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
---阿德勒
阿翔長得黑黑胖胖、笑起來一口黃牙,班上同學總是嘲諷他「大胸部」,也經常毫不留情也毫不遮掩地在課堂上、老師面前出言侮辱、恥笑他胖、黑、髒。「他們每次都弄我胸部,或一直笑我,真的很討厭!胖又怎樣?胖有關係嗎?他們有時候還會強迫我請他們吃東西,那時候又會換一個嘴臉。」
類似阿翔這樣因為外型、衣著、身上散發的氣味或甚至智能等,與一般同齡者不同,在平均值的兩端,而遭同儕排斥、成為人際關係中的弱勢的孩子,在中小學校園內不在少數,他們經常忍耐,有時成為丑角、有時成為拒學個案。
雯雯長得瘦瘦白白的,很是清秀,經常綁著雙馬尾,在班上總是安靜地做自己的事,幾乎不和班上同學互動,無論上課或下課時間。每每遇到需要分組的課程或作業,班上同學總是自動忽略雯雯,雯雯也不會向老師反應,假裝自己是某一組的成員,等到要交作業時,雯雯便交出自己獨立做的那一份。不過班上同學帶著八卦的心態到處流傳雯雯在youtube上分享的唱歌跳舞影片,影片中的雯雯很活潑,和平常在班上的模樣完全不同,而cosplay的打扮是她最大的興趣。
像雯雯這樣的個案,有時是曾經在人際上遭受挫折,有時則是非常沒自信或十分要求完美的孩子。與上一個故事中的阿翔不一樣,雯雯這一類型的個案,在外型、能力等方面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他們有能力也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如何交朋友,但他們不願意,通常是因為害怕、擔心而抗拒。他們在班上是隱形人或怪咖,同學們雖然不會當眾開他們玩笑,但也不會和他們互動。
當遇到人際關係有困難的孩子時,導師們可以這樣做:
1. 同理孩子的感受,先不急著替他(她)解決問題。
2. 瞭解孩子的想法,聽聽他(她)自己如何看待這樣的狀況(包括成因、是否想改變、願意做的改變)。
3. 瞭解孩子曾經使用過的解決方式,肯定他(她)的努力而不批判他(她)。
4. 與孩子討論曾經使用過的解決方式失敗的原因,以及可以做的調整。
5. 協助孩子嘗試新方法、做改變,如果失敗了再繼續與其討論失敗的原因,並調整、嘗試新方法,如此反覆直到方法有成效。
6. 肯定、鼓勵孩子的調整、改變,提醒孩子進步是漸進式、慢慢一點一點達成的。
7. 除了個案之外,老師也可以運用其它班級經營的方式提供協助,無論是在座位的安排、班級活動(同樂會、慶生會、班遊等)或其它較有趣的團隊合作的安排等方面。
8. 在班上人際狀況不佳的孩子,視情況有必要與家長聯繫,讓家長瞭解孩子在學校有這樣的困難,以及校方協助做了哪些處遇。
9. 透過影片、專輔老師的主題性宣講、請專輔老師在入班巡迴時協助處理,也是可使用的方法。
相關資源
[網站]
教育部防治校園霸凌專區:教育部製作的防治校園霸凌網站。
校園霸凌防治準則:關於校園霸凌事件的定義、防治機制以及受理、調查及救濟程序。
我有我的罷免權:兒福聯盟反霸凌計畫及專線。
[書籍]
帶著校園霸凌記憶長大的我們:致 當年那些加害者們:我們曾經是一群「與其到學校被霸凌,不如選擇去死」的孩子,如今皆已成為比誰都還要溫暖、勇敢且充滿自信的大人。希望透過這本書讓你知道,「我們不是孤單一人,所以別怕,沒有關係。」
遠離霸凌‧保護自己 正能量繪本套書(共4冊):「遠離霸凌‧保護自己」系列繪本以隱性情緒霸凌為探討起點,分別以「捉弄」、「恐嚇」、「開玩笑」、「推撞」為主題,無論是哪一種欺凌都會讓當事人身心自尊受到極大的傷害,影響心智發展,希望透過此系列繪本能鼓勵孩子建立正面積極的態度,讓孩子了解如果真的遭遇欺凌情況時,或是看到同儕被欺負時,應該如何面對並正確處理困境。
[桌遊]
魔法學園:霸凌行為普遍存在於校園中,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面對這個嚴肅又切身的問題,師長們很是擔憂。然而,只靠單一形式的宣講,學生們不容易學到因應之道。因此。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研發了《魔法學園》桌遊,希望讓孩子透過遊戲的過程,理解霸凌事件的發生脈絡,並學習應對策略。
阿土個性內向,為家中獨生子,父母平時忙於工作,阿土回到家中都在玩手機,經常透過線上遊戲或是通訊軟體結交網友。有一次阿土與網友相約見面後,發生擁抱與親吻等親密的行為,對方家長得知後憤而報告學校,由老師進行性騷擾通報。
類似阿翔這樣因為外型、衣著、身上散發的氣味或甚至智能等,與一般同齡者不同,在平均值的兩端,而遭同儕排斥、成為人際關係中的弱勢的孩子,在中小學校園內不在少數,他們經常忍耐,有時成為丑角、有時成為拒學個案。
網路世界的快速與新奇,資訊取得相對容易,常常讓青少年孩子趨之若鶩,若家長經常以3C方式育兒,又疏於關心孩子的生活狀況,就有可能讓孩子跌入網路的陷阱中,更甚者,亦有網路成癮(見下方說明)的狀況。
1. 與學生個別談話,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並確認學生對所發生事情的認知。
2. 觀察學生相關的日常表現,理解學生心態並同理學生在青少年階段對性與異性的好奇。
3. 提供正確、合宜的性別知識與觀念,並適時澄清學生的錯誤認知。
4. 鼓勵學生與同學互動,並提供相關人際技巧,亦可透過角色扮演讓學生練習,增強其現實世界的人際互動能力。
5. 與家長聯繫共同關心學生,並了解學生在家裡的狀況,研擬可行的親職教育。
6. 可運用機會教育,適時在班級提醒學生們網路交友的原則與安全性。
資源(支援):
1. 進行關懷E起來的性騷擾通報與校安通報。
2. 轉介至輔導處,啟動二級輔導,由輔導教師介入協助個案。
3. 視學生情況可推薦學生參加性別成長小團體。
【網路成癮】文/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張簡千郁醫師
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定義為因為過度網路的使用,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喪失,如:學業表現衰退、睡眠時間剝奪、飲食品質降低以及興趣範圍侷限,使用網路的時間持續增加、離線時易產生焦慮或沮喪感,對網路心理依賴。
我們通常可以觀察到典型的幾個行為特徵,包括無法成功控制(或減少)上
網時間、需花更多時間上網才能緩解焦慮與不安、上網時情緒容易改變或波動,進而導致負面心理及情緒結果、否認花過多時間上網以及產生戒斷症狀。
易造成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包括:缺乏自尊、焦慮型人格,家庭功能不佳,缺乏社會及情感支持,面對挫折處理能力低等。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自尊的孩子,會轉而在網路上尋求慰藉。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容易轉而在網路上擴展人際關係、尋求情感支持。具有焦慮情緒傾向的孩子害怕與人進行社會互動,較會擔心自己的行為可能失當,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談是這類型青少年常遇到的問題,因擔心在真實人際關係中受挫,因而選擇到較不具威脅感的網路世界,以展開與他人之間的互動。
若覺察到孩子有上述這些行為反應、情緒狀況,皆可到輔導處與輔導教師一同討論、共同擬訂輔導策略,重要的是,親師生需要共同合作,讓孩子有機會從虛擬世界慢慢走出來,重新建立對現實世界的希望感。
相關資源
[網路成癮-檢測量表]
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量表:量表可採紙本或網路填答方式進行,主要提供一般大眾自我篩檢使用,以瞭解網路族群的網路使用沈迷傾向。
短版手機遊戲成癮量表: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發展出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量表共分為標準版(共12題)與簡式版(共4題)兩種版本,這套自陳式評估量表將提供手機使用者針對最近三個月接觸手機遊戲的情形進行自我評估。
[網路成癮-網站]
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網路成癮相關資訊、網站、書籍及影音資源推薦。
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協會:創新研究網路成癮的現象、成因、後果、及其預防與治療方案,並推動三級預防服務和人才培訓;結合民間力量與政策法案資源,進行社會倡導,有效推廣網路成癮防治成果。
網路成癮的問題成因與輔導策略:網路成癮的成因、類型以及輔導策略。
網路成癮專區-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提供網路成癮介紹、檢測及相關資源。
各縣市網路成癮治療服務資源表:列出各縣市有提供網路成癮治療相關服務的資源單位。
[網路交友安全]
網路新國民網站:針對兒童、青少年、家長/老師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內容,青少年版針對青少年上網時最容易發生的幾大問題:網路霸凌、網路色情、未經同意散布私密影像、性勒索、沉溺網路色情與暴力、疑似戀童傾向、網路交友、網路沉迷與成癮、網路個資被盜用等主題,提供完整的資訊及建議的處理方法。
教育部全民素養自我評量:宣導5種類別的資訊安全項目-保護個人資料、慎用網路社群、遵守網路禮儀、遠離網路沉迷,以及重視資訊安全。
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有關資訊網路相關資源、文章、教材與最新政策,提供青少年、民眾與教師參閱。
[書籍]
脫癮而出不迷網:寫給網路原生世代父母的教養書:陳志恆心理師教導我們該怎麼建立數位教養的正確觀念、羅列出家長最常面臨的十三個孩子3C成癮問題,設身處地地提供最實際的解方,面對在「網海」中載浮載沉的孩子,我們都可以用溫和且堅定的方式,陪伴孩子脫「癮」而出。
APP世代在想什麼:破解網路遊戲成癮、預防數位身心症狀:張立人醫師透過十二則心理情境故事帶領大家上了一門網路心理學,含括3C產品對幼兒大腦的影響、臉書憂鬱、網路遊戲成癮,以及網路霸凌、網路性成癮、拒學繭居、自殺等重度問題,說明其心理成因、重要研究,輔以作者過來人真實經驗,提供父母師長與輔導專業人員具體可循的教養方針和治療對策。
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頂尖成癮專家揭發數位科技破壞大腦功能的恐怖真相:權威成癮專家兼醫學博士揭露螢幕科技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嚴重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