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中學:

農場學校學習筆記 9 

用一整個社區教育小孩

農場學校創校接近五十年,先有小學部,大約二十年前開始發展中學部。小學部在一個小鎮上,我們受訓的中學部則是一個離小鎮稍遠的獨立農場。

整個中學校地東西、南北,大約各 900 公尺長,地形基本方正完整。除了開口向北的校門方向,四周都圍在高度超過二十米以上的大樹群裡,區內地勢起伏,東西兩側,還各有一個生態豐富的池塘。第一天介紹環境時,Laurie 笑著說,校區很好認,只要不穿過濃密的樹林,就是校園。

校園內的建築,主要是兩棟宿舍,兩棟教學樓,另外有幾間農場的穀倉、畜寮、溫室以及手工廠。除了錯落散佈的建物,更大的是開放空間,主要用作牲畜活動的青草地和種植的菜園。

所有這些設施,一方面提供中學生在微型社會真實中生活與工作,一方面提供他們進行各種整合式專題的學習,用來滿足蒙特梭利教育要讓孩子成功融入成人社會的目標。

中學部校地捐贈者是一個當地賀胥家族老夫人,她自己子孫都大了,但認為蒙特梭利教育重要,所以捐地捐房,讓中學部可以蓋起來。因為賀胥家族的繼續支持,這所農場學校可以用相對其他私立學校較便宜的學費來經營。

一位暑假來當主廚的工讀生告訴我,他們的學費,在地通勤生一年大約 1 萬8 美金,住宿生一年 3 萬 9。即便如此,一個主廚的女孩告訴我,她現在已經轉到附近的公立學校就讀,因為學費實在太貴了。

既然如此,為何不爭取公共經費呢?副校長 Laurie 對教學很有熱情,但談到經費,總顯得無奈。她說,拿了公共資源,就會跟著有很多的量化指標要求。拿政府的錢,就被要求定期拿出看得見的績效,但教育不是立杆可以見影,很難配合。

對公共資源愛恨交雜的情結,台美兩地的體制外學校很類似。拿人手短,不拿,入學門檻往往會高到變成少數人才讀得起的貴族學校。臺灣很多實驗學校往往寧願自己辛苦點籌錢,也不願拿公共資源而受困,就如莊子筆下的神龜,寧願自由自在行走爛泥中,也不願被抓到神壇上為留骨而貴。天人交戰的窘境,實在是可以理解的。

農場學校幸運的是,除了有賀胥家族持續性的經濟支持,還有一些個別的贊助。週四幫我們介紹學校的 Lucy 導覽時,指著一樓進門的靜坐小房間,開心地說:「這間是我爸爸捐贈的,很酷」。Lucy 的爸爸,是學校的老師。

年初我到荷蘭參訪,當地的朋友說,他們國家只要有一定的人數想辦學,政府的資源就會配合設校。這樣夢幻的包容環境,台美顯然短時間還難擁有。人民得先互助撐持。

仔細看,在上課的新高中部大樓裡,每間教室外面,都掛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這間教室捐贈者的名字。蒙特梭利說,我們需要一整個社區去教育一個孩子。我每天晨昏散步在這美麗的校園裡,想著這裡所有大人小孩的努力,對於這句話,越來越有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