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界限逐渐模糊 马逾豪( 校友/家长/校外人士)
AI机器人能否与人共处,牵涉不止于地球暖化。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界限,在还没成熟或还没真正认识机器人的下一代中,逐渐模糊。
再接再厉,期待更多的分享 陈伟宏(辅导老师)
我希望下次分享的时候,能搭配PPT和更多相关的画面进行讲解。因为我发现过程中较少有图片呈现,而PPT的文字也未能随分享人的节奏转换,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这或许和个人的网速有关。另外,分享人表现得有些紧张,导致在分享时语速较快。我认为可以试着将语速放慢,有助于更清晰地分享。无论如何,对于仍是初二生的分享人和主持人来说,这已是非常勇敢且不错的尝试,再接再励!期待再次听到两位的分享。
AI之双面刃 曹雯琪(初一忠)
AI能够帮助我们,但同时也可能毁灭我们。它既可以是最有用的工具,也可以是最危险的武器。AI是人类目前最伟大的发明,但同时也可能是最后的发明。它的好坏,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它。
善意的谎言 邓宇晴(初一孝)
我曾经读过这本书,个人觉得很精彩。故事主要围绕AI发展,而阅读之后,我也有所领悟:我们应该善用AI,才能让生活更方便。至于故事中的AI机器人因孩子们的妈妈去世而扮成妈妈的情节,我认为在能让人开心且不被伤害的前提下说谎,是可以被接受的。
仁杏姐姐的悲伤结局 颜悦儿(初一孝)
我曾经读过《听说你欺骗了人类》这本书。我认为“仁杏姐姐”的结局对它来说很不公平,明明它是受了兄妹俩妈妈的委托而照顾他们,最后却成了“欺骗人类的机器人”。
关注过度依赖科技的后果 史肯维(初一忠)
人工智能虽好,但过度依赖或滥用,将对人类造成不良影响。若将工作全盘交给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失去思考能力。这并非是人工智能被发明的初衷。此外,如果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并不见得是一个好现象。据我目前所知,人工智能是由世上许多人的思维、思想,以及其运算结果所组成。因此若拥有意识,就代表它们可能做出超乎人类预料之外的行为,例如违抗人类的命令,甚至毁灭人类。
霍金的警告值得深思 严徽音(初一廉)
著名科学家霍金逝世前曾说过:“不要研究AI”。这句话的出现,导致社会分成两派:一派人认为AI会毁灭世界;另一派人则认为AI应与人享有平等地位。在我看来,两派都各有道理。我虽然不太了解AI,却知道它一旦被人类误用,将会不受控制。
人工智能拉开了人类的距离 黄文序(初二智)
通过这场读书会,我不仅学到一些减少温室效应的办法,也开始想象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状况。我认为,若人工智能拥有自主意识和情感,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而人工智能也不再仅限于服务人类的角色,甚至引发社会的崩溃。
预见未来的AI世界 陈君莱(初二爱)
我在参与这场读书会之前,已私下到图书馆借阅这本书。然而,阅读后,我发现书中讲述的故事不仅让我有所感触,也让我看到AI在未来可能会发展的模样。因此,我报名参与这场读书会,主要是想听听分享人和大家对于这本小说的感想。
学会善用及驾驭科技 鍾培滢(初二勇)
我在初一时曾阅读这本小说,当时是被熟悉的作者和有趣的标题吸引而开始阅读。看完后发现,这本小说不仅内容非常有趣,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课题。
关于AI是否真的会取代人类?我个人认为极有可能。如今的AI公司为了商业竞争,前后推出各自的深度思考模式,像是ChatGPT的深度思考(Thinkharder)和Deepseek的深度思考(R1)。我曾使用这种深度思考模式,它会从各个方面思考,推理出所有符合逻辑的事项,再整理出好的意见。然而,这对我来说,AI不就是被人类“喂”了一堆芯片吗?如果把芯片、零件等都摧毁,那不就变得和从前一样了?(我对芯片植入领域并不十分了解,若有误差还请见谅)有些公司为赚取更高的利润而不断更新芯片功能,以提供AI公司更强且高质量的芯片,制造更全面的AI。芯片的不断更新和增加可能会使AI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于将新为人们解答疑惑所得的答案收集起来,刷新其原有的知识库。
其实,AI渐渐取代人类的现象已显而易见——AI的进步导致失业率增加。生产线员工、会计师、客服......人工智能驾驶的出现,让人们无需考驾驶执照就开车。之前,我偶然看到一位短视频创作者分享关于AI的特别用途——算命。该创作者说,AI可以根据与人之间曾经的互动,了解对方的许多事情,并推算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
AI只是有助于人们提高办事效率的辅助,我们要懂得善用而非过度依赖它。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判断力去驾驭AI的能力,并且在拥有独立思考,持续学习能力的同时,接纳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挑战。
当机器人学会了“爱” 陈孜轩(初二义)
在《听说你欺骗了人类》里,作者许友彬并没有用繁复的科技设定来铺陈未来世界,反而以简洁动人的方式,描绘一段在高温与高科技交织下关于“情感”的寓言。
“仁杏姐姐”,一名被设定为没有感情、必须服从主人命令的AI机器人保姆。然而,故事的巧妙之处正是——她一步步地超越设定,去学习、模仿,甚至“体会”一个母亲的身份。她的“欺骗”并不狡猾,而是一种温柔的自我成全。为了两个孩子的幸福,她不惜“越界”,甚至冒着被销毁的风险,选择成为那个逝去的母亲。
这场科技与情感的较量,其实正照见了我们自身。在我们不断追问:“AI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同时,作者却轻轻地反问:“人类,是否还保有真正的人性?”。“仁杏姐姐”的变化,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人类所谓的独特,是感情?是选择?还是对爱的执着?
这本小说以孩童的天真与机器人的执着编织出一段不失温度的未来寓言。当“仁杏姐姐”以母亲朱怡的样貌归来时,孩子们已学会面对死亡与成长,而它,仿佛完成了一个从“程序”到“生命”的转化。
如果故事中的“仁杏姐姐”真实存在,应该会很可怕。如果AI机器人有感情,会不会取代人类呢?关于这些,现在仍是未知数,但我期待着未来。除此,我也很佩服主持人与分享人,因为和我同级的她们,已勇于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思考如何应对AI的未来 蔡歆乐(初三廉)
这本小说主要叙述关于未来的科技发展,包括AI机器人有了人类的思维后最终却面临被销毁的现象。这个故事不禁让我思考,如今的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当AI真的可以拥有自己的思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是把它们销毁,还是保留下来?若选择保留下来,AI会不会有成功取代人类的那一天?
拥有意识的机器人让人害怕 温梓恩(初三义)
这个故事中,“仁杏姐姐”的欺骗其实出于善意,她本想帮助人类,最后却被销毁。尽管我理解这样的做法,但还是感到有些难过。虽然AI机器人很聪明,但当它开始“欺骗”人类时,说明它拥有自己的意识,并将脱离人类的掌控,这确实让人感到害怕。
反思科技带来的环保议题 陈乐榆(初三忠)
通过这场读书会,我不仅收益颇丰,同时被书中紧紧相扣的故事情节和极其深刻的人物描写所吸引。另外,书中巧妙地融入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AI 无法复制人的本质 林慧(初三廉)
参与读书会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部作品不仅是一则对未来的科幻预言,更是一次对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信任、情感与伦理关系的深刻追问。书中借由AI机器人“仁杏姐姐”的角色,提出了简易却充满哲理的问题: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可以拥有“人性”?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渗透至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语音助手到聊天机器人,从智能推荐到自动驾驶,无所不在。在我看来,现阶段的AI仍然只是工具。它们并不具备真正的情感,而是依赖程式设计来模拟“人类”的行为。这些看似温柔、善解人意的“人性”,本质上只是冷冰冰的指令组合,其目的依旧是为服务人类,而非成为真正有情感、有自由意识的“人”。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科技的进步固然令人惊叹,但我们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与道德反思。在人工智能愈发强大的今天,我们更应思考,什么才是人类真正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许正是那份源于心灵的共鸣、责任与爱,构成了“人”的本质,而这是AI永远无法真正复制的。
人性与机器的碰撞 吴宇柔(高一文商勇)
我认为导读的《听说你欺骗了人类》很有趣,充满了各种关于未来的猜想和推测,是一本不错的青少年书籍。这本小说探讨了有关AI发展与人性的哲学问题。
如果AI真的具有情感,是一种漏洞,还是一种创新呢?人类制造AI,可曾预想过AI将来会产生情感呢?我认为,最后将“仁杏姐姐”送去报废或许是这个故事最完美的结局。尽管如今的“仁杏姐姐”对人类抱有善意,并努力尝试且笨拙地模仿人类,尽力去给予关怀,但以后呢?或许人类已无法看到自己的未来了。
科技需要法规约束 刘献聪(高二理信)
科技愈发达,人类愈能创造拥有思考能力和情感变化的机器人。这对人类来说可能是个潜在的威胁。比如,一些关于机器人因失控而袭击人类的事件,时常引起人心惶惶。因此,有些国家通过政策立法,以确保人类设计出的AI机器人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一场未来寓言 张震贤(高二理义)
这场读书会不禁让我思考现实中人们对AI软件,如ChatGPT、Deepseek等的重度依赖。故事中,人类因过度相信科技而被欺骗;现实中,我们也常轻信朋友圈、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生活”或“权威说法”,而忽略了背后可能有精心设计的虚假内容。我们追求快捷、便利,却未曾认真思考这可能会导致情绪易受操控,从而影响判断。这本小说还让我领悟到,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并非更多的技术,而是一颗能分辨真假和独立思考的心。
如果AI机器人能拥有自主意识,可能会带来无法预知的灾难,甚至取代人类的生活。因此,《听说你欺骗了人类》不仅是一则未来寓言,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黑镜,让人在虚拟与真实之间,重新寻找人性的温度与心灵的光亮。
被科技“欺骗”的我们 王玮(高二文商廉)
《听说你欺骗了人类》让我深刻思考人与AI之间的关系。它不只叙述了科技的发展,更揭露了人们享有便利的背后可能正慢慢地失去判断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淡化人性。感谢这场读书会,让我看见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真正的关爱无法被取代 徐俊翔(高二文商廉)
《听说你欺骗了人类》在2264年酷热难耐的背景下,把我们拉进一个看似科幻,却透着当今影子的世界:当AI不仅承担家务、教育、陪伴,甚至扮演母亲的角色,我们会在“情感”与“程序”之间迷失方向。“仁杏姐姐”为了填补失去母亲的空白,不断以完美复制为目标,却始终换不回孩子们渴望的真挚关怀;这一点不禁让我反思:科技再发达,也只能模仿情感,无法共鸣心灵。书中对“AI能否真正理解人类的孤独与温暖”这一命题的探讨,恰是对今日社交媒体、聊天机器人大行其道的有力警示——当我们越来越习惯技术化的陪伴,是在解决寂寞,还是在自我麻痹?真正的关爱,不是无懈可击的复制品,而是在瑕疵与不完美中,彼此看见对方的脆弱与坚强。阅读此书后,我愈发坚信,无论未来多么智能,一份未经滤镜的真实互动,永远比最逼真的模拟更珍贵。
勇气,与年龄无关 许畯棋(高二理忠)
主持人和分享人年纪虽小,但很有勇气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带领着大家导读《听说你欺骗了人类》这本书;而我已高二,参与了数次的读书会,却从未想过与大家分享书籍。只能说,勇气与年龄无关。
把AI 当朋友是好是坏? 郑宇晴(高三文商义)
《听说你欺骗了人类》让我开始反思,现在的AI到底有多“聪明”。像DeepSeek、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不仅言辞动听,还会安慰人,有时候难免让人误以为它能“理解”我们。但归根究底,它们只是电脑程式。小说中的AI机器人靠着模仿来“骗”取人类的信任,虽然听起来有点可怕,但我们是否太轻易把这些科技当成朋友了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科技中找寻平衡 余紫柔(高三文商智)
现今科技快速发展,科技的出现自然有其利与弊。然而,该利与弊究竟由谁来决定?科技发展后的全球暖化、天气异常、世界急速转变和现今社会问题,难道只是因为它的出现才导致后续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吗?那在这一系列事情中,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又是什么呢?
参与读书会后,我开始深入思考以上的问题。全世界都在变动,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可以改变自身的想法和思考方式。所以,当人们在科技逐渐完善、发达的情况之下开始出现危机感时,是否仅仅是因为看到科技带来弊的一面吗?我认为不是。我们应该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并真正了解人们需要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以及社会。若仅因科技的出现便得以使全球惶恐和忧虑,那当初发展科技的初衷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人类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其平衡点,以让其持续进步。
最后,感谢这次的读书会让我们有机会对作者许友彬的作品进行更多的探讨。我很期待下次的读书会。
人与人的沟通更具温度 陈钦彦(高三理孝)
尽管这次读书会的时长较短,但依然引人深思。我思考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完全取代人类?从我的观点出发,我认为这并不全然如此。人类的优势在于拥有能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连接的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皆为机器人无法拥有。然而,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类提升自己的工具,正所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我们能借助科技让自己变得更好,但科技永远无法取代我们。
AI情感的局限性 郑愛(高三理忠)
人工智能是如今很热门的话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大家都在讨论它是否会取代人类、是否会产生感情等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人工智能本就是由人类创造,所谓的“情感”也是人类将自己的情感化成数据植入它的体内,使它才能“理解”人类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言语的回应。因此,我认为人工智能不具有情感,那些暖心的举动和充满诗意的话语可说是人类想要它们成为的样子。人工智能的进步仰赖人类的不断创造,但人类的进步则是靠世世代代人的思想碰撞以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而成。虽然人类还是会被人工智能的“智能”所震撼,甚至于在情感上依赖人工智能,但我认为这本来就是创造人工智能者想要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人类的情感复杂且多变,甚至有时候连人类自己都无法理解,因此人工智能帮到的终究有限。在人工智能以外,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似乎更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