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閒 時 , 落 灶 下 打 粄 食
有 閒 時 , 落 灶 下 打 粄 食
rhiuˋ han shi , logˋ zo haˋ daˊ banˊ shidˋ
rhiuˋ han shi , logˋ zo haˋ daˊ banˊ shidˋ
客家人主食以稻米、蕃薯為主,米食中最重要的角色「粄」,則是用不同比例的在來米、蓬萊米、糯米加工製作而成
客家話有句諺語「一塊粄,抵三碗飯」
在以前物質較缺乏、農業勞動的時代,每天都需要很大的體力來支撐,米食可以帶來相當大的飽足感
各種粄食便於攜帶保存。因此,客家人順應節氣、歲時節慶做出不同的粄,形成生活中獨特的「粄」文化。
不知道各位聽過嗎?在新竹縣的客庄裡有一首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客家粄唸謠
頭䊚(油䊚仔)、二粢(粢粑)、三甜粄(年糕)、四惜圓(湯圓)、五包(菜包)
六粽(粽子)、七層糕(九層糕)、八摸挲(米篩目)、九柿(假柿仔)、十紅桃(紅龜粄)
過年炊甜粄、發粄、菜頭粄;
清明打草粄;五月節包粽仔……,阿婆項項會。
閒時閒節,屋人下晝頭睡一覺目坈來,
一床菜頭粄就炊好做得食了!
香噴噴个粄,你一口、𠊎一口,
該種甜甜个滋味,逐擺食了都還會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