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智能障礙鑑定基準如下:
本法第三條第一款所稱智能障礙,指個人之智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顯著困難者。
前項所定智能障礙,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
一、心智功能明顯低下或個別智力測驗結果未達平均數負二個標準差。
二、學生在生活自理、動作與行動能力、語言與溝通、社會人際與情緒行
為等任一向度及學科(領域)學習之表現較同年齡者有顯著困難情形。
根據醫學及其他學科研究,至少有200種以上因素,常見原因包括:
(1)梅毒感染和中毒:梅毒、德國麻疹、腦炎、鉛中毒等
(2)外傷或生理因素:腦部缺氧、X光
(3)新陳代謝或營養失調:苯酮尿症、呆小症
(4)重大腦部疾病:出生後所引起
(5)產前疾病:如腦水腫症、小頭症
(6)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特徵:面部圓而扁平)
(7)妊娠異常:如早產
(8)環境因素:如文化性智障(早期接受刺激不足)、心理社會性智障
一般而言,如果學生有智能方面的障礙,在認知學習方面主要會有以下的困難:
1. 學習速度緩慢或缺乏,對於學習到的事物很難類化或轉移到日常生活當中。
2. 理解力不好,所以在學習抽象的事物上有困難。
3. 記憶力方面,看到東西容易忘,要他們在短時間記住一件事情會有困難,而且要不斷不
斷地學習才容易記住,不會忘記。
4. 舉一反三的能力及用過去的經驗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
個案狀況:
小柯就讀國中七年級資源班,喜歡自顧自的玩遊戲,說話語句比較簡短,構音也不清楚,常常大家都聽不懂,會因此沮喪生悶氣,但是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個性活潑喜歡表現,學習上短期記憶力較弱,對於太困難的任務會不想學習,容易有挫折感。
處理方式:
教學方法儘量活潑生動及符合實際的功能,以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短暫及學習動機、抽象概念不足,因此,在一節課的教學最好能安排二、三個教學活動,並且動態、靜態活動交替,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同時教學時能儘量利用教具輔助學習,如果只是課堂講解或紙上作業對他們是很困難的。
提供反覆練習的機會。智能障礙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及學習能力均比一般學生差,因此在教導一項概念或技能時,必須要提供大量練習機會,即使在學習後也要不斷地反覆線習並與實際生活連結,否則很快就會忘記。
給予平等參與各種活動的機會。不過度保護智能障礙學生或低估他們的能力,鼓勵班上一般的學生邀請智能障礙同學參與班級各項活動,增加他們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習成就。
個案狀況:
阿遠就讀國中八年級特教班,常常在課堂中分心,個性溫和如果受到同學及師長的指責,情緒會累積,會出現不適宜的大叫或躁動,較不懂得抒發自己的壓力。
處理方式:
使用關鍵字,用詞儘量簡潔。智能障礙學生因為理解能力、記憶力差,對智能障礙學生說話或交代他們事情,如果使用繁瑣複雜的句子,往往會使他們感覺不知所云,因此,教師要先判斷學生的理解能力,再決定用詞深淺,或是學生的能力僅能記住一個指令時,就不要同時給他二、三個指令。
2. 可以為學生規劃社會技巧的課程,利用不同情境與對話,教導學生判斷自己情緒及釋放的方式,逐步攘學生對自我更認識,建立正向的替代行為。
常見問答與迷思
Q:智能障礙的學生是不是都學不會?
A:雖然智能障礙的學生和一般的同年齡的學生在學習上有質和量的差異,但是只要教導經過調整的教材,尤其是操作類型的任務,多給予長期且大量的練習,還是可以做得很好,獲得成功經驗。
Q: 他感覺有點奇怪,常常會說一些我聽不懂的話,不敢接近他。
A: 智能障礙的學生和一般學生一樣,也會有交朋友的需求,只是他們常常不知道怎麼做,如果班上有智能障礙的孩子,不妨主動和他們接觸,可以先從每天打招呼開始,慢慢加長對話,熟悉之後就能比較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就不會覺得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