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
蜜源植物
蜜源植物
馬鞭草科、馬纓丹屬
常綠蔓性灌木,原產熱帶美洲,全株被有粗毛,且莖葉均有臭味;小枝方柱形,枝稜上有倒勾刺。枝葉及未成熟果實有毒。
單葉對生,闊卵形,先端銳,基部闊楔形或近心形,鈍鋸齒緣,兩面均被有短硬毛。
頭狀花序呈繖房狀,總梗長,腋出,花冠高盆狀,初呈黃色、淡紅及紫紅變為橙色或濃紅色,由外圍向內依序開放,花色有橘紅、粉紅、黃色等。
核果球形,肉質,光滑,內藏種子一粒。
品種繁多,此為黃花,還有白花 品種。
開了很久的花,全部都變成深桃紅色。
紫花的為蔓性馬纓丹,又稱「小葉馬纓丹」,枝條柔軟下垂。
茜草科、仙丹花屬
常綠灌木,高多不超過 0.5 公尺,全株平滑。
葉密集十字對生,葉端突尖。有一對三角形淺綠色托葉, 全緣 。
花頂生,繖形花序, 花冠淡紅色, 有數十朵小花密集成叢叢花團,似繡球;花瓣四片或五瓣,聚生成團,花姿嬌艷, 全年均能開花,但以夏、秋較盛開 。
果為球形漿果,熟時紅色,甚少結實。
馬鞭草科、金露花屬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原產南美。株高3~5公尺,分枝多,枝有四稜,小枝方形。
葉對生,短柄,長橢圓形,長3~7公分,寬2~4公分,葉腋間常有銳刺1枚。
花頂生或腋生,總狀圓錐花序,長20公分,萼呈筒狀而先端5裂,裂片具不規則齒牙;花有淡紫色或白色。
核果球形,成熟果色鮮黃,聚生成串,內含種子4~8個。
馬鞭草科、長穗木屬
常綠小灌木,其莖小枝四方形,略二分叉,光滑無毛;莖的基部會有木質化的現象。
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或菱形,葉面粗糙,粗鋸齒緣,紙質,羽狀脈。
花頂生,穗狀花序,花軸肥大,花梗細長;花深藍色,呈長鞭形,,雌雄同株;花冠盆形,略彎曲,不整齊 5 裂,內部被毛
一次只開三、四朵,由底部往上開花。花期 5~11 月,幾乎全年開花。
蒴果,長橢圓形。
蘇木科、蘇木屬
別稱:黃蝴蝶、番蝴蝶、紅蝴蝶
落葉灌木,原產熱帶及我國南方。株高3公尺左右,莖白色,具多數皮目,枝條散生,具疏刺。二回羽狀複葉,長約30公分;小葉7~9對,似羽毛狀圖案。
花頂生呈總狀花序,花瓣鮮紅色,似蝶翼;花絲細長甚為突出,且基部生絨毛;花梗亦長。
莢果長而直,長約9~10公分,薄,內有種子6~8粒。
錦葵科、黃槿屬
落葉灌木,原產小亞細亞,分布我國大陸及日本。株高3~4公尺,幹灰白色,分枝多,小枝幼時被絨毛,長大時平滑。
葉互生,卵形,三淺裂,邊緣有粗鋸齒,長4~10公分,紙質。
花有短梗,腋出,單生,花冠鐘形,淡紫色。一朵花約開3日,但夜間半開,翌晨再開。
茜草科、仙丹花屬
常綠小灌木,具多數分枝 ,全株平滑。
葉序單葉對生。葉形為長橢圓形,葉端鈍,葉基鈍,葉緣全緣,正、背葉面平滑,革質 。
花多數 ,花序為繖房花序,有 4 片單瓣花,開紅色叢狀花,花期四季常開。
果實為漿果,球形,熟變紅色,惟栽植甚少結果實。
茜草科、仙丹花屬
常綠灌木,具多數分枝,小枝條直立或斜上昇,圓柱形,光滑無毛。 葉對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先端鈍,基部鈍形,革質,全緣。 為雜交種 。
花多數,中型,粉紅色, 頂生的聚繖花序, 果實為核果,球形。惟台灣的植株很少結果。
芸香科、月橘屬 別名:七里香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1~3 公尺,樹皮灰白,老莖會有不規則縱裂紋。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互生, 5~7 枚, 倒卵形或橢圓形, 革質或厚紙質,全緣。具油腺點,搓揉會有香味,此乃「芸香科」植物的特徵 。
花中型,多數,白色,有濃郁的香味 ,花序是頂生或腋生 的繖房花序,花冠白色,花瓣 5 枚, ,具濃郁香氣,花期夏到秋天。
果實橢圓形,果尾尖,成熟紅色,種子 1~2 粒,圓形或腎形。果期 8 月至次年 6 月。
錦葵科、木槿屬 別名:扶桑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幹直立具有多數分枝,枝葉繁茂,樹皮多纖維質,不易折斷;枝條細長,綠色,有時樹皮上有較明顯的皮孔。
花大而豔麗,多為單生,腋生,有緋紅、淡紅、桃紅及黃白等色。 花瓣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邊緣為粗鋸齒或波狀緣。 典型的熱帶花卉,它是夏威夷的州花,也是馬來西亞的國花。
(左側的是原種紅色花,右側的是重瓣扶桑)
扶桑花的花葯成熟後,可看到球狀的花粉粒,紅色的部分是花絲,所有的花絲合成一束,稱為「單體雄蕊」。 台灣全年都是扶桑花的花期,盛花期在 5-10 月。
蒴果,台灣生長者多數不結果實。
大戟科、麻瘋樹屬
常綠灌木,莖基部粗厚,肉質,塊狀,先端略具有枝條,或不具枝條;枝條如有則為斜上昇或直立狀,粗厚。
葉單生,互生,叢生於枝條的先端,基部圓,紙質,3~5 裂,裂片常裂至葉片的一半,葉緣為淺波狀緣,掌狀 5~7 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葉柄長 20~30 公分,粉白色,
花紅色,較小,多數,呈頂生的聚繖花序排列;花序梗長,綠色,直立或斜上昇,光滑無毛;花序長 3~6 公分,紅色,細長而擴展;花柄紅色;花萼橘紅色,較小;花瓣 5 枚,長橢圓形至倒卵形,雄蕊 8~10 枚,花藥黃色。
果實卵形或闊卵形,有三條隆起線,成熟時裂為三分果。
豆科、決明屬
落葉小灌木,匍匐性,植株矮小,枝條開展長而軟。
羽狀複葉,灰綠色,小葉 3~5 對,倒卵形,先端鈍,葉緣金黃色條紋是它的特點,在最下方的一對小葉間有黑褐色線形而鈍頭的腺體各 1 枚。
總狀花序生於枝條頂端的葉腋間,常集成繖房花序狀, 花瓣 5 枚,燦爛顯目;雄蕊 10 枚,7 枚能育,3 枚退化而無花藥,能育雄蕊中有 3 枚特大,高出於花瓣,4 枚較小,短於花瓣。花期 10~11 月。
莢果,細圓筒形,膜質,直或微曲,縫線狹窄,似四季豆;種子二列,扁圓,兩兩交疊,交疊處扁平,呈錢包狀,成熟後種子呈黑褐色。果期 11 月至翌年 3 月。
參考資料:
1. 張永仁(2002)。野花圖鑑。台北:遠流。
2. 周三富等(2013)。臺灣南部地區歸化植物圖鑑。台北:農委會林試所。
3.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https://subjectweb.forest.gov.tw/species/vascular/index.htm
4. 農業知識入口網/植物圖鑑 https://kmweb.moa.gov.tw/theme_list.php?theme=plant_illu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