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 粽 banˊ zungˇ
粄 粽 banˊ zungˇ
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客家人又稱為「五月節」。在這天,除了划龍舟、立蛋及掛香包等傳統習俗之外,讓人最期待的莫過於各種不同風味的粽子,但無論是戲稱3D油飯的北部粽,還是清淡軟糯的南部粽,我們最懷念的還是「家鄉味」。
為了補充體力,耐飽又易於保存的米製食品,成為了農耕時必備的糧食,客家人將這些米製的食品稱為「粄」。逢年過節、婚喪喜慶或特定事件場合時,則會將在來米、蓬萊米或糯米,先舂米再磨米之後配上各種符合時令盛產的食材,製作成不同風味的粄,以供祭祀或宴客使用。
和一般粽子的外皮是有差別的,粄粽是用軟糯糯的粄皮包裹在大火中不斷翻炒攪拌的餡料一起,它們被溫柔粘軟的外皮包裹在一起,好像是永不分離的兄弟姐妹。
客家人的兄弟姐妹是非常多的,逢年過節,許許多多人回憶裡的印象就是在不間斷粄食之中歡聲笑語的度過。那些被擁抱在一起成團的餡料,和被粽葉、繩子裹住的粄粽,像是一個一個的客家人的家族,他們擁抱、他們相愛,那是客家人記憶裡最溫柔的家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