,我在台下拍手說好棒喔,然後就沒有了。融合應該是讓人互相影響,互相認識,你我原本的界線變沒那麼明顯,兩邊或多邊結合成一個群體,並互相尊重。
多棒的感慨,直到我的心坎裡了。
我上學那時最盼望的,不過是能跟大家一起上課,一起聊天,一起做一件事情。可是教室裡的氛圍,我與我的同學涇渭分明,我像是個冷漠的圈外人,又像是同在一條街上,我與別人的方向都不一樣。大家雖然會熱心幫助我,我仍然有很深的無助感。
直到現在回頭看,才發現自己走的路其實很特別。
我學習、使用口語成長,但到了30歲又回頭去學手語。因為我發現我再怎麼訓練我的聽力,眼睛還是我最可靠的感官。我的口語雖然一般聽人大多聽得懂,但大多聽障朋友卻聽不懂,我也不容易聽懂聽障朋友的發音。那我要如何跟他們有效、順暢的溝通呢?筆談外,手語還是比較方便。因為手語是一種視覺的語言,而對聽障來說,相較聽覺,視覺是比較優勢的。那為什麼用口語成長的聽障朋友,不但大多沒有學習手語,甚至對手語感到排斥?這是影響深遠且荒謬的錯誤。
我想在此請求同為口語聽障的朋友們:我們應該多了解自己的族群,為自己建立信心。我們溝通上的障礙不是我們的錯,別人對我們的不了解也不是他們的錯;但若我們不去思考如何讓他們了解,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我認為,與其將自己掩藏起來,不如積極打破環境限制。口語跟手語,應該是可以並行的教育方法,而不是互斥的標籤。口語固然是家長或師長的期待,也是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手語除了方便我們自己溝通,對外也能配合手語翻譯員來得到更方便更精確的溝通效果(比起遠遠坐著看講者不清晰的口型猜測)。不管是哪種語言,它都只是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工具。故說不管是口語也好,手語也好,對我們都同等重要。希望聽障朋友別再沉默,積極參與這個世界,我衷心期盼真正融合的那天到來!
常見問答與迷思
Q:要盡量靠近聽損者的助聽器說話,才能讓他們聽得清楚?
A:助聽器可以把音量放大,所以說話時不需要非常靠近聽損者;反而更應避免對著助聽器大聲說話,因為聲音經過助聽器放得更大,聽起來會相當不舒服。一般而言,保持面對面對談的距離即可,並盡量讓聽損者看見說話者的表情和唇形。若周遭有噪音干擾,可降低噪音(例如:關掉電視),或換到較安靜的地方再談話。
Q:未免對方難以理解,要盡量放慢說話速度?
A:與聽損者說話時,速度太慢,聲音反而不清晰。只要用正常語速或稍慢的速度說話即可。
Q:對方聽不懂時,要多說幾遍?
A:聽損者若聽不清楚,可能是某個語音聽不清楚,或某個詞彙聽不懂,此時重複說同樣的話,還是會有一樣的問題。更恰當的做法是換句話說、給予聽損者更多提示敘述,若有紙筆則可寫出簡單明瞭的重點。
Q:聽不懂他在說什麼,請他多說幾遍?或怕他挫折不敢多問,只好放棄溝通?
A:聽損者發音不清晰時,不妨主動確認聽不懂之處。除了「聽」可能會不清晰,有的聽損者也可能某些語音發得不清楚,即便請他重複說相同的話,狀況可能還是會存在。因此,若聽不清楚聽損者說的話,可把自己沒聽懂的地方提出來向他確認。若情況允許,也可請聽損者寫下關鍵字,幫助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