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圓金蛛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金蛛科的蜘蛛,俗名好勝金蛛。牠有8隻腳,不是昆蟲綱的喔!
牠的背甲被銀白色毛,腹部五角形,背面為黃白底色,具有黑褐色橫帶,前半部較寬,後半部較密,腹部下面具二條黃色縱帶。各步足灰褐色,有深褐色環紋。
電影夏綠蒂的網中的蜘蛛會寫字,看誰有慧根看得出牠透露出什麼訊息。這種蜘蛛叫做「長圓金蛛」,是台灣低海拔郊區常見的蜘蛛,這次意外在校園內發現著實意外。牠結的網為圓網,通常具有x形白色隱帶。牠常居於網心,頭部朝下,八腳兩兩合併(看似只有四隻腳),靜待獵物上門。
此種出現類似英文字母圖樣的網叫做「隱帶」,可讓鳥類飛行時能看到而避開蜘蛛網,避免撞上而破壞網絡,但它也可以反射紫外線,吸引昆蟲自投羅網,真是奇妙。
類似英文字母圖樣的白色隱帶
一隻紫斑蝶誤觸長圓金蛛的網,被蜘蛛網纏得像木乃伊一般
長圓金蛛的卵鞘
斜紋貓蛛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貓蛛科的蜘蛛,牠廣泛分布於臺灣各地,以低海拔山區較為常見,常在葉面上徘徊覓食。
牠的背甲黃褐色或紅褐色,中央有兩條平行細縱紋,兩側為黑褐色,具有二條黃白色斜紋,並有二至三條黃白色橫紋。眼睛排列方式非常特殊,二個前中眼最小排在最前方,其餘六眼約等大,排成六角形。
背甲兩側為綠褐色,胸板黃褐色,步足淺綠褐色,具有許多長刺。
斜紋貓蛛不結網,而是靠敏捷的行動打獵覓食
長長的腳上,布滿長刺,一旦獵物到手,就能緊緊抓住
在蝴蝶園區看到的斜紋貓蛛總是安安靜靜的盤踞在莖幹上,今天終於看到牠緊緊抓住獵物!
可憐的金斑蝶寶寶,應該已經沒有生命跡象了,從頭到尾軟趴趴的癱在斜紋貓蛛的腳下!
蝶寶寶命一條,貓蛛也是!每一個生命都為生存而努力,這是自然現象,是生命的法則!
長腳蛛科 / 銀腹蛛屬
雌蛛體長8-13mm,雄6-10mm。腹背銀白色,背部隆起,基部及腹端有2枚黑色大斑 。
織出空心的圓網,經常停在網子的中央。腹部銀的色金屬光澤,加上翠綠色翡翠般的腳,是隻很精緻美麗的小生物呢!
金蛛科/鬼蛛屬 又名:黑綠圓蛛
雌蛛約6-10mm;雄蛛5-6mm。
乍看之下像是有顆黑色愛心的可愛蜘蛛。當反過來看時,牠腹部的黑斑和兩個小圓點,就像有大鬍子的人臉,模樣很滑稽。
牠是結網的蜘蛛,會在自己結的蜘蛛網旁邊的葉片上編織一個白色的薄絲狀的巢,躲在巢裡等待獵物上網。一旦有獵物撞上蜘蛛網,黑綠鬼蛛感受到震動後,便會衝出來將獵物拖入巢裡,慢慢享用大餐。
把照片旋轉180度~你看到大鬍子人臉了嗎?
蟹蛛科/蟹蛛屬
蟹蛛科/蟹蛛屬
體長雄蛛約2.2-3.3mm;雌蛛6-8.5mm。
因頭胸上有個三角形標記而得名。
牠的頭胸部是圓形,腹部是梯形(像螃蟹一樣),十分特別。
相片中這隻全身潔白的是雌蛛,躲在紫花長穗木的花穗中,幸運的捕獲一隻玉帶鳳蝶。
蜘蛛們進食時,會先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使獵物麻痺。再藉著酵素將獵物身上的蛋白質分解,吸取分解後的汁液。
蟹蛛科/蟹蛛屬
雌蛛體長約7~11mm,雄約2.5~3mm。
頭胸部及腳灰白色,腹部白色,腹背及側緣有鑲黑邊的黃色斑,斑型扭曲狀,不規則或對稱排列,各腳關節具橙、黑褐色斑。分布於低海拔山區。以打獵維生,不結網。
這隻蟹蛛的獵物是拜訪馬櫻丹花的紅珠鳳蝶 。
蟹蛛科/花蛛屬
雌蛛體長4.7-7.3 mm ;雄蛛體長2.5-5 mm 。棲息在花草叢或農田中。
牠們不會結網,通常躲在草叢或花瓣上守株待兔,等待捕捉獵物。
相片中的三突花蛛就是靜靜待在薄荷的花穗中埋伏等待。
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蜘蛛目/蠅虎科 別名:花蛤沙蛛
聽名字就知道~抓蒼蠅的老虎,牠們可是蚊蠅的殺手喔!雄蛛體長5-6mm,雌蛛體長6-8mm。牠們以跳躍的方式移動,又被稱為「跳蛛」,有超強的跳躍能力,平時四處打獵遊走,不會結網;喜歡在牆壁或門窗等明亮的地方活動。
雄蛛和雌蛛身體的顏色別很大。 雄蛛體型5-6mm, 雌蛛體長6-8mm。
雌蛛體色偏褐色,體型大於雄蛛,腹部比例也明顯較大 。
雄蛛體色偏黑,腹部有月牙形的白色橫帶,觸肢前段白色、端部為黑色 。
頭胸部具 8 顆單眼,呈三列排列,圓滾滾的眼睛,模樣甚是可愛喔!
麗紋石龍子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 有鱗目-蜥蜴亞目-石龍子科-石龍子屬的爬行動物,俗稱「五線石龍子」,牠是日行性蜥蜴,會斷尾求生。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闊葉林、混生林、草原、墾地、溪流、溝渠,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椎動物為食。
麗紋石龍子的幼體與成體體色不同,幼體尾巴呈鮮豔藍色,背部以黑色為底,上有五條金色縱紋延伸至尾基(故俗稱五線石龍子),長大後背部底色轉為淺褐色,背上金線及藍色尾巴漸不明顯,雄體這兩項特徵甚至會完全消失,雄性個體以黃褐色為主,側面會有橘紅色的縱斑。
麗紋石龍子主要棲息於居家庭園、墾地或大面積的草地,本校蝴蝶園內甚至出現過三隻麗紋石龍子在其間伺機獵食蝴蝶的畫面。
看~從嘴巴中間開始,沿著眼眶旁邊那一條隆起的黑色線條...
對!這就是「黑眶蟾蜍」!也就是鼎鼎大名的「癩蛤蟆」!
身上布滿黑色顆粒狀突起(疣),看起來粗糙。眼後有明顯的鼓膜和耳後腺;腳趾黑黑的,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
牠屬於夜行性動物,喜歡吃昆蟲、節肢動物,偶爾吃吃小蚯蚓和蝸牛。
但牠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只有在受到驚嚇時,耳後腺和身上的疣才會分泌白色毒液,
只要不去觸摸,就不會有危險。
膜翅目/胡蜂科
體長20-28mm。腹部前半段鮮黃色,後半段黑色。無近似種。
蜂群個性較溫和,若人不騷擾蜂巢,很少有主動攻擊。但由於和人類生活環境關係近,螫人率是所有虎頭蜂中最高的。
本種俗稱黃長腳蜂、陸馬蜂,是中低海拔常見的胡蜂科家族成員。
體長 18 - 23 mm,體色黃色,前胸、後胸背板底色黑色有2條黃色縱向斑紋,各腳節為黑、黃相間的斑紋。有著比其他胡蜂更修長的黃色長腳喔!
成蜂植食性,會訪花吃花蜜和花粉,但會捕捉蝴蝶或蛾(鱗翅目)幼蟲回巢育幼 。
長腳蜂比虎頭蜂溫馴,只要我們不騷擾、攻擊牠 ,牠不太會主動攻擊人類。
話雖如此,看到任何蜂窩時,還是要保持距離,並立刻通報學校師長喔!
一隻躲在繁星花叢間的天蛾科幼蟲,被巡航獵捕的黑紋長腳蜂發現並以大顎撕裂牠的身體,瞬間流出了深綠色的體液。
黑紋長腳蜂用大顎和腳,將天蛾幼蟲搓成肉球,帶回去餵養蜂巢裡的幼蟲。
延伸閱讀:【蟲蟲的祕密】紙雕大師長腳蜂
蜻蜓是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蜻蛉目」。常見的的有蜻蜓和豆娘兩大類。
生活史過程:卵-稚蟲-成蟲。是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牠的寶寶可是生長在水裡的水蠆喔!不論水中的寶寶或陸域的成蟲,都是兇猛的肉食性昆蟲。
牠們的外觀共同特徵是:頭部大而突出,複眼發達,有咀嚼式口器。兩對膜質翅膀,透明而細長,不覆蓋腹部,少數具顏色或斑紋。
薄翅蜻蜓是全台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蜻蜓。腹部長31-33mm。
腹部末端背側具黑斑,雌雄差異不大。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清楚牠的大複眼,放大看甚至可見到格子狀推疊的小單眼呢!
胸部的3對腳,細長而布滿細毛,幫助牠獵捕時抓緊獵物。
螳螂是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螳螂目」。
生活史過程:卵-若蟲-成蟲。是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
牠們的外觀共同特徵是:頭部呈倒三角形,有咀嚼式口器。胸部與腹部較細長,腹部末端兩根尾絲。一對前腳特化呈鐮刀狀,用來抓取獵物,又稱為「捕捉足」。上翅交叉覆蓋在腹部背側,下翅摺疊在上翅下方。
身長50-70mm,體色多為綠色或黃色,腹部特別寬大。
大部分個體上翅中央兩側有白色小點,鑑識容易。
寬腹螳螂一年可能有二代,成蟲在春秋都可發現。
上圖這隻腹部上翹、還沒長出翅膀的小寶寶(若蟲),用牠的鐮刀腳緊抓獵物,正準備大快朵頤呢!
螞蟻是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
生活史過程:卵-幼蟲-蛹-成蟲。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
牠們的外觀共同特徵是:口器發達,具咀嚼式口器。複眼發達,多具有3個單眼。繁殖期的蟻后和雄蟻具有2對模質翅膀,常見的工蟻和兵蟻則無翅。
多數為雜食性昆蟲,但也有偏好素食或肉食的種類喔!
這三隻螞蟻找到了無尾鳳蝶的卵。
這顆可憐的蝶蛹,發現時已經被螞蟻群們咬出兩個大坑洞了!
這顆蛹一直未羽化,就整顆黑掉。仔細查看後才發現蛹殼旁邊已經出現一個洞!
這可憐的寶寶,不知何時被寄生了?
就在最後一個關鍵階段,寄生的昆蟲先羽化,順利鑽出飛走了!而這隻蝴蝶的生命就此終結。
寄生蜂是最常見的一類寄生性昆蟲, 可寄生在昆蟲的卵、幼蟲、蛹和成蟲。
我們蝴蝶園的蝴蝶們怕牠,但是蜚蠊瘦蜂可以幫忙殲滅討厭的蟑螂;人類也利用寄生蜂寄生導致宿主死亡的特性,引進「平腹小蜂」,對抗荔枝椿象。
園裡目前未拍攝到寄生蜂的相片,想多認識了解的,請到下面的網站查看囉!
延伸閱讀:寄生蜂/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所
參考資料:
1.張永仁(2011)。蝴蝶100。台北:遠流。
2.林柏昌、林有義(2012)。蝴蝶食草圖鑑。台中:晨星。
3.呂志堅、陳建仁(2014)。蝶生活史圖鑑。台中:星辰。
4,李文貴、傅燕鈴(2002)。自然觀察圖鑑1 蜘蛛。台北:親親文化。
5.張永仁(1998)。昆蟲圖鑑:台灣七百多種常見昆蟲生態圖鑑。台北:遠流。
6.嘎嘎昆蟲網 http://gagaphoto.com/9701bx/in5.htm
7.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https://www.froghome.idv.tw/
8.國立台灣博物館/自然圖鑑 https://www.ntm.gov.tw/News_card.aspx?n=5505&sms=15254&_CSN=0
9.農業知識入口網/圖鑑知識 https://kmweb.moa.gov.tw/ws.php?i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