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的无奈 严徽音(初一廉)
电影中,阿邦身为一位聋哑人士,除了诠释无声的无奈,也暗讽了底层人民和残障人士对生活的无奈。
因为爱 鍾培滢( 初二勇)
《富都青年》接近结局时很催泪。我记得之前在平台上看过一段有关阿邦(吴慷仁饰)在监狱演绎一段手语,那时对这一幕印象深刻,但还未看过完整的电影。
我认为剧中的社工——佳恩很善良,一直尽全力帮助弱势人士。但是为什么阿迪还要辜负佳恩的好意?后来佳恩苏醒了,为何阿邦要害她窒息而亡呢?依我的个人观点来看,这可能基于阿迪一直遭遇不公平对待,所以对突如其来的善意,第一反应是质疑,甚至抗拒。阿邦成为最后的凶手,可能是因为那时他的朋友来了,不想让他发现家里出事。如果已经倒地的佳恩发出一丝声音,阿邦的朋友可能会闯进来,阿邦因此做了这个错误的决定。
分享人峻衔同学提到的问题之一:“你认为阿邦要揽下所有罪行的原因有哪些?”
我认为除了老师、同学有提到的点——因为哥哥很爱他。还有就是这部剧提到身障人士,有可能是本地的身障人士生活特别困苦,遭到很多的不公平待遇。阿迪很有机会获得身份证,而阿邦却很困难。因此阿邦才愿意揽下所有罪行,毕竟最后杀死佳恩的也是他。他可能认为自己已无希望,宁可代阿迪去承担罪行。
在这期间,我浏览了《富都青年》的官方抖音账号,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隐喻。
在马来西亚,证件有五种颜色,其中三种与角色的穿着有微妙的呼应:
蓝色——正式公民。阿邦送给阿迪蓝衬衫,希望弟弟可以成为合法公民;阿迪穿蓝色衬衫见阿邦,代表着阿迪下定决心要拿到永居卡。
红色——永居卡,虽可长期居住,却不享有公民完整权益。阿迪在日常中穿红色衣服,对应了红色的马来西亚永居卡。
绿色——暂住证,无法认定国籍,无法获得公民身份。阿邦穿绿色衣服,映射他持有绿色暂住证的身份。
阿迪和阿邦虽然不是亲生关系,却胜似亲兄弟。哥哥无声的爱,让弟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此附上该隐喻的出处,有兴趣的师生可点击观看:https://v.douyin.com/Dxn73shwH3s/
难以被看见的挣扎 吴岳哲(初二智)
通过本次读书会,我深深感受到:那些在社会角落挣扎求存的人总是难以被看见。他们的沉默与牺牲,比任何呐喊都更震撼人心。
悲惨又真挚的兄弟情 黄瑞淇(初二礼)
在电影刚上映时,我已有兴趣观赏。这次机会来了,我终于可以完整地观赏这部电影。我从这部电影中,发现太多平常无法体会的事。
关于《富都青年》的地点——富都,是个真实存在的地方,我经常到那里品尝当地著名的酿豆腐。不过,在故事的背景下,“富都”这个名字便有了讽刺的意味。吉隆坡这个看似富裕的城市,其实小角落里住着不少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人们,就如电影的主角——阿邦和阿迪,虽然出生于马来西亚,却因不同的原因无法领取身份证,沦落成为社会底层的人。这让我意识到,这外表光鲜亮丽的地方,其实有着许多我们平常看不到的灰色事物。
首先,阿邦和阿迪没有血缘关系,阿邦是聋哑人士,出生证明在儿时发生的火灾中烧毁,父母也在事故中身亡;阿迪小时候便被父母抛弃。两人都在童年时期到处流浪,飘泊无定。一次偶然,他们认识了彼此,从此相依为命。他们也认识了一位跨性别人士——Money姐,他们都居住在一栋旧式公寓。后来,政府改朝换代。政策因而更改,合法成为不合法。但有关当局却没有好好安顿这群处于灰色地带的人。最终,执法人员还在这里抓走许多没有身份证的人。这里也反映出执法当局的考虑不周。从峻衔同学的分享中,我也发现现实中有非常多这样的例子,显示有关当局没有妥善安置无国籍人士和身障人士。
电影中,持续帮助他们申请身份证的社工佳恩被他们两人误杀。这是电影中最可惜的桥段,也令我感叹人生无常,能活下来已是值得感恩的事。阿邦一方面知道自己杀了佳恩,一方面也想为阿迪顶罪,于是独自承担法律责任,我认为这非常凸显兄弟情。警察曾在阿邦死刑前说,认为阿邦不是坏人,这桥段又重新给已低落的剧情带来希望。
死刑前,阿邦最后一次与阿迪相见。阿迪不再邋遢,穿着干净整齐,开始重新正视自己的生活。阿邦看到阿迪的转变很是高兴。他们再次以彼此小时候的习惯——以水煮蛋敲对方的额头为彼此加油。看到这里,我留下了眼泪,这真是悲惨又真挚的兄弟情啊!
有责任去关心弱势族群 李子健(初三和)
我们总以为身份证只是一张卡,其实它是一个渴望被国家看见,被社会容纳、享有国民福利的象征。没有身份证,你不能拥有名字,也会失去受教育的权利,甚至要一味地躲过国家移民处的检查。许多像阿邦与阿迪这样的无国籍人士、被遗弃的群体,沦落到社会底层,却依然为国家建设出力。他们只能成为劳工,从事清洁、种植等工作。我们应当去关心在社会底层、无身份住民、身障人士、外劳等弱势群体。
珍惜身边人,抱持感恩 洪丞阳(初三信)
《富都青年》的内容非常精彩、令人感动。电影中,身为聋哑人士的阿邦在与开照法师对话时,发出了“我想死”三个字,让我为阿邦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他们兄弟俩没有身份和家人,只能依靠彼此活下去。其中,哥哥阿邦让弟弟阿迪去找亲生父亲,阿迪却说:“我没有爸爸,我只有你”,我瞬间被他倆的兄弟情震惊。这部电影也让我意识到,现实社会还有许多像阿邦和阿迪的人士,他们长期被忽视。因此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给予他们基本的尊重、权利以及最重要的权益——身份。最后,我们应该珍惜身边人,时刻保持感恩的心。
希望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陈庆恩(初三信)
这部电影结合多种元素,包括宗教、各种身份背景不同的人物。我为这些人感到难过,因为历史老师曾说过,没有身份证的人,生活甚至比难民更艰难。因此身份证非常重要,它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与象征。
我认为阿迪很自私,一直依赖着阿邦,而阿邦一次又一次地包容、原谅了阿迪。我不理解为什么阿迪要推社工佳恩?如果和亲生父亲见一面就可以获得身份证,他为什么不接受? 佳恩在这件事上显然很无辜。幸好剧情最后交代阿迪改过自新。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阿邦和阿迪互相在额头敲开水煮鸡蛋,很有趣。尽管两人没有身份证,但他们其实也是马来西亚人。在监狱里,当阿邦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表现得非常绝望。身为聋哑人士,阿邦的生活里存在诸多不便,这对阿邦来说,确实很不公平。我希望社会人士能够给予弱势人士更多的关注及帮助。
珍惜、理解和包容 黄子宏(初三信)
《富都青年》这部电影替很多没有公民权及没有身份证人士发声。阿迪虽然叛逆,但仍然努力改变命运。阿邦虽然是聋哑人士,但很爱护亲如弟弟的阿迪,一直默默地为他付出。即便生活困苦,他们也没有放弃彼此。阿邦一直支持阿迪,阿迪后来终于明白阿邦的爱。这让我想起家人,我们平时应当多关心彼此,不要总是发脾气或冷漠对待。《富都青年》是一部感人又现实的电影,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提醒我要多一点理解和包容身边的人。
动人而细腻的作品 鍾楗伟(高一文商平)
我从这部电影上映时就颇感兴趣。观赏电影后,我不禁感叹其中作品制作之细腻,电影中的伏笔都有很好的回收,也隐藏了许多引发我们思考的小细节。例如,那座破旧杂乱的公寓,不仅为人物的栖身之所,更象征社会底层人群在夹缝中求生的困境。角色之间沉默的对视、细微的动作,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把压抑、挣扎与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富都青年》并没有用煽情的方式来博取共鸣,反而用极其克制的现实主义镜头语言,让我们看见真实,感受痛苦、温情与希望。这看似矛盾,却完美地诠释这部电影,也是我认为它最动人之处。
不理解有关当局的作为 吴颖恂(高一文商廉)
我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看完电影后,我才惊觉原来马来西亚有这种事件。我意识到“无国籍”人士无奈又无助的生活。其实外来劳工选择来马来西亚工作,只是想赚钱养家。电影中提到: “政府把他们放进来,却又要将他们抓起来”。对于这句台词,我觉得有关当局的做法让人不解 ,既然要进行抓捕,当初为什么允许入境?
电影中,我感受到阿邦的温柔、善良以及对生活的无奈。他其实不想过这种生活,但一场火灾带走他的家人和自己的出生证明,这也导致他沦落为”“无国籍人士”,让他在申请身份证时,遇到极大的困难。
至于为什么他不告诉弟弟阿迪,自己才是杀了社工佳恩的凶手,可能是出于对阿迪的保护,也因为阿迪是个急性子,他怕阿迪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我认为佳恩不应该就这样死去,因为她是帮助无国籍人士申请身份证的好人,却遭到弟弟阿迪迫害。这理由仅仅是因为阿迪不想和抛弃他的亲生父亲见面,这种行为不能容忍。佳恩当时只是好心劝谕阿迪,好让他早日获得马来西亚身份证。
这次不看,或许就没机会了 邱宜桐(高一文商和)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线上的“爱阅读读书会”,可能线上参加的人数相比线下少,反而让我有“读书会”的感觉,获得大家一起分享及讨论的氛围。我会参加这次读书会的最大原因是《富都青年》这部电影。我未观赏过这部电影。但这部电影荣获多个奖项,并且还是本地电影,因此有兴趣观赏。当我看到这次的读书会是《富都青年》电影赏析时,就产生“这次不看,下次不知道是几时了”的想法。
看完后,我被电影的情节惊艳,因为电影通过阿邦和阿迪的故事表达了兄弟的手足情深和现代社会对于身障人士缺乏重视的问题。尤其阿邦为了帮阿迪顶罪,被迫入狱,使阿迪非常痛心。阿迪也因此决定改过自新,成为更好的人,步入正轨。
另外,我认为电影所反映的现代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阿邦身为聋哑人士,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帮助,反而遭受社会的冷漠对待。我意识到我国依然正在发生这种现象。大家对身障人士的刻板印象是工作能力比一般人差,即使政府推出相关的辅助政策,效果却不显著,这是否反映了有关当局并没有深入了解,给予实质性解决方案?
此外,这部电影的名字极具讽刺——明明是在说弱势族群的故事,却以"富都"命名,多少令我觉得感慨 。我认为电影最有趣的部分,是兄弟以水煮蛋互敲对方额头的画面,这其中含义可能是代表这对兄弟很有默契的表现,是一种可爱但平凡的小细节。
无声之言最感人 梁柔绚(高一文商义)
有时候,最感人的言语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没说出口的话。
吴銮恩_S2ACP
《富都青年》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无奈”。电影讲述的虽然是两个兄弟的故事, 但它背后真正揭露的,是无国籍者在马来西亚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现实。在现实中, 申请马来西亚身份证不容易,一旦失去了身份证明,一个人就会在基本生活上遭遇 许多困难,比如不能接受正式教育、没有医保、无法合法工作,甚至连住院和看病 都非常贵。这些人几乎失去了福利、保障的资格,也被社会视而不见。 我认为身份证并不只是一个让人可以投票的证明,它更是一种“被承认”的象 征,是人对社会归属感的一种肯定。没有身份证,就像是没有被这个国家接纳一 样,是“没有资格成为某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在电影中的阿邦身上表现得特别明 显, 他努力想要融入、努力想要“被看见”,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他。这种与生活的挣扎让我在观看过程中感到特别心酸。
无国籍人士问题应尽早处理 严世永(高二文商勇)
我认为无国籍人士之问题应及早解决。政府应当帮助他们获取身份证,避免因无国籍而到处流浪,甚至逼不得已犯罪,造成社会问题。若没尽早处理,无国籍人士将在面临无福利、无权益和非法的情况下,过着艰苦的生活。
让社会多一份包容 徐俊翔(高二文商廉)
在“爱阅读读书会”的第九场活动中,我们通过一部本土电影——《富都青年》看见了许多被社会遗忘的面孔。电影不仅描绘一对兄弟的命运,更呈现出一群无国籍者与社会边缘人长期以来的沉默呐喊。
这部电影深深触动我的并不是电影情节中的设定,而是“无国籍”——这真实存在于马来西亚这片土地的问题。剧中,主角即使拥有劳动力、善良的心,却因缺乏合法身份,被迫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他们没有医疗保障、教育机会,甚至连最基本的尊严都难以维护。我们习以为常的身份证,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纸遥不可及的梦想。
峻衔同学的分享让我重新思考“身份”与“归属感”的意义。他不仅从电影剧情分析,更从历史与社会结构层面剖析无国籍者的形成原因,也提及国家政策与公民社会应尽的责任。这让我意识到:人文关怀不仅存在于书本上,也隐藏在我们日常看不见的角落。
影片中的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你不觉得我们活着,好像一直在等待什么吗?”无国籍人士在等一张身份的肯定,而我们又是否愿意伸出援手,让这个社会多一分理解与包容?
这次的读书会,不仅是一次观影和讨论,更是一次心灵的撞击。我学会用更宽广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事物,并坚信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是追求知识,更是激发对人类处境的感同身受。
令人惋惜的结局 黄祈睿(高二文商平)
看完电影后,我心中颇多感触。这部电影的反讽和讽刺意味很多,我也从电影中看到当中的含义。阿邦和阿迪因为没有公民身份证而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这也反映出本地至今依有许多人过着类似的生活。有关当局人员一次次的突击抓捕,以及阿迪与Money姐之间的对话,都让我感觉有关当局在这方面的做法令人摇头。
阿邦对开照法师的倾诉,也间接道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电影最后的两幕——阿邦原先要送给缅甸女孩的围巾飘走了、阿迪最后找到亲父的场景,除了阿邦向开照法师倾诉的桥段以外,最触动我心的场景。飘走的围巾代表阿邦已离开人世;阿迪找到亲父代表他决定重新开始,并带着哥哥阿邦的遗愿,领取公民身份证后,好好地生活。
对于阿邦的结局,以聋哑人的身份出生,却以死刑犯的身份离开人世,实在令人惋惜。
简单却揪心的电影 姚靖颖(高三文商廉)
看完《富都青年》后,我被深深打动。故事很简单,却揪心得让人几乎窒息。电影讲述两位无国籍青年兄弟在马来西亚富都区求生存的故事。他们没有户口、 身份,像影子般生活在城市角落里,被现实压得快喘不过气,却仍紧紧抱着彼此不放手。吴慷仁在电影里饰演哥哥阿邦,演技让我十分佩服。他把那个沉默寡言、为弟弟阿迪忍辱负重,却又快要被生活拖垮的角色演得太真实了。尤其是他眼神里的痛苦和无声愤怒,即便不用说一句话,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煎熬。很多时候,他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阿迪,已经让我想哭了。
整部电影没有夸张的剧情或英雄主义,只有无助的挣扎和一点点温柔的希望。导演王礼霖没有刻意煽情,情绪却层层堆积,让人越看越难受,越看越佩服片中这对兄弟的勇敢。电影让我思考:在这个讲究“成功”和“效率”的社会里,有多少人像阿邦和阿迪那样,被现实遗忘在角落?他们的痛苦,有谁看见?《富都青年》并不是一部看完就可以放下的电影。它会留在你心里很久,让你更珍惜自己拥有的身份、自由和亲情。电影也提醒我们,多去理解那些“没有选择权”的人。饰演阿邦的吴慷仁,演技细腻动人,再加上电影的质感、故事的力量,都值得我们为它鼓掌。
取景地太熟悉,心情格外复杂 郑愛(高三理忠)
在此之前,我已经听说这部电影,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观赏。这次的电影赏析,刚好让我完成心愿,并且顺道听了分享人以及老师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真是受益良多!
电影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兄弟俩最后在监狱里见面的对话。弟弟阿迪穿着哥哥阿邦之前买给他的衬衫,去见哥哥最后一面。两人最后一次用额头互磕水煮蛋,仿佛从前的无数次,却再也没有下次了。
另外,我也从这部电影意识到,原来外劳在本地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没有身份,每天都在担惊受怕的生活。这部电影的取景是在马来西亚——这个我所熟悉的地方,却给我许多不一样的感悟。电影中出现的许多标语也充满反讽意味。这些标语或许曾让人感到自豪,但在观赏电影时,这些标语却令人心情复杂。这也让我反思,或许我应该要跳脱这个安逸的环境,多关注社会发生的事,才发觉原来身边有这么人在挣扎求生。
珍惜自己拥有的机会 蔡凯潆(高三文商礼)
看完电影,我心中五味杂陈。这部电影并非所谓“成功逆袭”的励志故事,而是两个生活在底层的兄弟,在吉隆坡富都区挣扎求生的真实写照。许多电影片段和细节都很扎心,也让我意识到:身边有很多人活得比我想象中艰难。有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阿迪想要逃离富都,过“更好的生活”,可是现实一次次把他拖回原点。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经常抱怨读书苦、考试难,可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自由的权利,而片中的他们连选择的资格都没有。这让我意识到,能坐在教室里安心学习,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幸福。 这部电影也让我理解社会的不公。那些生活在城市角落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看见。《富都青年》让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去思考,除了成绩,我们是不是也该关心那些被忽略的人,去理解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对每个人公平。
总的来说,《富都青年》是一部让我感触很深的电影,它让我更珍惜自己拥有的机会,也提醒我要用更宽广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今后有机会,我希望自己不只是为了分数活着,也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所有人只是想活下去 陈凯欣(高三文商廉)
这部电影主要是在讲述两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兄弟,他们住在吉隆坡富都区的旧式公寓,相依为命,过着艰辛的生活。虽然他们经常吵架,但只有彼此可以依靠。电影看到最后,令人很心酸。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这两位主角,还有公寓里住着的其他人,比如外劳、老人、小贩,还有老板娘。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都只想活下 去,但是生活太艰难了。整部电影拍得很写实,让我们看到繁华都市里常被忽略的阴暗角落。这部电影也促使观众去关注那些无国籍者所面对的困境。
他们的底色皆是善良 陈祉伊(高三理信)
谢谢分享人和主持人,这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一直以来,我不会主动观看这类电影,尤其是马来西亚的电影,并菲电影质量不好,而是因为熟悉而感触特别深。不同的语言穿插在电影里,这是国外电影很少见的。电影中的物品和街道都勾起很多回忆,轻易引起共鸣,这是属于马来西亚特色的电影。太贴近生活的电影,让我一次次陷入情节之中,感觉这一切曾经就发生在吉隆坡某个角落。镜头多次停留在演员们细腻的情感变化上,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兄弟两人最后一次见面那一幕。弟弟阿迪把头低下,让哥哥阿邦敲鸡蛋的画面,特别有仪式感。两人都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有默契地完成属于两人的仪式。
那个总是爱惹麻烦的阿迪在最后一次见面时,所展现的成长,让阿邦毫无牵挂地离开了。明明他之前还在为“不能没有哥哥”而执着。或许当支撑的大树倒下,自己才会成为大树。看似一直是阿迪依赖阿邦, 但其实阿邦把所有的爱给阿迪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因为他眼里的阿迪总是不懂事,因此他在成为阿迪依靠的同时,有了站稳脚跟的理由。对阿邦来说,自己的人生一开始就是悲剧。看完整部电影后,我觉得悲剧的背后总是藏着小幸福。饭桌上兄弟两人和Money姐的日常晚餐、简单的生日会等,仿佛偷来的时间绽放在生命的某个瞬间。阿邦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但也拯救了阿迪的余生。
最后,社工佳恩的死是在我的意料之外,也让我迟迟不能缓过来,随着案件的水落石出,我内心重复着“不公平”三个字。如果不是阿迪容易暴躁,他们是否能继续在富都生活?我们无法感受阿迪憎恨亲生父亲的感受,无法体会情绪盖过理智的瞬间。最终,这份不公平不知该归于谁,而这份感受也在阿迪找寻父亲的那一刻得到释怀。命运本就不公,这一切或许早已注定。人生若再来,我相信阿邦依旧带上阿迪一起生活,佳恩依旧热心地帮助二人,因为他们的底色皆是善良。
电影呈现角落的阴暗 陈钦彦(高三理孝)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良多。电影讲述的内容很简单,呈现底层人士艰苦的生活,主要聚焦在无身份证的底层人士所面临的困境。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极少,甚至从未接触的一面。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一句话:“我们习惯了生活在光亮里,自然看不到世界角落的阴暗处”。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鲜少接触这类事情,而这部电影却带领着我们走进了底层人民的生活,让我对于他们的遭遇倍感同情。
2023163_蔡歆乐_J3I
看完电影后,我有很多感触。尤其是阿邦在监狱里,法师来开导他的那一幕。当阿邦听到法师说要他好好活着的时候, 他却想起这个世界对他的所有不公。这个片段中没有任何一句话是在诉说委屈,但句句都离不开委屈。看着这一个片段,我被演员的情绪牵引,也在思考这个社会上的许多不公,弱势群体在社会上都难被发现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