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 包 coiˇ bauˋ
菜 包 coiˇ bauˋ
臺灣客家人在稻米收割後會換耕蘿蔔,除了摘取直接入菜煮用,多餘的蘿蔔則以乾曬方式製成蘿蔔乾或蘿蔔絲保存,當成下飯配料,或搭配香菇、肉末等食材做內餡,以彈牙的糯米皮包覆,蒸成「菜包」食用。而「菜包」又因外形有如裝豬仔的竹籠,舊時又稱「豬籠粄」。
製作「菜包」的時節主要在農曆過年及清明,以敬奉神明或弔念祖先。近年客家菜包的製作多了些變化,將糯米粄皮加上南瓜、山藥、艾草、甜菜根汁等蔬果染色,做成了外表鮮豔可愛,內饀樸實養生的豬籠粄,讓這個過去傳統的客家米食,變成客庄裡最討喜的小吃及伴手禮。
客家菜包好香啊。老師在翻炒內餡時,在熾熱的火焰中不斷滾入新的味道,紅蔥頭與絞肉交融,碰撞蝦米和香菇丁的香氣,白蘿蔔絲姍姍而遲的加入它們,那些食物各自有各自的香氣,然而當它們擁抱時,卻又並不衝突。
老師在包菜包時,告訴我們,那個中間一條線的是菜包的鼻樑。但小編看又像是客家人的脊骨,直挺挺的聳在蒸你們,是客家人勤儉的靈魂與不屈不撓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