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和女人都應該能自由表達脆弱以及顯現堅強 。」
---艾瑪華森
倫倫喜歡小娟是全班都知道的事,但兩人一點都不熟,甚至根本沒講過幾句話。倫倫經常對小娟示好,無論是打掃時間主動幫忙搬椅子、特別幫小娟拿聯絡簿、注意小娟的一舉一動隨時提供協助、遞上關心,有時也忍不住在下課或放學時間偷偷尾隨小娟。。。不過小娟一點也不喜歡這樣,倫倫的行為讓她像隻受驚嚇的小兔子般,只要倫倫一出現,她就到處逃竄,經過倫倫的手的所有東西,她都要特別擦拭過才使用,班上許多男女同學也都替小娟擋著倫倫,阻止他靠近小娟或觸碰小娟的東西,甚至有人罵他「變態」。倫倫覺得很受傷,不理解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難道對一個人好、喜歡一個人也有錯嗎?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對「性」、「異性或同性」感到好奇是相當正常的,在情感上的需求也日漸增加,此外,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個人特質不同,人際技巧與互動因應的能力也大不相同,若能多加理解個案的本身條件,將孩子視為「待學習」的狀況,或許老師們便能以較為平穩溫和的態度與方式提供協助。
當遇到學生們有性別、兩性方面的困難時,老師們可以這麼做:
1. 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別急著替他解決問題或批判他。
2. 澄清孩子的想法,瞭解他的擔心是什麼?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3. 瞭解這樣的狀況多久了?這期間他做了些什麼?結果如何?他怎麼看待這些過程?
4. 對於目前的困難,孩子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包括方法和目標)。
5. 澄清孩子的想法感受,與孩子一起討論想法、行為及結果之間的差異。
6. 陪孩子一起訂合宜的目標、引導或教導適切的方法、給予正確的性別及兩性知識。
7. 藉由各種媒材,例如影片、新聞時事、書籍、講座等,協助孩子能夠對性別、兩性議題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
阿德的外型是個清秀的大男孩,身材中等,並不特別瘦小,然而他有著這個年紀的男孩少有的敏感、細心與口齒伶俐。在升上八年級後,他發現自己的好朋友全是女生,而自己的興趣、人際特質,好像也和女生比較合得來,更令他感到驚恐的是,他覺得自己好像喜歡上班上一位男同學。「老師,有的同學說我有點娘,妳覺得會嗎?」「老師,我覺得我應該真的喜歡他,可是我好怕他發現喔!怎麼辦?我是同志嗎?」
【性別認同與性取向認同】文:/亞東醫院精神科蔡佳妏心理師
兒童約兩歲就會有性別認同的概念,依據外在特徵來判定男性或女性,6-7歲時會進入性別恆定階段,由接納生理性別、扮演社會性別角色,到心理和生理性別一致。進入青春期後,隨著第二性徵發育與性別差異的意識浮現,雖然會出現短暫的迷惑、困擾或是企圖隱藏性徵等(例如:刻意讓發育的胸部不明顯),但多半仍可在適應期中順利度過,並完成性別認同的階段性任務。但有些青少年意識到自己會持續強烈地認同另一種性別的角色(例如:男孩會蓄長髮或使用女性物品),同時會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感到煩惱或不適當(例如:企圖隱藏或是傷害自己的生殖器),這些無法接受與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也就是所謂的「性別認同障礙」。他們跟「單純」不喜歡刻板性別角色行為的青少年有所不同,後者並不會排斥自己的生理性別。
這些人在成年之後可能持續將自己視為另一性別,甚至施打荷爾蒙或期待能夠轉變性別(也就是上述的變性慾)。但有少部分青少年因為受到社會價值或環境期待影響,需要摸索的時間較長,甚至有少數人因為擔心社會觀感或遭受人際關係破裂,寧願選擇維持原狀(例如:僅接受荷爾蒙療法或在外型裝扮),對他們而言,內在自我的性別認同及肯定其實更為重要。
而同性戀則沒有「性別認同」上的困擾,他們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受同性所吸引,愛戀或慾望投注對象的「性取向」是以同性為主。目前「性取向」較廣為接受的概念是視為一連續光譜的變化,大多數受同性/異姓/雙性吸引程度的不同;其實精神醫學會早已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名單中刪除,視之為正常。但受到社會風氣或同儕輿論壓力影響,有些青少年可能要花好幾年的摸索才能確定自己的性取向,甚至在與異性交往、結婚生子後才領悟到自己原來是同性戀。而有少部分「潛伏型同性戀」的青少年則對自己的同性性取向仍矇懂未明,但並非不願承認或不敢出櫃。青少年的性心理發展中,有一段時期是自然傾向的同性間嬉戲,似有短暫同性戀行為,例如:假同性戀、情境型同性戀(常見男校、女校、軍隊、監獄中),但並非真的就是同性戀。
目前研究對同性戀與性別認同障礙的成因尚無定論,親子教養也沒有絕對性影響,多數學者仍同意先天體質為主要影響,父母在協助時宜注意的事項如下:
* 若家長發現子女仍於混淆摸索階段時,勿過度驚慌或亂貼標籤(如:會址上愛滋病等),批評與責難只會給他們更大壓力,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會讓認同更艱難。可試著採取態度開放、同理接納與不預設立場,協助他們一起面對,而這樣的過程通常是需要時間等候與耐心陪伴。
* 若性別認同或性取向已較為明確時,需要協助青少年度過祕密被揭開的擔憂與適應難關,協助化解家庭中連帶引發的危機感或緊張衝突,以持續維持家庭結構運作。藉由專業人員意見,提供家人訊息及管道(如:同志成長團體等),並考慮安排家庭治療來協助雙向溝通。
* 身為父母親也無須自責或懊惱,是否自己在孩子童年時做錯什麼?關心不夠才害他變這樣?甚至期待醫療「可以把他變回?」。目前學界已瞭解到性別認同與性取向很難改變,這些青少年也容易因為飽受輿論壓力與折磨,出現情緒不穩甚至企圖自殺的情形。治療主要在於協助他(她)以自己所認同的性別或性取向適應生活,調適其心理與社會壓力所引發的情緒反應,而不是改變他們的同性戀性向或是企圖更換「腦袋」來迎合生理性別。
另外,男性對於自己的性別認定通常比較明確,有一個原因是男性的「性」趨力較女性強而明顯。許多男同志在青春期或甚至有在國小階段,就已經確認自己的性傾向是同性,而女性比較可能混淆了閨密般的好感情和喜歡或愛之間的差異,或許多女孩在青春期認為自己是同志只是因為喜歡了一個「長得帥」的女生,因為女性對於「喜歡」和「愛」,是倚賴心理的親密感多於也優先於身體的親密感。在性別認同這個議題上還有其它幾個面向需要和有困擾的個案討論的,如老師們在協助處理的過程中感到棘手,建議還是初步處理後轉介至輔導處。
上述文章中提到的幾個親子教養態度,其實對教師來說也相當適用,即便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但在面對青春期性別認同混淆的孩子來說,老師若能保持接納、開放與尊重的態度,能被理解的程度提高,也能協助他們在混亂中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相關資源
[性別平等教育相關網站]
國教署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性別平等教育為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的議題之一,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主要任務為協助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教師針對新課綱研發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各科的課程與教學,並全方位的推廣資源中心研發的課程與教學,推動教師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各學科課程或開設各種必選修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以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落實性別平等教育的發展。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性平會的設立宗旨,係為凝聚政府與民間不同專業背景的智慧力量,發揮政策規劃、諮詢、督導及資源整合的功能,因應時代及國際潮流趨勢,調整中央與地方在性別平等推動上的步調,強化政府與民間在婦女權益及性別平權工作上的夥伴關係,並促進國內外婦女組織的緊密聯繫。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ssociation (TGEEA) 由一群關心性別平等議題、充滿熱忱的基層老師及教育工作者發起。2002 年成立後,接手葉永鋕事件的後續協助事宜,並參與《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推動。至今持續在台灣的政府部門、在地社區東奔西走,將性別平等的種子向下札根。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提供性別平等教育研習活動、教案影音資源、性平教育人才庫、性平事件調查人才庫、校園性別事件處理流程。
[情感教育]
[數位性別暴力]
協助影像下架: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提供陪伴與輔導:婦女救援基金會
兒少陪伴與輔導:台灣展翅協會 ECPAT Taiwan
事件諮詢:數位女力聯盟widi
[書籍/期刊]
薩琪5書:法國性別與情感教育繪本:法國暢銷童書作家,作品多以孩子的角度出發,抒發心中的想法以及對世界的探索。
鱷魚愛上長頸鹿:一套人際情感學習繪本,學會與「有差異」的人相處,是一輩子的功課,一生最重要的愛與表達課題,從小學起。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電子版。
[桌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