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努力学习的前辈 陈盈彤(初一智)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那么多从来未曾听闻的行业。经过这次的读书会后,我才真正认识到,原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用品,都是老前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精神。就如分享人之一黄苑莹导演所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是踩在前辈的肩膀上去看世界。”如果没有这些前辈、这些传承,恐怕现今社会便没有任何发展。
听了分享后,我十分感谢这些前辈的付出,他们为了行业的传承,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与私人生活,不顾一切继续坚守。我从他们身上看到许多正面能量,我决定带着这份力量继续努力,以此向他们致敬。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分享人提到一位高龄80岁,从事雕刻石碑工作的爷爷。他在60多岁的时候因哥哥突然生病,为了延续这份手艺,爷爷去学习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语言,把哥哥负责的工作全部揽下。令我惊讶的,除了是爷爷坚持工作的毅力,还有他继续学习的决心,让我十分敬佩,也感到不可思议。分享人还提及爷爷说的一句话:“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做到。”这句对我们看似毫无用处的话,却在这位爷爷的身上具象化了。
最后,十分感谢四位分享人,正因为他们的付出,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些老行业。就像读书会的主题——《日记·再见老行业》,我们一定可以通过如今的社交媒体,让这些老行业与大家再见!
让人感动的一本书 刘纹绮(初一礼)
《日记·再见老行业》是一本让我非常感动的书籍,因为它可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以前生活的不易,同时让大众感受这些文化,以便继续传承。另外,我认为分享人可以更精简地讲解制作过程,使整体的分享更紧凑。
保留历史的重要 黄一莎(初一信)
我认为这场读书会的内容还不错。虽然略显枯燥,但我还是用心聆听。对我而言,他们的采访意义非凡,不仅让我们认识了老行业,同时为随时可能消失的老行业保留了影像及照片。
值得尊敬的前辈 陈楷见(初一正)
我很佩服这些老行业工作者的精神。即使他们年纪已大,依然不愿放弃这份工作,继续默默地坚守这个行业。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留下历史的足迹 黄炜茹(初二智)
我对于老行业几乎完全不了解,因为在生活中不曾看过、也不确定它们是否依然存在。通过这场读书会,我有了新的感悟与见解。《日记·再见老行业》的制作团队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们用影片揭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与事物背后的故事。有些老行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注定被淘汰......虽然依旧有人坚守,但却寥寥无几。有人是真的热爱,可是也有人只是为了生活才从事这些行业,所以并不希望孩子以后继续这份工作,因为它非常辛苦。
其中,有一位专门雕刻石碑的爷爷一生都在与哥哥合作经营生意。然而,负责雕刻爪哇文的哥哥因健康问题退出,60多岁的他只好开始学习爪哇文,把哥哥负责的工作一并揽下。这种坚持不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分享人也提到他们走访这些老行业的故事与拍摄经历,并在两年间写出一本书籍。过程中历经不少挑战,呕心沥血制作影片,只为在世上留下老行业的足迹,记录这些有意义的人事物。
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 陈君莱(初二爱)
此读书会让我了解到许多传统老行业背后的用心与坚持。无论是雕刻石碑、烧制陶土,还是制作梅花棺、麻将,这些看似普通的工作,其实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情味,值得我们去了解、尊重并传承。
与过去的美好连接 刘家铭(初三和)
这场读书会的特别之处在于,四位分享人亲自采访那些仍坚守在传统行业岗位上的业者,以及他们的经历。然后将这些故事分享给大众。分享人介绍了几位让人敬佩的业者:一位从事竹篾编织的老匠人,即使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接手,他依然每天认真编织每一条竹条,只因那是他祖父传下来的技艺;还有一位老钟表匠,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理各种旧钟表,不为别的,只为让时间继续走下去。
他们还分享自己在采访时的感受,其中一位分享人说到:“这些人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重’。”这让我明白,有些职业看似简单,却承载着无数年的经验、文化和情感。我也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触:“老行业不只是谋生,更是一种传承。”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许多传统行业正逐渐被遗忘。然而,正是这些坚持不变的手艺,让我们得以过去连接,并提醒我们不要忘本。这场读书会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尊重每份职业、每份坚持。同时也让我开始思考,未来的我们该如何守住这些逐渐消失的文化与精神。
失传的危机 叶盈儿(初三和)
许多老行业已鲜少有人愿意继承了,因为现代父母更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但如果无人传承,它们最终会消失。比如说传统木工、打铁、织布等手艺活,过去皆是父传子、代代相传。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多选择白领工作或科技行业,久而久之,传统手艺也面临失传的危机。
不为人知的艰辛 练昱辰(初三平)
参加这场读书会后,我才知道原来经营老行业是那么地刻苦。以前,我以为只要有工作,就能赚很多钱,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总的来说,我从这场读书会中收获甚丰。
记录及守护传统 洪苡晨(高一文商平)
通过“爱阅读读书会”,我了解到老行业逐渐减少的现象。我认为将这些老行业加以记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这样可以让大众更了解这些老行业,同时作为老行业消失以后不被遗忘的保障。
记录老行业的坚持 黄欣滢(高一文商义)
我认为分享内容非常有趣。老行业至今常常被遗忘,而四位分享人选择通过采访的方式记录业者对老行业的坚持,同时将他们仅剩不多的坚持突出,以引起大众的关注。
感谢制作团队的用心 叶渝紊(高一文商礼)
对于这次的读书会,我最大的感受是:把老行业传承下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很感谢制作团队的用心制作与拍摄。我认为制作团队在面对比较害羞,对镜头陌生的受访者处理方式很好。他们很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受访者进行分享。我希望他们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看见,让更多人了解老行业。最后,感谢主办方邀请他们到校分享。
分享缺乏视觉辅助略显单调 叶宇轩(高一理孝)
我认为这场读书会的内容很好,也意外发现自己对分享人介绍的各种工艺特别喜欢。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在分享时缺少照片和影片的搭配,导致在聆听的过程中比较缺乏画面感。
再见,不代表遗忘 梁柔绚(高一文商义)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讲求效率与创新的时代,许多老行业正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从街边修鞋的小摊、老旧的手工糖果店,到传统制伞、篾匠、打铁铺……这些曾经伴随我们成长、承载着一代人回忆的行业,正被新时代取代。
老行业的背后,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还是手艺人的专注与坚守,更是一种朴素而温暖的人情味。然而,如今的它们逐渐被自动化、大量生产、网络购物等发展现象取代。虽说这是时代的趋势与无法抗拒的改变,但我认为我们仍应学会珍惜与感恩。
老行业教会我们耐心、细致与坚守的可贵。没有这些老行业的铺路,就没有今天的便利与繁荣。它们像是历史的痕迹,在转型的社会中留下温柔的笔触与深刻的回忆。
因此,当我们说 “再见,老行业” 时,不应只是告别,还需怀着感恩的心,记录与传承它们具备的精神与价值。或许有一天,这些老行业会以新的方式——不再只是怀旧,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的延续,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再见,不代表遗忘,而是更深的铭记。
坚持不懈的“石碑爷爷” 叶俊捷(高一文商信)
读书会刚开始,我对 《日记·再见老行业》这本书感到挺好奇,因为不太确定内容主要关于什么。后来,从分享人的介绍,我才认识到许多马来西亚鲜为人知、逐渐没落的老行业,同时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与发展。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这些老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制作石碑的爷爷。他是家传第五代的接手人,在祖先还没移民到马来西亚之前就已经从事石碑行业了。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他的石碑面向体便只剩马来族群。原是和他一起经营生意的哥哥,迫于健康问题而退出,最后仅剩他一人扛起所有负担。年近半百的他,为继续营业,特意学习马来人墓碑上刻有的爪哇字。他表示,有心学习就一定会成功。这位爷爷坚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努力学习与效仿。今年,爷爷安详离世了,虽然不知道这份行业是否找到继承人,但至少他的这份精神已被记载于书中,得以被世人所看见。
努力守护,只为延续 黄种萭(高一理忠)
这场读书会让我获益匪浅。我了解许多以往未曾听闻的职业。这些即将失传的行业,无不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尽管这是无法避免的事,但这些前辈仍不放弃地努力着,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及艰辛。这些努力值得我们学习。希望这些老行业不会在历史长河中被埋没及淘汰,让我们的传统得以延续。
值得被推广的传统行业 邱宜桐(高一文商和)
当分享人提及他们在采访中最深刻的记忆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国家有很多特别的行业,比如说洗衣桥、手工麻将等。我从没想过会有这些老行业,而且依然持续保留。可当这些老行业一个接一个消失时,我心中不免有些许感伤,也觉得有点可惜,因为没有机会再接触这些老行业。
此外,我认为这种挖掘我国文化和背后故事的视频或书籍,应该被广泛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我国文化的特色。我认为《日记·再见老行业》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因为很少看到同类书籍。我希望制作团队能越做越好,持续发掘马来西亚独有的文化与故事,让这些美好的传统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传承新视角 许旸(高一文商信)
当网络创作者开始用短视频分享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时,我才发现,真正的传承是让文化传统流淌在我们的日常里。
与老行业重逢 朱雨晴(高一文商礼)
参加《日记 · 再见老行业》新书分享会后,我心里其实挺沉重,但同时感到温暖。以前对“老行业”的印象可能只是路边偶尔看见的金铺、小杂货店,甚至没认真停下来看看。但通过制作团队的影像和文字,我第一次这么深刻地意识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业,其实藏着我们国家发展的缩影,也是许多人一辈子的坚持。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分享人在分享经验时提到一个老行业的业主说:在那个年代,不管愿不愿意,做这一行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继承父业”根本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责任。他们并不浪漫化自己的行业,但也从来没有轻视它。在柴米油盐之间,他们撑起一代人的生活,也意外留下一份文化的根。
分享会介绍很多书中的老行业,通过照片和访谈,把这些渐渐消失的风景保存下来。最打动我的是,那些手艺人并没有抱怨时代改变、市场变化,他们只是默默做着自己的事,几十年如一日。那份专注、那种对手艺的敬畏,让人真心佩服。
听完分享之后,我特别感动于四位分享人的初心。导演黄苑莹表示自己因为一次纸扎的纪录片而爱上这个题材;摄影师郑宇胜则是在大学时就想记录“别人没接触过的世界”;而摄影兼剪辑师李冠宏用童趣的方式看待人生百态。他们不是为了热度拍摄这些故事,而是为了记录珍贵的片段。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已经完全投入在科技和 AI 的发展中。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高效、便利,但也越来越快速。很少人愿意花时间了解老行业的价值,甚至觉得那些东西已经“过时”。但其实如果没有这些老行业,一切现代化的基础都不复存在。没有早年的打铁铺、制衣坊、传统印刷和木工,就没有今天的工业制造、自动化系统和数码创作。科技是站在手艺的肩膀上,而不是替代它。
我们不该把“老”视为“落伍”。老行业有历史,也有人情味,有我们过去一代又一代人走过的痕迹。也许它们真的总有一天会退出时代舞台,但在离开之前,至少我们应该给予它们理解和尊重。
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遗忘的过去。老行业或许终将告别舞台,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记得、愿意讲这些故事,它们的价值就不会消失。我想,这就是《日记·再见老行业》的真正意义——不是说再见,而是重新看见。
传承的期待 余明皓(高一文商平)
我深深感受到影片中的前辈内心深处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离世后没人继承这份工作的惋惜。然而,他们其实不希望孩子继承,因为这些工作在未来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薪资也不高。我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关注这些老行业,让对其有兴趣的年轻人有机会延续传统。
踏实努力的职人们 陈军昊(高一文商义)
读书会以“老行业”为主题,让我对这些看似传统却充满生命力的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手工艺到老字号,从修补匠到裁缝师,每个行业背后都承载着一代人的坚持与智慧。
过去,我常认为这些行业正被科技取代,但现在我明白了,它们其实正以另一种方式适应时代,悄悄焕发新生。感谢“爱阅读读书会”,让我重新欣赏那些“慢工出细活”的坚持,也激励我珍惜每份踏实努力的职人精神。
唤醒大众的注意 张嘉轩(高二文商和)
四位分享人很用心也充满热诚。因为他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老行业,再将它们展现给大众,使更多人认识这些逐渐被遗忘的老行业。
有趣生动的分享 华莉萱(高二文商廉)
我有好几次听身边的人说自己心爱的老行业因业者年长或者无人继承而被迫停业。然而,在这次的读书会中,我欣喜地发现还有人在经营老行业,如手艺类行业。希望老行业能有机会进一步发展,以传承给下一代。除此,由于分享人很幽默,因此整体活动并不无聊。
发现身边的珍贵事物 郑皓谦(高二文商礼)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爱阅读读书会”。一开始不太认识“日记”这个团队,但听了他们的分享之后,我意识到身边有很多事物是我们忽略的,其实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都值得去关注。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手艺 韋彦甯(高二文商平)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许多老行业逐渐被边缘化或逐步走向没落,甚至已被贴上“夕阳产业”的标签。我认为机械永远取代不了老手艺的细心,因手作的成品充满着细致、匠心,以及感情。
老行业是一辈又一辈人的踏实耕耘,靠心血和时间打磨而成,同时是充满着珍贵的回忆录。它体现出的诚信、坚韧、敬业,是我们年轻一代不可遗忘、非常值得学习的精神。老行业提醒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潮流,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沉淀。
历史的守护者 蔡欣豫(高二文商廉)
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读书会。我在网络上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去发现更多的老行业,并把它们进行分享。在这个短视频流行的时代,人们比较没有耐心观看时长较长的影片。因此,很多影片只是以快速的访问形式呈现,并没有深入介绍在上一个年代常用的东西、其历史及制作过程等,这是我认为非常可惜的部分。
其中,分享人提到他们无法直接跟那些受访人学习手艺的原因,因为一门手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可能十年、二十年才能做好一个东西。他们能做的只是好好地将这些手艺的制作过程,甚至产品背后的历史介绍给大家。最后,我认为这些老行业并不会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毫无痕迹地消失,因为还有这批人正在寻找、记录它们。
认识更多新奇行业 陈温熙(高二理孝)
感谢这场读书会让我见识到许多从未想过存在的行业,例如手作梅花棺、石碑雕刻、麻将制作等,都是我以往不曾听说过的职业。
活到老,学到老 黄丽君(高二文商智)
通过四位分享人在读书会中呈现的视频,可以发现他们为完成《日记·再见老行业》以及Youtube“日记”频道中的各种影片,花了很多心思。同时,我很佩服从事石碑雕刻的爷爷,他为了接手哥哥的工作,让这行业得以继续,不惜辛苦学习新语言。这种“学习不言老”的精神让人敬佩。
温暖的图书馆 吕枘芯(高二文商平)
参与这场读书会后,我对老行业更感兴趣了。其中一位分享人提及在雪兰莪浦种(Taman Wawasan,Puchong) 公园设有公共图书馆的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业者在实现小时候心愿的同时,也愿意与大家分享书籍,甚至让一些贫困人士免费阅读,这种“与众同乐”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勿让老行业没落 林国展(高二文商平)
老行业随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事业范畴。同时,人们对于老行业产品的特殊需求也日渐减少,导致业者收入微薄,也不愿让子女继承业务,最终可能失传。老行业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却在时代的洪流中,沉默而又翻覆,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与时间赛跑的老行业 李嘉谊(高二理爱)
我认为时代的进步一直都在淘汰老行业,导致它们变得更加稀少。如今,很少年轻人愿意继承或往老行业方向发展,更多是投向更新且收入更高的行业。诸如此类的因素,导致老行业逐渐被淘汰。
读书会中最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分享人形容老行业的工作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因为它们的经营者大半都是年老人士。同时,这些老行业如今面临许多经营难题,加上需求减少,维持经营异常艰难。但我希望在大家心中依然铭记这些老行业的存在。
用行动守护传统文化 谢欣彤(高二文商礼)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更替,许多传统老行业逐步走向没落,甚至濒临失传。这现象令我深感惋惜,因为这些行业的存亡在未来已成未知数。
这些老行业如打铁、编织竹箩、传统布艺等,曾经是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及养家糊口的生计来源。然而,在如今科技发达的冲击下,这些行业被更高效、更便宜的产品所取代。老行业繁重复杂且辛苦的工作,使得年轻一代鲜少愿意继承这些手艺,加上收入并不可观,导致老行业日渐式微。
在读书会中播放的视频里,从事老行业的业者说:“我不会让我的孩子继承,哪有父母想让孩子继承这个行业?”“我看不到这个行业的未来......”由此可见,虽然传承人拥有娴熟的手艺,但他们宁可让这份手艺失传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手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老行业早已不再是一种谋生的手艺,更是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代记忆与精神传承。因此,面对这种失传的危机,我认为社会各界应携手努力。首先,政府应提供经济补贴与培训支持,让这些传统行业的收入足以让人谋生。其次,媒体也应加强宣传,让社会大众重新认识这些手艺品的价值。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坐视这些历史文化的流失,应要行动起来,共同维护这些祖辈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让老行业在新时代能够继续散发独特的魅力和传承精神。
看见坚持与热爱的力量 黄咏盈(高二文商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见年轻一代愿意为了传承文化而努力——制作团队主动联络这些前辈,尝试用各种方式把传统文化呈现给大众,这种热忱让我十分感动。特别是影片中的那句:“他们都说我是怪人”,让我产生很深的共鸣。他们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传统文化继续被看见、被理解。这种坚持,让人敬佩。
我一直以来都是个容易“三分钟热度”的人,要我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可能比登天还难。但在读书会中,我看见许多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并坚守自己的传统职业,那份专一与执着,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反思:也许我们都不需要一开始就做得完美,只要愿意一点一点地坚持,也能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延续它的生命。这场读书会不仅让我了解更多传统文化,更让我重新思考“坚持”与“热爱”的意义。
面对未来的职业思考 郑靖熹(高二文商平)
这场读书会让我感受到时代变化的冲击力,也引发我对未来职业方向的深刻思考。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读书,找到一份“铁饭碗”,但现实却告诉我们:即使是以前的“铁饭碗”,也可能会生锈,甚至消失。比如,书中提到许多银行大规模裁撤柜员岗位,改用自动化系统与手机银行,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就业竞争,不再是学历之间的比较,而是能力与时代变化的较量。这场读书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规划。我们不能只为当下学习,也要为十年后的世界做准备。
期待会再见 陈祈霖(高二文商智)
我认为这场读书会颇有意思。原本以为这本书只是关于“快要消失的工作”,但听完大家的分享后却发现,其实它更多在于述说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
有些老前辈提到他们的工作如今已很少见,比如雕刻墓碑、制作梅花棺、手作麻将等。听着听着,突然内心有点感慨,因为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可能慢慢地就再也看不到了。但最让我感触是,不管时代怎么变,那些认真的人,那些用心做事的态度,是不会过时的。老行业虽然日渐减少,可它们留下来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这场读书会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听一群人讲他们的故事——很有温度,也很有启发。我希望以后也能多参加这种活动,多听、多想、多感受。
此外,“再见老行业”这个名字取得很有深度。“再见”这两个字,好像在向那些曾经熟悉的行业道别,但同时也像在说,我们会再见面——它们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存在。
传承精神难得可贵 萧谦谦(高二文商和)
我认为老行业传承的这份精神实属难能可贵。特别是听到分享人提及一位年轻人选择传承父业,令人十分感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竟还有人愿意接过那份沉甸甸的重任,让我们有幸再见到老行业的身影。我们虽然无法阻挡时代的变迁,但仍能让那份精神永远镌刻在心。愿我们在这快节奏的时代下,仍愿意放慢脚步倾听老一辈人那些平凡而伟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