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失智共舞:蒙特梭利認知悠能法的實施指南

2019/12/04 | 王欣(國立政治大學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研究專員) 

(來源:Cheron James on Unsplash) 

失智不可怕,學習與失智共舞

「失智不可怕,關鍵是要積極面對,找到各種支持,仍然可以很有尊嚴地活下去,甚至是實現很多人生夢想。」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於紀錄片《與失智共舞》首映會時,鼓勵失智症患者面對失智症時,擁抱正向且積極的態度。

與失智共舞》影片中,三位主角都正為失智症所苦,但他們卻不因此而放棄自己對生命的希望,反而不斷從中學習方法與積極面對病症所帶來的不便,藉由重新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活型態(腦動、身動、人際互動與健康飲食等),來延緩或減輕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s),朝著康復之路前進。

而如何能促使失智症患者轉換為正向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失智症?蒙特梭利認知悠能(DementiAbility)失智症照護模式聚焦於「預備好的環境」(the Prepared Environment),是一種強調正向連結關係和以人為本的照護方法,其目標乃期望找出失智症患者被擱置的能力,進而幫助他進入個人最佳的狀態。(甄瑞興譯,2019)

(延伸閱讀:蒙特梭利的認知悠能法) 

「認知悠能」的概念,首要需先了解到長輩的需求。

如果你認識一個失智症的病人, 代表你只認識一個失智症病人。

蒙特梭利認知悠能法的具體展現

 一、蒙特梭利認知悠能失智症照護模式的照護原則 (適用於長照中心)

根據《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甄瑞興譯,2019)書中提及的觀點,其指出失智症患者(以下以「住民」稱之) 應在「預備好的環境」中獲得照護:

「蒙特梭利認知悠能法」的照護原則
( 製圖:王欣 )

二、「蒙特梭利認知悠能失智症照護模式」操作流程

(一)改變照護文化

實踐「蒙特梭利認知悠能法」的第一步,即是爭取管理團隊與組織內各部門人員的參與。由於「蒙特梭利認知悠能法」是一個跨領域合作的照護模式,因此「預備好的環境」亦包括與失智症患者相關的工作人員及家屬在內,工作人員需要與所有部門、各階層管理者、家屬以及志工共同合作,以滿足每位失智症患者的照護需求為目標。

「蒙特梭利認知悠能法」給予人們對於失智症一個全新的眼光,以長期照護的概念而言,所有失智症患者的照護人員需了解到:「住民(意即失智症患者)並不是住在你的工作場所,而是你在他們的家工作。」

關於改變照護文化的作法,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更多資訊可參考: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領導者、團隊人員、預備好的環境之指標) 

(二)實情調查

當組織承諾願意實踐「蒙特梭利認知悠能失智症照護模式」之後,即可將重點放在了解失智症患者這個人身上,透過「實情調查」,來收集失智症患者整個人的資訊,包括:身體功能、心智能力及心靈需求等。意即理解患者過去和現在的生平故事與自述(「了解患者原來的他」與「他的生命歷程」)。

藉由實情調查,失智症相關的工作人員應培養出良好的觀察力, 有如偵探地探索患者的一切,而這通常不僅是一個人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可以多向照護者、家屬、朋友、同事、鄰居等來探詢各種資訊。在真正了解這個人之後,會發現其破壞行為是由認知功能喪失所造成的。

當角色、人際關係、期待與目標均能夠加強患者參與的意願時,將能增進患者自我積極認同的機會。透過深入了解失智症患者,照護者和患者能建立良好的關係,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也能提高照護品質。(Cecchin, 2001)

實情調查內容如下:

(三)規劃與實行計畫 

運用 WOW 模式調查完失智症患者的個人資料之後,需聚焦於「預備好的環境」,來規劃即將執行的計畫內容。而「觀察」正是能以成功的核心關鍵,在觀察中所發掘的細節即是需求未被滿足的重要訊息。

秉持正確的態度 + 準備好的工作人員 = 好的照護成效

(Elliot, O’Neill & Dempsey, 2016)

此階段中,強調「創建」(CREATE)一個準備好的環境(成功執行任務),以具體「展現」(PRESENT)這些方法。

「蒙特梭利認知悠能法」計畫實施原則:CREATE & PRESENT 
(製圖:王欣)

認知悠能活動設計及安排步驟如下:

(更多資訊請參考:CREATE & PRESENT) 

(四)紀錄與評估活動成效

此模式的最後階段是紀錄並評量結果,藉由「活動紀錄日誌」來了解失智症患者在不同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依據患者狀況來設計的活動/角色/常規任務是否得到足夠的提示、活動/角色/常規任務的難易度、參與者喜愛活動的程度等資訊。

須留意的是,因患者的身心狀態可能會隨時間而改變,因此須經其狀態改變而作評估,去調整及設計合適的活動來改善其認知、社交與心理功能,達到環境支持或改善缺損的目標。

「蒙特梭利認知悠能失智症照護模式」操作流程圖
( 製圖:王欣 )

參考資料

甄瑞興(譯)(2019)。"認知悠能®"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跨領域、以人為中心的失智症照護理念(原作者:Gail M. Elliot)。臺北: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原著出版年:2017)

Cecchin.(2001).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being a daughter of a mother with dementia. 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 7(1), 101–107.

Gail Elliot, Judy O’Neill & Marge Dempsey.(2016). Checklist for Change: A Guide for Facilitating Culture Change in Long-Term Care. Dementiability Enterprises Inc.

推薦閱讀

「失智者的蒙特梭利活動」透過創建「認知提升」來理解失智症患者,評估和納入每個人所處的發展階段,從而最大化其能力,並以此為他們創造機會來進行有意義的活動,使失智症患者能保持一定的自主權和尊嚴,從而繼續為社區做出貢獻。 

將蒙特梭利方法運用於失智症,乃期望藉由為失智者營造一個「預備好的環境」(the Prepared Environment),並設計出符合其需要、興趣、專長和能力的照顧方法,來提升其仍保有的能力,進而能擁有更快樂、有意義、更有尊嚴的生活 

將蒙特梭利教育方法運用於失智症照護,不僅能彰顯並增強失智症患者的能力,在預備好的環境中進行有意義的活動,使患者與「現實生活」相連結,而每天的工作角色及任務乃由簡單到困難、具體到抽象,從而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幫助失智症患者重新找到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