蛺蝶科

淡小紋青斑蝶

咱們蝴蝶園裡,可以看到許多淡小紋青斑蝶飛舞。甚至,連園區外都有野生得淡小紋青斑蝶自動飛來產卵呢!乍看之下,牠和琉球青斑蝶長得還滿像的!要怎麼區分呢?哈哈!秘訣其實很簡單!往下看便知道啦!

卵:短砲彈形,產在華他卡藤的葉背

幼蟲:體背為米黃色或米白色,個體節均有黑色橫紋,體側下緣黃色,體背前後各有一對戲常的肉質突起。

蛹:有淡綠色和淡黃褐色兩型,表面散布許多銀色小光斑及一條銀色線條

成蟲:翅膀底色黑褐色,其間散布許多大大小小的淡青色斑紋。 最主要特徵是~下翅中室下方有兩個倒斜的V字形細小青斑;中室則有兩道基部相連的青斑。

雌雄看翅膀即可分辨!像上方這一隻一看就知道就是雄的~下翅腹面有一個耳形的瘤突狀標記(雄性性標),下次看到牠,要叫牠大帥哥啊!

樺斑蝶

分佈在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偏好陽光充足的開闊環境。 樺斑蝶可以說也是咱們校園內很常見的蝴蝶了,快來認識牠吧!

白色橄欖形的卵,大剌剌的產在葉面上!

蝶寶寶身上有白、黑、黃環帶,前中後共3對肉棘。

最愛吃的食物是馬利筋(尖尾鳳)和釘頭果,這兩種植物都是具有毒性的外來種。我們校園內,只要你找得到的馬利筋上,可能都藏著一隻隻的小寶寶努力的吃著大餐呢!

蛹:屬垂蛹,有兩種顏色--綠色型蛹和淡橙色型蛹。

羽化的雌蝶~只有3枚黑斑

雄蝶下翅共有4枚小黑斑,多出的那一枚就是性斑--中心白色的黑色斑點。

算算看,你看到了幾隻腳?

四隻腳!答對了!不是你眼花,牠也沒有受傷,

一般昆蟲都有六隻腳,但蛺蝶科的蝴蝶前腳退化縮在前胸,所以我們只看到四隻腳啦!

琉球青斑蝶

臺灣蝴蝶保育學會曾經在進行越冬蝴蝶谷的生態研究中,在新北市烏來 山區標放了一隻琉球青斑蝶,沒想到3個月後竟然在300公里外的台東大武 山區再度捕獲!佩服吧!讓我們好好的來認識這體力耐力超強的高手吧!

卵:白色砲彈形,有縱列脈紋;多產在葉背。

幼蟲:紫黑色,全身布滿白色斑點;頭尾各有1對紫黑色肉棘(共2對),肉棘的基部為紅色;最愛吃的食物是歐蔓、絨毛芙蓉蘭的葉子;受驚時有捲曲蟲體假死的習性。

前蛹:剛固定好尾巴,像個小鉤鉤倒吊在葉背。

蛹: 垂蛹;青綠色,腹部有黑色斑點排列成橫帶。好像一個無辜的人臉,可愛吧!

成蟲: 展翅寬7.5~8.5公分,翅面為黑底,腹面顏色較淡;上翅前緣基半部有一條細的青色條紋;雄蝶後翅內緣呈灰褐色,顏色明顯較淡,除此之外雌雄的外形上極為相似,較難分辨。

小紫斑蝶

參考資料: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2.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小紫斑蝶的唯一食草是桑科的盤龍木

小紫斑蝶的雌蝶習慣將卵單枚產於盤龍木的嫩葉或新芽處,好讓剛孵化的幼蟲可立即攝食嫩葉。牠的卵為橢圓形,表面滿布成行的刻痕。

小紫斑蝶一齡幼蟲體色為半透明的黃綠色

二齡後的幼蟲於中胸、後胸及第8腹節處各有一對長肉棘,終齡幼蟲體色呈黑褐色,體背具有白色橫紋。

小紫斑蝶和其他紫斑蝶的蛹一樣,都具有金屬光澤,是一種警戒色。終齡幼蟲會選擇在食草葉下或鄰近植物枝條、葉下處化蛹,蛹體上有金色、銀色及綠色金屬光澤。

遭寄生的幼蟲

台灣常見的紫斑蝶有四種,分別為小紫斑蝶、斯氏紫斑蝶、圓翅紫斑和端紫斑蝶,牠們翅膀都有藍紫色的金屬光澤,辨認牠們的口訣為「小紫點一邊、圓翅兩面點、斯氏有三點、端紫亂亂點」。小紫斑蝶是台灣產紫斑蝶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冬季常棲息在高雄、屏東等地區的「紫蝶幽谷 」中,是組成越冬型蝴蝶谷的要角之一。

小紫斑蝶上翅表面黑褐色,翅膀外緣具有白色斑點。

翅膀腹面呈褐色,上翅腹面中央區附近具有一枚白斑,翅膀兩面中央附近無白色的小斑黑點,只有在上下翅外緣散生小白點。

雄蝶下翅表面中上方具有大塊的黃褐色雄性性標,雄蝶在求偶時,會自尾端伸出一對被稱為「毛筆器」的性腺組織,散發一股特殊的氣味(性費洛蒙),吸引雌蝶前來交配。

大白斑蝶

橢圓形卵,剛孵化的幼蟲常會吃掉附近未孵化的蝶卵。

幼蟲體背黑白條紋相間,前後有四對長肉棘,體側聚一列鮮明的紅斑。牠最愛吃爬森藤,不光是葉子,花朵也吃得津津有味!

蛹為鮮黃色,閃著耀眼的金屬光澤。

成蟲體型超大,白底黑斑。第一次見到大白斑蝶的人,都會被牠偌大的身影、優雅的飛行姿態吸引!牠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別稱--大笨蝶,很難讓人聯想在一起是吧!這個別稱的由來有二:一來飛行緩慢,人們可以輕輕鬆鬆的徒手抓到;二來受到驚嚇的牠,會裝死~攤在花下或手上。

牠是蛺蝶科的成員,平常都只用四隻腳站立,兩隻前腳縮在胸前幾乎看不到。

琉球紫蛺蝶

參考資料: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2.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琉球紫蛺蝶的食草有旋花科的甘藷、空心菜,及錦葵科的金午時花,是一種日常生活容易取得食草、容易飼養的蝶種,如果不是自己種植的,就要留意是否有農葯的殘留,以免功虧一簣。

琉球紫蛺蝶的卵呈白色球形,表面有縱稜,雌蝶習慣將數個卵粒集中產在一起。

琉球紫蛺蝶的一齡幼蟲體色為帶著透明感的黑褐色,體表上有許多長細毛。

終齡幼蟲體色黑色,身上具有許多末端黑色的橙色棘刺,牠的頭部呈褐色,具有一對黑色的長棘刺。

琉球紫蛺蝶幼蟲在化蛹前會先吐絲將尾端固定,此時身體形態稍有變小,並微微弓身,身體一動也不動。此一時期約為一天,靜待再次蛻皮後即成為「蛹」。

琉球紫蛺蝶的蛹為頭下尾上 倒吊式的「垂蛹」,蛹體呈褐色,體背具有許多瘤狀刺突。

琉球紫蛺蝶雌蝶的上翅表面端部具有會反光的紫藍色斑紋,下翅表面則沒有。

翅膀腹面亞外緣有一列白點,下翅中間白色斑紋較不明顯。

雄蝶翅膀表面底色黑色,上下翅共有三個中心白色外圍紫藍色的斑紋。

翅膀腹面亞外緣有一列微小白點,下翅中間白色斑紋較雌蝶明顯。

兩隻琉球紫蛺蝶正在交配(右邊是雄蝶,左邊是雌蝶)

斯氏紫斑蝶

台灣常見的紫斑蝶有四種,分別為小紫斑蝶、斯氏紫斑蝶、圓翅紫斑和端紫斑蝶,牠們翅膀都有藍紫色的金屬光澤,辨認牠們的口訣為「小紫點一邊、圓翅兩面點、斯氏有三點、端紫亂亂點」。

斯氏紫斑蝶的唯一食草是武靴藤,它的果實造型像是短短的羊角,所以又叫做「羊角藤」。

斯氏紫斑蝶上翅表面黑褐色,翅膀外緣具有白色斑點。

翅膀腹面呈褐色,上翅腹面中央區具有三枚倒三角 形排列的白斑,下翅腹面中央附近散生小白點。

雄蝶前翅表面近後緣處有兩條平行「=」的性標

雄蝶尾部也有毛筆器

姬小紋青斑蝶

台灣常見的青斑蝶共有六種,分別是淡小紋青斑蝶、小紋青斑蝶、青斑蝶、小青斑蝶、琉球青斑蝶和姬小紋青斑蝶,其中琉球青斑蝶及姬小紋青斑蝶是「紫蝶幽谷 」越冬蝶種之一。

姬小紋青斑蝶的食草為蘿摩科的甌蔓、布朗藤、蘭嶼 牛皮消等,上圖是歐蔓的葉。

甌蔓的花

甌蔓的蓇葖果

姬小紋青斑蝶的卵呈白色砲彈形,上面有縱稜。

姬小紋青斑蝶的幼蟲蟲體呈黑褐色,全身滿布規則排列的黃色與白色小斑點,中胸及第八腹節各具有一對肉棘,第八腹節的肉棘呈黑色,中胸的肉棘為黑白兩面色彩,末端為黑色。

姬小紋青斑蝶的蛹為「垂蛹」,呈翠綠色具有許多銀色光斑,腹部有不明顯的稜突,並具有三列橫排的黑色斑點,最後一列黑斑較少。

姬小紋青斑蝶翅膀底色褐色,上面滿布條狀及點狀白色斑紋,上翅前緣基半部有一條細長的白色斑紋,中室內的白色斑紋完整沒有斷成兩截。

雄蝶下翅腹面近肛角處有一個黑色的雄性性標

參考資料: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

2. 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枯葉蝶

參考資料: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2.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枯葉蝶停棲時就像一片枯葉掛在樹上,牠停棲時習慣頭朝下,加上翅膀腹面為褐色,中間有一條顏色較深宛如葉脈的斑紋貫穿上下翅,酷似「葉柄」的紋路與植株相連,又有如小蟲蛀食過的小洞斑紋,讓牠像極了一片枯葉,如此天衣無縫的擬態效果,不仔細看還找不到牠呢。

枯葉蝶翅膀兩面色彩差異極大,上翅表面具有寬大的橙色斜帶,周圍有藍紫色、黑色和褐色斑紋。雄蝶上翅端角尖銳,雌蝶上翅端角不但尖銳且細長外彎。

枯葉蝶的食草有爵床科的台灣麟球花、台灣馬藍、賽山藍、曲莖馬蘭、大安 水蓑衣等。

臺灣鱗球花

大安水蓑衣

枯葉蝶的一齡幼蟲體色為黑褐色,體表密布明顯的長細毛;二齡之後頭部長有一對長突角,原來的長細毛也轉變為棘刺,棘刺基部為橙色。

終齡幼蟲體色黑色,棘刺基部轉為暗紅色。

枯葉蝶幼蟲在化蛹前會先吐絲將尾端固定,此時身體形態稍有變小,並微微弓身,身體一動也不動。此一時期約為一天,靜待再次蛻皮後即成為「蛹」。

枯葉蝶的蛹為頭下尾上 倒吊式的「垂蛹」,蛹體呈黑褐色,腹部背面具有數對成對的尖角狀棘突,外觀摻雜著淺褐色及黑褐色之斑駁色彩而具有良好的保護色。

石牆蝶

參考資料: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 2.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石牆蝶的食草和圓翅紫斑蝶、端紫斑蝶一樣,有菲律賓榕、澀葉榕、榕樹、珍珠蓮、天仙果(上圖)等多種桑科榕屬的多種植物。

天仙果的無花果

石牆蝶成蟲的翅膀兩面相似,翅膀底色白色,其間具有貫穿翅脈、粗細不等、縱橫交錯的黑線,看似地圖上錯綜複雜的公路網路,也像極了縱橫交錯的經緯線,所以又稱為「地圖蝶」,下翅尾端具黃褐色斑紋。

黃三線蝶

黃三線蝶是都會、校園較少見的蝶種之一

黃三線蝶的食草為山區路旁、溪邊常見蕁麻科的青苧麻、水麻(上圖)、長梗紫麻等。

黃三線蝶的卵為米色,圓形具有9條縱稜,此次觀察到的是牠孵後的卵殼。

黃三線蝶的終齡幼蟲體色變化大,黑褐色至黑色,身上佈滿叢狀棘刺,黑褐色個體棘刺為米白色,黑色個體棘刺為黑色,體側都具有小白點。

黃三線蝶的蛹為頭下尾上 倒吊式的「垂蛹」,幼蟲成熟時會選擇一處葉背或枝條下側的一個定點不斷吐絲,等絲線結成團狀小絲球後,牠會利用尾足去挑動絲團,讓尾足上的小抓鉤能鑽入絲團的內層,讓身體能牢靠地倒吊在絲團上以待蛻變化蛹。黃三線蝶的蛹呈黑褐色,胸部背面具黑色斑紋,胸部腹面具銀色斑紋,腹部具數對短角突,而頭部前端角突呈牛角狀彎曲。

黃三線蝶翅膀表面底色深黑褐色,展翅時呈現三條橙黃色的帶狀斑紋,並有一個X形紋橫跨上、下翅。

翅膀腹面底色橙黃色,上面散佈雜亂的褐色細斑。

白三線蝶

參考資料: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 2.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白三線蝶的食草為大戟科的菲律賓饅頭果(上圖)、細葉饅頭果、披針葉饅頭果、裡白饅頭果等。

剛孵化的白三線蝶一齡幼蟲就會選擇葉緣處,將部分糞便吐絲向外延伸連結成糞橋,並於糞橋葉片基部製作糞巢,四齡之前僅攝食葉片時會短暫離開糞橋與糞巢。

幼蟲製作糞橋

白三線蝶幼蟲四齡以前外觀與糞橋色彩相似,體色黑色,身體中段帶有白色橫紋,體表則滿布棘刺,隨著齡期的增加,身上的棘刺更為明顯,僅攝食葉片時會短暫離開糞橋與糞巢。

終齡幼蟲初期體表呈淺褐色,之後轉為翠綠色,體表棘刺基部三分之二為紅色,末端為黑色,此階段幼蟲會離開糞橋及糞巢,直接停棲於葉表處。

終齡幼蟲中期

當終齡幼蟲體色轉為黃、藍色摻雜時,即表示幼蟲即將化蛹,此時牠們會四處移動尋找適合的化蛹位置。

當進入前蛹階段前,體色又轉變為淺褐色與乳白色,幼蟲時期的體色轉變十分精彩。

蛹體屬於垂蛹,蛹體帶有金屬光澤的黃褐色,頭部前方具有一對角突,胸、腹背面具有瘤突。

白三線蝶翅膀背面底色黑色,其間摻雜上、中、下三道白色橫斑,呈三線蝶狀,上翅中室內的白色紋分成三段,上翅外緣有細小白色斑紋。

翅膀腹面底色黃褐色,其間亦摻雜上、中、下三道白色橫斑,呈三線蝶狀,亞外緣白帶中排列著黑色圓點。

白三線蝶偏好活動於向陽 環境,山頂稜線或樹梢枝條處常見雄蝶占據的領域行為。

細蝶

細蝶是山區常見的蝶種,牠的生態習性與外形特徵獨樹一格,找不到相近的蝶種,因此牠單獨被分類在細蝶亞科中。

本種蝴蝶產卵的時間超久,前後大約數個小時,是所有蝴蝶中最久的一種,一次可產下一、二百粒以上的卵,相當獨特。

細蝶的食草為山區路旁、溪邊常見蕁麻科的青苧麻、水麻、糯米糰(上圖)、水雞油等。

細蝶幼蟲頭部橙黃色並帶有黑色斑紋,蟲體呈米白色與紫色相間的縱紋,各體節均有發達的棘刺,棘刺基部橙黃色,末端黑色。

細蝶的蛹為頭下尾上 倒吊式的「垂蛹」,蛹體底色白色,其上有黑色與橙色交雜的縱紋,翅脈處具黑線,蛹體腹面具數對短角突。

細蝶的翅膀表面底色橙黃色,而翅脈呈黑線狀,翅膀外緣具有黑褐色的邊帶,黑褐邊帶中有黃色斑紋。

翅膀腹面底色米黃色,翅膀亞外緣具有橙黃色鋸齒紋(上翅顏色較淡)。

琉璃蛺蝶

也是山區林間野溪邊常見的蝶種,牠飛行時會先快速拍動二、三下翅膀,接著在空中滑行一段距離然後再重複拍翅、滑行的動作。

琉璃蛺蝶幼蟲呈褐色,身體上覆有黑色斑點與白色細橫線,棘刺長且發達,呈米白色至黃色,末端黑色。

琉璃蛺蝶的成蝶翅表呈黑色,上下翅亞外緣具有淡水 藍色的帶紋,上翅翅端具白色斑紋。翅膀腹面是雜亂而略呈波狀紋分布的黑褐色斑紋,帶有些微的絨布質感。

樺蛺蝶

參考資料: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2.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樺蛺蝶的幼蟲只吃大戟科的蓖麻,而吃蓖麻的蝴蝶幼蟲也只有樺蛺蝶一種而已。

蓖麻的果實

樺蛺蝶的雌蝶習慣將卵單枚產於葉子表面,卵的外形非常奇特,呈黃綠色,上面布滿了如仙人掌般的刺毛,樣子非常特殊。

樺蛺蝶一齡幼蟲體色淡黃綠色,身體具透明感,身上具有許多細毛。

二齡之後身上的細毛慢慢消失,身上的叢狀的棘刺逐漸明顯,基部有紅色點狀斑紋,頭上並長出一對具有滿是分叉的長棘刺。

三、四齡幼蟲體背中央有鮮明米白色縱帶狀斑紋。

五齡幼蟲則轉為黃綠色,胸部體側亦有黃色縱帶斑紋。

樺蛺蝶的幼蟲在化蛹之前會找一個隱蔽的地方,吐絲結成絲球,再利用尾足的扯鉤拘住絲球,形成頭下尾上 的形態,是為前蛹期。此一時期約為一天,靜待再次蛻皮後即成為「蛹」。

樺蛺蝶的蛹為頭下尾上 倒吊式的「垂蛹」,其胸部及腹部前段的背面具有特殊的深色斑紋。

蛹體有綠色與褐色兩種

外觀均擬態成一片捲曲的小葉

樺蛺蝶成蝶翅膀表面底色棕褐色,上下翅均有黑色波狀細紋,上翅前緣近翅端處兩面皆有一個小白點。

翅膀腹面黑褐色,其間具有深淺相間波狀紋,雄蝶上翅腹面下緣具有深褐色的大斑紋,雌蝶翅表的波狀紋較發達。

黃蛺蝶

參考資料: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 2.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黃蛺蝶的唯一食草為大麻科的葎草,在台灣為一屬一種。

葎草的雌花

黃蛺蝶一齡幼蟲體色黑色,蟲體具有許多棘刺。

隨著齡期的增加,身上的棘刺更為明顯。

終齡幼蟲黑色,體表具有白色細橫線,並著生黃色、發達的叢狀棘刺。

黃蛺蝶的蛹屬於垂蛹,蛹體黑褐色,頭部前方具有一對角突,蛹體腹面具有多對尖角突,前段則有數對銀色的光斑。

黃蛺蝶翅膀表面具有橙底黑斑豹斑紋。黃蛺蝶常出現於人口不稠密的鄉間,或是人工設施較少的河岸荒地,只要是雜草蔓生之處,也是牠活耀的環境,是台灣道地的一種「草地蝶仔」。

翅膀腹面底色淡橙黃色,散生不太明顯的褐色波狀紋,下翅中央附近有一個白色小斑紋,上下翅外緣具有小黑點。雌雄外觀相似,差異不大。

紅擬豹斑蝶

參考資料: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2. 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紅擬豹斑蝶的食草為楊柳科的垂柳(上圖)、水柳、柳樹和大風子科的魯花樹。

紅擬豹斑蝶的卵整體造型像似一個迷你的小籠包,淡黃色,表面滿布凹刻而形成縱稜突。

剛孵化的紅擬豹斑蝶一齡幼蟲體色為淡綠色,頭部黑色,身上滿布細毛。

二齡幼蟲蟲體滿布細棘刺

隨著齡期的增加,身上的棘刺更為明顯。其間體色由淡綠轉變為橙色並摻雜黑色縱紋,體側具有白色縱紋。

頭部為橙色並有八字形黑色斑紋

紅擬豹斑蝶的蛹屬於垂蛹,蛹體綠色,體背具有成對的瘤突,瘤突基部為銀色金屬光斑,外圍圍著紅色斑紋,蛹體翅緣部位也有銀色金屬光斑及紅色斑紋。

紅擬豹斑蝶成蝶翅膀表面底色橙色,外緣具有波浪形的黑色細紋,其餘部分散生黑色小斑點。

翅膀腹面底色淡橙黃色,散生許多深色的波浪狀斑紋。雌雄外觀差異不大,雌蝶翅膀表面黑色斑紋較雄蝶發。

紅擬豹斑蝶屬於境外移入的歸化種,偏好活動於開闊向陽 的人工環境,可以在濕地或都會公園綠地水池旁的楊柳科植物附近目睹其徘徊身影,雄蝶則會占據於此展現其領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