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受訪者:張瑞美、楊秀媛
學生主持:魯倫愷
剪輯:游鈞諺
文宣:吳紹薇、沈冠宏
每一條巷弄,都藏著一段歲月。這集我們走入南美里的蝸牛巷,尋找那些隱藏在牆角的故事與記憶。透過走訪與訪談,我們與居民聊起他們的童年時光,感受到時間雖然向前,記憶卻仍然鮮明如昔。這一集,讓我們用聲音,一起串起蝸牛巷裡,那些人、那些事。
蝸牛巷位於台南市中正路、西門路、民生路與永福路交界處,靠近台南美術館。這條狹窄的巷弄因文學家葉石濤曾住於此,並覺得巷子彎曲狹小,像蝸牛的殼,故命名為蝸牛巷。如今,它已成為台南的觀光景點,巷中充滿蝸牛造型的藝術。
張瑞美女士從小住在這裡,對蝸牛巷有深厚感情。她回憶起過去的蝸牛巷,廟宇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孩子們在廟前玩耍,長者則在這裡下棋、聊天。廟前的小吃攤販賣著麵食和零食,熱鬧的街景是她童年的記憶。
楊秀媛女士提到,小時候經常看電影,像是《黃梅調》和其他武俠片,這些是經典的回憶。隨著時間變遷,蝸牛巷的變化也很大,那時的房屋以紅磚和泥土為主,簡單又質樸。這些建築儘管已漸漸被高樓大廈取代,但還是有部分保留了
舊有的風貌。
雖然蝸牛巷隨著城市發展而變化,但當地居民仍然珍視這片土地的記憶,並認為現代化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如今的南美美術館成為這一帶的地標,與蝸牛巷一同見證了台南的歷史與現代化。
這次的採訪讓我們獲益良多。在此之前,我們曾經去過南美里,但當時的我們只知道南美館,卻從未注意到緊鄰其旁、別具風情的蝸牛巷。這次有機會深入走訪,在長輩們細心的解說下,我們不僅認識了蝸牛巷的歷史背景與文化脈絡,也聽到了許多關於他們童年生活的趣味故事。透過這些口述歷史,我們彷彿穿越時空,看見了過去巷弄裡熱鬧溫馨的景象,並與現在的模樣做了深刻對比。
此外,實地踏查的過程讓我們更加貼近這片土地,也更能感受到地方的氛圍。後續的採訪更深化了我們對這個地方的理解,也激發了我們對在地歷史與人文的好奇與關注。這次經驗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視野,也提醒我們,很多值得珍惜與發掘的故事,其實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過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