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生活在权威与封闭环境中的塔拉,最终像鸟一样往自己的人生方向飞去,戴上了学术的光环。塔拉离开原生家庭,开拓宽广的人生之路,这是明智的抉择。另外,主持人玮铃校友和分享人巧恩同学在百忙之中为“爱阅读读书会”贡献心力,我认为她们在某种程度上超越平凡,这不也是一种明智的抉择吗?■
我佩服作者塔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也感叹作者竟能如此幸运,并且最终顺利地突破自己,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艰难的情况下生存。■
我认为我们不该单看学业而为他人的一生贴上标签。人生是场马拉松,赢在起跑线上起不了很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否坚持下去。■
针对此次读书会分享的内容,我想说:塔拉,虽然生处在一个恶劣的家庭中,万幸的是她遇到了恩人,并踏上求学之路。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许多的辛苦与努力都是可以经过教育之后,找到新的出口。■
分享人巧恩同学的表达清晰,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也很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唯一的缺点就是读书会稍嫌无聊,建议下一场的读书会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
这本书很好,我还记得里面写了一句话:“我不是父母的延伸,我是自己的开始。■
听着巧恩学姐和玮铃校友的分享,我对这本书产生非常大的兴趣。我曾经读过这本书,可当时有点儿不明白。通过这次的读书会,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非常感谢举办方。■
我认为作者塔拉为了突破自己,背叛家人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过着固定的生活。我们要开拓自己的视野,让自己一直处于进步的过程中。■
针对读书会的内容,我想说:虽然作者塔拉出生困难,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大学;即使她17岁之前没受过教育,但最终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觉得这种对世界发出挑战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就如最近热映的电影《哪吒2》一样。即使哪吒生来就是魔,但却靠后天的努力来向大家展现,魔,也能是好的;仙,也可能是坏的。我时常听到很多身边的人说:“哎呀,我生来就是这样的。”“哎呀,我不可能做到”等话语,但塔拉和哪吒却不一样,他们勇于向世界发出挑战,向人们展现出他们与众不同的一面。■
刚开始,我对初三同学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读书会分享表示佩服。听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分享,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自我觉醒的过程。主角塔拉在一个封闭、极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却凭着坚定的意志一步步走出大山,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她的经历让我明白,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勇气去追寻真理和改变,人生就有无限可能。■
虽然我没有读过这本书,甚至很少接触关于教育类的书籍,但这本书真的给我很大的启发。通过作者塔拉的故事,这本书告诉我们,通过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走出原生家庭或其他事情的禁锢,并走向光明的前程。就像书名所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们应该打破禁锢,冲破重围,寻找生机,最后才能飞往属于自己的山。■
此读书会让我得到一个启发:每人都有扭转乾坤的机会,只要你勇于踏出第一步,否则就必须勇于接受当初踌躇不前带来的后悔与心酸。作者塔拉即是最好的例子。塔拉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家庭中成长,也没有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单纯无知的塔拉,忽然意识到自己与外面的世界有极大差异,产生思维上的启蒙。即便自身教育水平与同龄人有所“断层”,塔拉仍坚决跟上步伐,找来旧的教科书自学。最终,她学有所成,成功入学剑桥大学。她于2018年出版此书,在生活中取得重大成就!■
在参与读书会之前,我没有听过和看过任何关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资料,也没有查过这是一首诗还是一本书。只是单纯想通过听分享人的想法和推荐,判断自己是否应该找个机会阅读原文。
读书会后,心里莫名有点惆怅,这竟是本自传。患有躁郁症的父亲、举止不善的母亲、隔在自己和世界之间的玻璃墙……作者面对的,究竟是多么困难的人生?在艰难的童年以及病态的信仰灌输下,作者仍旧抓住已经逃出去的哥哥,向他伸出双手,并逃出了泥沼。
作者在缺失数年教育的前提下,仍考上了英国剑桥大学,出版了风靡一时的传记。她从过去走出来了吗?她原谅了原生家庭吗?她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生活,对吗?
“你可以在不断想念一个人的时候,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这是一句多么沉重又多么轻松的话啊。■
读书会中,我非常认同“拒绝被别人的标签定义”这一观点。别人在我们身上所设的标签,往往来自于他们的立场、经验,甚至是偏见。这些标签看似简单,却会沉甸甸地压在我们身上,限制别人对我们的理解,也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事实上,真正了解我们的人,从来只有自己本身。别人所看到的可能是表面的一部分,只有我们知道那些默默的努力、付出与坚持,每一个选择背后的理由与挣扎。别人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我们才是真正经历、感受、成长的那个人。
“我是谁?”不是别人说了算。它不是一句随口的评价,不是外界的偏见,更不是他人口中的设定。它是我内心真实的声音,是我踏过的每一步路,是由我无数次真实的选择与成长所构成。
就像分享人巧恩所说的:'You don't have to believ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just because someone else believes it— even if it's someone that you love.'哪怕是亲近的人,他们的看法也不等同于事实。我们有权决定如何看待自己,成为自己。我拒绝被他人眼中的“我”所困,因为我不愿被定义,也不愿被标签束缚。我相信,真正的我,应该由自己定义。■
书中有句话让我很感动:“你可以爱一个人,却无法代替他活出他的人生。”有时候我们以为“顺从”是爱,但真正的成长,是在爱中保持自我,是在坚持中找到方向。我认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并不是要告诉我们要“飞得多高”,而是要传达更深刻的意思—— 我们可以“选择飞翔”。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场读书会让我对《你当向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以及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同时,我也意识到成长不仅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内在的清醒。能够分清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是一种成熟。拒绝他人为自己贴上标签,也视为一种觉醒。教育,是要让我们在更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摆脱他人对我们的定义,如同书名所说—— 我们应当像鸟,坚定地飞往属于自己的那座山。■
最吸引我注意的,其实是书名。早在报名时我就已经发现,为什么华文书名下,保留了英文名“Educated”,这让我感到好奇。经分享人的讲解后,让我豁然开朗。我们受教育的机会,不仅仅是读书,还可能包括生活中的“教训”。这些机会都在慢慢塑造我们的思想。短短的“Educated”代表了很多含义,中文翻译中的“山”或许也难以完全承载这英文词的厚重意义。教育贯穿我们的一生,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抓住每一个获得教育的机会,让自己不断变好。■
参加这次读书会之前,我就已经读过这本书,也被它深深吸引,成为爱书之一。正因如此,我抱着期待的心情参与这次的读书会。分享人巧恩同学提到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离开。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这句话很真实,很残酷,但也透露着一种成熟的智慧。
这让我想到作者塔拉和她父母的关系。她并非不爱他们,事实上她曾多次试图理解和融入,但最后还是选择离开。塔拉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因为教育赋予她看清事物本质的眼光。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被情感困住,即使知道某段关系已开始消耗着我们,却还是害怕“背叛”。然而,塔拉最终学会分清“我是谁”和“我爱的人是谁”,我认为这是一种深刻的成长。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待在他身边,我们可以保持距离,但依然深爱。
读书会中,有位同学提出:“你认为接受教育一定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吗?现在的教育体制让许多步伐较慢的学生被标为‘问题学生’,他们长大后是否也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
确实,教育不一定能直接带来成功,尤其在一个重视分数、排名的社会里,许多人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仿佛他们的未来已被决定。然而,塔拉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只有一种形式,也不只是学校的知识传授。没有接受过传统学校教育的她,最终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博士学位。
因此,我认为教育确实能改变人生,但并不是评判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真正值得批评的,应该是轻易给别人贴标签的社会观念。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包括如何看到每个人的可能性。最后,我想特别感谢分享人巧恩同学和主持人玮铃校友,感谢你们精心准备,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本书的主题和意义。■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对“成长”二字的全新理解。
塔拉的成长环境与大多数人完全不同—— 她从小在一个远离社会且极度封闭的家庭中长大,连基本的教育也被剥夺。然而,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靠着对知识的渴望,一步步走进理想中的世界,最终考入剑桥大学,完成看似不可能的梦想。
在读书会中,巧恩同学不仅带我们进入作者塔拉的人生旅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获得知识,更是看见广阔的世界,成为真正的自己。”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不必是完美的人,但必须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我也曾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也曾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但塔拉的故事让我知道,成长的关键不是一开始就很强,而是在每一次跌倒之后,保有不放弃继续前行的勇气。■
感觉分享人巧恩同学着重谈的是这本书带出来的中心思想,而对于作者的故事部分较少提及。分享人描绘这本书是回忆录,因此我会比较好奇她的童年故事。我希望分享人举一些实际例子,因为我只知道作者在原生家庭中过得不太好,但没有具体画面。不过,我觉得分享人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剖析得很透彻。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想到听过的一句话:“家庭有时候真的很奇怪,给的爱不够支撑你肆意潇洒,给的恨也不足以让你狠下心远走高飞。”这句话用来形容深陷原生家庭阴影的人很合适。
我也认同分享人所言:教育能让人从原生家庭给予的阴影中脱离出来。或许能照亮一个受伤心灵的,不是书上一成不变的心灵鸡汤,而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人、事、物。这足以让一个自卑的人重建希望,重新对未来产生期待和憧憬,重新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如家人那般。■
此场读书会带给我很大的收获,让我学习如何突破自我。任何原因与因素都无法阻止我往想要的方向前进。路无穷境,我会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思想、故事情节与情绪表达,在一场仅有61人的读书会中产生无声的碰撞。其中不仅有资历雄厚的老师,还有初出茅庐的学生,更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兴华人。我们来自不同地方,却因某个因素,又或者某个共同点,一起成就了这场读书会。
我不曾阅读这本书,但闻名此书已有三年之久。我记得是在高一上华文课时某位同学的介绍,那时已经被这本书吸引,但始终没有机会阅读。通过这次的读书会,我从分享人巧恩同学显而易懂且细致的讲解中掌握了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在过程中,我亦反复思考及停顿,反复揣摩作者塔拉的感受及思想,希望透过那一瞬间与穿越时空的塔拉链接,感受当下的场景、情绪、纠结、反复、放手、爱等等的生活动词。我不是塔拉,无法深切感受到当下的状态,但很庆幸自己拥有机会再次与这本书拉上链接。
通过这次的聆听以及思考,五味杂陈的情绪不断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各种来自不同时空的想法在脑海里冒出,有可能是因为老师分享的一句话、分享人认真及细致的讲解、主持人恰到好处的反问以及分享,让我在这一小时半中产生出非常多的思考,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比如说,身边出现又爱又恨的人时,我该怎么和他相处、“爱”这一课题,该怎么在岁月的流淌中得到解答、在被动式教育之下,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去觉醒以及“我”存在的重要性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较为混乱却非常有趣的思考,我乐此不疲。
另外,我还想特别分享,在探讨“被动式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我所做的一段记录:“通过这一次的分享,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存在题上的限制,更令人诱惑的是那些不曾在题海上,而是抬头那片星空里闪闪发光的每一颗星星。它们的存在从不为你的定义而陨落,也从不为任何人而发光,因为它存在本身便是有意义的事情。它们的存在也没有固定答案,只是取决于当你主动抬头望向星空,从你的视角去发现这世界的美。”
最后,我非常感谢可以参与让我幡然醒悟的读书会。原来生活中不只是我们你所限定的小天地,更加精彩的生活正等着我们去勇敢地发现及欣赏。当然,只要你愿意,你有勇气,并且敢于肯定自己,你就可以飞向属于你的山。儿这一段旅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了解《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后,我感受到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作者塔拉不被家庭理解,却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我很有共鸣。我也有一个愿望:将来出国留学,看看马来西亚以外的世界。虽然家人并不赞同,加上留学费用昂贵,但我希望靠着自己的努力,以统考的好成绩争取到高额奖学金。这本书让我相信,只要有目标和坚持,我也能飞向属于自己的那座山。■
其实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听别人说过,所以抱着好奇的心态听听这本书的内容。这场读书会让我领悟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未来。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分享人所说的“人应该要为自己而活”。这本书的主人翁塔拉有一个很偏执的父亲,无数次将那些荒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但当塔拉接受教育后,她逐渐看清父亲的极端和荒唐,也意识到自己不需要活在别人的定义里,她也有为自己而活的权利和自由。虽然我没经历过她悲惨的童年,但她的经历鼓励我面对往后可能遇到的拦阻。世上还有很多人没有受过教育,而那些人可能会永远活在上一代的影子里,唯命是从地接受他们所讲的话,无论对错。这让我意识到“自由”和“自我”的可贵。若没有受过教育,我们将永远被困于狭隘的天地,无法知道世界的广阔,无法拥有独立的思想。因此,这让我更珍惜现在所有的一切, 也让我有勇气去面对接下来未知的挑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作者的回忆录,讲述她从极端封闭及充满暴力的原生家庭中挣脱,再通过教育重塑自我的震撼历程。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更引发读者对于家庭、信仰、教育与自由的深刻讨论。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的双重力量,通过教育可以使人解放与撕裂。知识赋予塔拉“看见”的能力—— 看见历史的真相、科学的价值,也看见自己曾被扭曲的生活。同时,教育也让她与家庭决裂。当她开始质疑父亲的末日论、母亲的顺从,甚至揭露家庭的暴力时,她被视为“背叛者”。这种代价是痛苦的,正如她写道:“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离开他们。”分享人巧恩同学也补充,能够把自己和爱的人区分开,是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教育在这里不仅是获取文凭,更是对自我认知的颠覆性重构—— 它让人同时获得力量与孤独。
此外,这本书也提到作者原生家庭的复杂羁绊。塔拉的父亲(一名偏执的摩门教生存主义者)和哥哥肖恩(施暴者)是书中极具矛盾的角色。他们二人既是压迫的源头,又是她深爱的家人。塔拉对家庭的描写没有简单控诉,而是展现爱的羁绊如何与伤害交织。书中反复出现的“山”象征着她无法真正逃离的精神故乡。即使她物理上远离巴克峰,家庭灌输的恐惧和内疚仍如影随形。这种矛盾让人反思:脱离原生家庭是否意味着背叛?自我救赎与忠诚能否共存?我认为脱离原生家庭并不意味着背叛,而只是一种选择。当“家庭”成为伤害的源头时,脱离是自我保护。塔拉的原生家庭充满控制、暴力和反智主义,父亲否认教育和医疗,哥哥肖恩的虐待被系统性掩盖。在这种环境中,选择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生存的必要。就像一个人逃离火灾现场不会被称为“背叛房屋”,脱离危险的家庭同样是一种本能的自救。我认为健康的爱不应以自我毁灭为代价。
不仅如此,这本书也让读者意识到记忆与叙事的不可靠性。塔拉坦诚地向读者揭示回忆的模糊性。书中曾提到,当她与家人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截然不同时,她一度怀疑自己的记忆。这种“叙事冲突”直指人性的复杂,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过去,而真相可能介于多个版本之间。这引发读者思考,当一个人的成长建立在对抗家庭叙事的基础上,她/他该如何确定什么是“真实”?或许正如塔拉所说:“历史是由谁书写的问题。”
除此之外,这本书亦含有超越“励志故事”的深刻性。从表面看,这是一个“逆袭”的励志故事,但塔拉的笔触远不止于此。她避免将教育神化为万能解药,而是展示蜕变过程中的迷茫与反复。例如:她在剑桥课堂上因不懂“大屠杀”而震惊,暴露了家庭教育的巨大空白,亦或是她即使获得博士学位,仍会深夜梦游尖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揭示精神创伤的顽固性。这种诚实让读者明白,教育可以改变命运,但无法一键消除伤痕。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部分,是塔拉在结尾的清醒叙述,她说:“你可以属于一座山,也可以选择飞离它。”她拒绝用“受害者”或“胜利者”的单一标签定义自己,而是接受身份的流动性。这种复杂性正是现代人面对传统与自我时的共同困境—— 我们无法彻底割裂过去,但可以选择如何与之共处。■
在作者塔拉的故事里,我看到一个女孩从绝望中开出希望之花的过程。她像一只困在山谷的鸟,怀抱对自由的渴望,最终展翅高飞。她的经历残酷而真实,像锋利的山峰刺痛人心,正因如此,她的成长显得格外勇敢且珍贵。
塔拉出生在一个极端保守的摩门家庭,父亲偏执、母亲沉默,孩子在缺乏医疗、教育与爱的环境中长大。她的童年充满伤痕,皆来自身体与心理。最令人震撼的是,她直到17岁才第一次走进教室。对于从小受教的我来说,她内心那场旷日持久的挣扎打动了我。她并非轻松地离开原生家庭,而是一次次地回头、犹豫、痛苦、和解,再分裂。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成长不是与过去告别,而是学会与过去共处,并在伤痕中重新站起来。
我一直记得书中有一句话:“你可以爱一个人,却不能让他决定你是谁。”这像是一记钟声,敲醒许多被家庭束缚的人。爱不是顺从,不是牺牲自我;真正的成长,是在保有爱意的同时,也保有自我。
读完这本书,我更珍惜自己的成长环境,也更理解那些在逆境中挣扎前行的人。他们如同在狂风中飞翔的鸟,每一次扇动翅膀都是一次冒险。正是这种冒险,让他们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愿我们都能成为朝山飞去的鸟,哪怕风雨交加,也不偏离内心的方向。对于被保护的人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我并没有阅读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但是经过分享人的介绍,我意识到受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作者塔拉进入大学前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事让我感到非常震惊,也让我开始思考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塔拉出生在一个对宗教过度狂热的家庭,并且从小就在父亲的废料场劳动,不管是生理上或是心理上,想必都受到过伤害。
原生家庭再怎么糟糕,我们真的能那么轻易地下定决心脱离吗?毕竟再怎么不堪,他们也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即使原生家庭带来创伤,它依然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在一起生活的岁月,塔拉肯定也感受过家庭的爱意及温暖,但无可否认,原生家庭给予的伤害是多于爱的。成长,有时不是去反抗谁,而是去选择谁能继续同行,谁必须留在过去。
即便如此,塔拉下定决心摆脱一直以来的束缚并毅然决然地飞向属于她的“山”时,一定也经历过内心的挣扎,就像书中提到的“我爱他们,但是我必须远离他们”。如果所谓的爱会让人受伤,那我们就不得不选择割舍一些情感的羁绊,以保存自己的完整、自由和尊严。这是一次痛苦却必须的断裂,是她与自我重逢的起点。
英文版原名为《Educated》,正是接受教育让塔拉有勇气挣脱束缚,重建自我。教育不仅赋予她知识,更让她有能力重新定义“家人”,走出山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