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会前半段提到了60至70年代的英伦音乐,让我想起了大学时期时常听披头士、皇后乐队和绿洲乐队的歌曲(现在还是很喜欢听)。我认为旧事物更美、更能打动我心,故我非常喜欢他们的作品。我们处在新时代,得以看到他们的历史,就好像分享人紫樱校友也提到:披头士刚出道时歌曲的旋律轻快,到了后期曲风更偏抒情,而我最喜欢乐队成员的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个人创作的歌曲(尤其是其同名专辑《George Harrison》),因为其歌曲有种空灵的、在夜晚的河边听他唱歌的感觉,让人感到平静。其优美就在于让我可以通过歌曲体验他们的开始到结束,感受他们的热血、疯狂、成长、爱,甚至对生命的感悟等等。这次的读书会也让我发现自己所喜欢的音乐的确是非主流的。我的感受或许不容易被理解,但分享人紫樱校友对旧音乐的热情让我感到很惊喜,我意识到原来现今依然有人也在听着这些音乐,于是孤独感就少了一点点。非常感谢紫樱校友的分享,希望将来还有机会聆听你带来的更多分享。■
怀旧,即怀念旧的事物。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潮流,它们都是一颗在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当一个潮流的风波平息了,总会让人怀念。潮流并不是一时,而是热爱,他们的存在并不会真正消失,而是会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对于此场读书会的内容,我认为主持人一开始所发问的“怀旧”值得深思。我觉得“怀旧”这个词往往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每个人所“怀旧”的事情是不同的。紫樱学姐一开始介绍了不同音乐家所制作的歌曲,从复杂到简易的旋律中,可以感受到各个音乐家的风格。此外,我觉得一代有一代的反叛,人们不断重蹈覆辙,人们都在追求人生意义和成功与失败。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输赢乃是常态,但当发现属于自己的故事时,却恍如昨日!■
怀旧不仅仅是简单的回望,而是一种温柔的情感,把曾经的美好、遗憾、温暖或青涩都包裹起来,珍藏于内心。此读书会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写作和音乐的故事,也认为紫樱学姐的分享方式很有趣,并希望日后还有机会再次聆听这位学姐所主持的读书会。■
此读书会中,主持人筱蓓校友和分享人紫樱校友依旧风趣幽默且充满热情,让整个氛围轻松又充满感染力。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就像在聆听一首首蓝调音乐,低沉而又流动,时而悠扬,时而又表现深沉,却始终蕴含着内在的力量。这种独有的节奏感在分享中缓缓铺开,让我沉浸于其中,并感受到音乐与故事共同编织出的深邃意境。■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爱阅读读书会”,此次会参加是因为此场读书会提到早期年代的外国音乐。《地下乡愁蓝调》不断提及“怀旧”,我对怀旧以往、对的当红音乐人感兴趣。对我而言,怀旧是很棒的一件事。之所以怀旧,因为你认为过去的经历很美好,或富有价值,可谓情感浓厚。记得小时候,我的父亲时常会在开车时播放英文老歌,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某一晚车上的一首歌,让我很享受,后来才知道那首歌曲是绿洲(Oasis)乐队的《Don’t Look Back in Anger》。爸爸告诉我,那个年代是世界最和平和辉煌的时候,故当时的音乐很优美,这也让我渐渐爱上了这种曲风。如今回顾以前喜欢的歌曲,我有种想让相关场景画面再次浮现的感觉,或再进一步了解当代音乐制作者。我真的很佩服这些音乐制作者一直不停地进行创作,他们的努力皆可被大家看在眼里,实属值得欣赏。音乐与文学的不同在于其带来多种感受,甚至可让人勾起回忆,或是寻找想说却无法表达和形容的事物,这就是音乐之美。■
当分享人紫樱校友介绍马世芳,我感觉这名字听着很熟悉,貌似在音乐课本出现过。聆听分享人介绍不同年代的音乐后,我比较喜欢布鲁斯(Blues)音乐,因为听着比较轻松,朋克(Punk)和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则没那么喜欢,但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每个时代的审美观也不同,或许再过几年,如今的流行的音乐也会被生于该年代的人吐槽。其中,分享人也提到让我很认同的一点,即任何文学类比赛讲究创新,但也避忌过于跳脱。这和既定的“优秀作品”的标准相差太远,所以很多人在下笔的时候会犹豫,害怕自己所写的内容不被评审接受,或者担心内容过于抽象。然而,分享人也提到,既然是比赛规定,那按照其要求就是了,空闲时自行创作才按照自己的想法,这点我十分认同。■
长大后,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只有怀念是不会变的。它总是在你最安静、最孤单的时候悄悄跑出来,提醒你曾经有多简单和快乐。怀念并不是一件矫情的事,它是我们正处于快节奏世界里,唯一可以让我们停下来,并让我们回味以往的机会。此外,通过这场读书会,我也明白了原来有一群人在早期时就已经开始勇敢地表现自己所想,活出自我。分享人所提到那位音乐家的作品虽然并不受大部分人认可,但世界那么大,总会有人欣赏你。就算没有人欣赏你又如何,最重要是活出自我,而不是做一个“千篇一律的人”。
另外,我认为我们应该要勇敢的破传统和禁锢,不要被世俗所拘束,我们想活成什么样子,由我们自己决定,而非他人。除此之外,分享人也提到了女性主义,社会对女性抱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她们弱小又怯懦,但是这些偏见应该要被打破。女性可以拥有多种模样,她们可以是高高在上的月亮,也可以是街角不起眼的一朵野花;她们可以是人群里最耀眼的光,也可以是深夜里最安静的风;她们可以强大,也可以微小;她们可以令人仰望,也可以悄无声息地与你擦肩而过。无论是哪种女性,她们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我偶尔会听80和90年代的歌曲,并试图了解这些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者的心情,但不会留意歌曲的风格因时而变。音乐从60年代的充满力量和想象,到70年代朋克摇滚(Punk rock)对周围的一切宣泄愤怒和反抗,再到后来朋克摇滚开始压抑而逐渐走向终点,都代表了一代人在当时的社会下的心境。有时候我也会怀念过去的人或生活,多数是因为了解了他们的当时,并理解了他们的感受和追求,所以自然产生喜欢,但却又因无法彼此接触而产生怀念。
分享人提到生活中有一些脱离秩序的瞬间,可能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或是新想法、新发现,让我们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跳脱出来。我也有这些瞬间,有时为了不要忘记它,或是希望将来回忆过去时可以了解自己当下最直接的想法,我会把它记录下来。人在不同时候有不同见解,故若不记录则会导致忘了自己以前的想法。这些事情有好几次也给我带来了启发,变成“惊惧的瞬间”。这些小事会逐渐积累下来,未来会变成属于我的“怀旧”。
这场读书会,分享人的表现很好,中途会时不时抛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思考,其中内容与我们的校园生活有关联,提到每个人都会接触的校园作文,让身为学生的我们得以拥有共鸣。在忙碌的高三备考生活中,我们难以注意到文学、音乐、自我等等的事物,所以这次的读书会给予了我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和思考角度的机会,谢谢两位校友。■
感谢主持人与分享人分享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起初我并不曾留意“蓝调”的意思,但参与了这场读书会后,我理解到这一词背后原来蕴藏了那么多的底色和生动的历史。一开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不同时代背景所创作出来的音乐,编曲家的内心变化在于其中的改变埋藏在音乐里,而非歌词。我对此很有感触,这些改变是每一个瞬间所累积下来的,但却在未来的某个节点被混合并隐藏在了一首曲子里。以往的音乐再次响起的时候,好似重新走过一次曾经的路。这就是我对怀旧的感觉:走过的沙滩会留下脚印,不再回望的过往会被海水掩盖。怀旧就是为了让自己记得来时的路,不扼杀或回踩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我很喜欢之前听过的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即使“梦醒了无路走”,但如今我们所处于的高度仍然是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也很喜欢分享人所提到的“所有东西串起来的那一瞬间”,日常生活中真的曾有如此一瞬间,那一刻的震惊和不可思议都会烙印在脑海里。
随后的“攻击”时段,或者说文章一贯套路的分享,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也体现了分享人欣赏过许多文学作品,是一个经验总结以及个人观点输出。我也是个喜欢记录生活的人,会以文字方式来表达自己。我认为文学与文字都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它们保留了那个时段的状态,也在写作的时候给予人们时间以反思身边的人事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却也倾向于捏造或创造大部分熟悉的故事、共鸣更高的题材,而当下的反应是自嘲和叹息,却也没逃过“题材套路”之中。总而言之,人生很长,偶尔很累,但每当脑海播放曾经某一瞬间的回忆时,我会告诉自己一切都值得,也就如整场读书会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靠着某一瞬间活着。■
我以前对音乐没什么了解,只会听听流行歌。通过这场读书会,我了解到上个世纪的摇滚文化,知道摇滚歌曲在不同时代的风格,也认识了音乐的辉煌年代。马世芳所写的不是冷冰冰的乐评,而是充满怀旧情感的回忆。原来音乐不仅属于过去,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怀旧不是沉溺,而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次的读书会让我获益良多,分享人紫樱学姐的分享让我有很深感触和共鸣。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读过《地下乡愁蓝调》,分享人的解说带领了我从另一种角度了解这本书籍的梗概,并了解了作者撰写这本散文集的原因,以及其所想表达的想法。“惊惧的时刻”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词汇,听了分享人的描述后我才知道这一概念,也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确实曾经历这种时刻,而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种感觉是可以由这么一个词汇定义的。
紫樱学姐的分享让我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接触到了新的事物,也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蓝调”这一词汇以及摇滚乐史,似乎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外,听了她播放的几首摇滚歌曲后,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并感兴趣的是King Crimson乐队的《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虽然这首歌曲在当代因太过前卫而不受太多人喜欢,但它的曲调却是我喜欢的类型,既特别也适合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第一首感兴趣的“真正的摇滚歌曲”。非常感谢两位学姐拨冗分享,让我接触到了摇滚乐,并让我聆听到那些时代的声音。两位学姐很好地将文学相关与其以外的事物都连接起来,并将她们的见解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