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動名稱:九年及戶外教學--南投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2.活動類型: ■主題活動 □ 實務或宣導活動
3.活動時間及地點:南投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107.10.29
4.活動計畫與目的:
(1).讓學生了解台灣位在板塊交接觸,發生地震機率非常高。(2).透過地震事件,讓學生了解板塊和斷層如何形成。(3).了解如何知道地質構造的方法。(4).讓學生具有危機意識,加強防震觀念。
5.活動內容:
九年級在三天戶外教學第一天安排了南投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作為戶外教學的第一站,透過園區解說員在視聽教室先以報告方式向同學說明保存園區的教育意義和整個園區的各區域的簡介,以班為單位跟著導師和解說員導覽整個園區,並發給學生學習單,讓學生參觀園區不是只有走馬看花,更要完成學習單的內容,並挑選能認真完成學習單且內容豐富及正確,給予嘉獎一次。
6.參加人數:共計140人
7.活動效益:
成果描述:
(1).同學能了解台灣位在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間,而且為聚合性板塊。(2).車籠埔斷層全長100公里。(3).能知道板塊運動的發展史,包含大陸飄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等。(4).地震發生時該有的防震觀念。(5).了解台灣的地質特性,提高對地震災害的警覺性。(6).透過導覽員的引導,學生學習到關懷臺灣環境十分重要。
實施心得:
九年級此次的戶外教學配合自然課程地球的構造與變動,設計一份學習單,讓學生到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不是只有走馬看花,內容與板塊、斷層、地震等知識有關,學生除了會自己找答案之外,也懂的問解說員,過程中也就是一種學習,保存園區的斷層非常的壯觀,學生們印象也非常深刻,能夠看到斷層面,也很努力的完成學習單,更認識了園區的吉祥物--穿山甲。學生不僅親身驗證了課本內的知識,更打開五官去感受在地的鄉土情懷,是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學習者心得:
(1)了解921地震造成的變化,透過模型操作更加輕易了解地殼板塊移動的方式。
(2)經過解說員的解說,更深入了解921地震。
(3)以前都不知道地震是怎麼形成的,現在有比較了解了。
(4)在參觀後,對於地震的了解更多了,也讓我知道921地震的可怕,所以平常要做好防震工作。
(5)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在這裡又透過模型操作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