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主持人:許振耀、蘇芳儀
社區受訪者:許振耀、蘇芳儀
學生主持:許維芯、洪翊豪
剪輯:吳亭如、許宏麟、洪翊豪
文宣:許維芯、許宏麟
你知道南美館,卻不知道南美里嗎? 你有進過廟,卻沒聽過廟的故事嗎?這集帶你走進超過三百年歷史的關帝廳,從振耀哥和芳儀姐的記憶出發,聊聊搬家、修廟、拜拜、T恤設計…原來信仰離我們沒那麼遠。來聽聽在地人怎麼守護自己的生活場景吧!
關帝廳:社區中的精神堡壘
關帝廳創建於清康熙年間,歷經遷移與重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建於今永福國小附近,因受甲午戰爭烽火波及,而遷到現址關帝廳。廳內彩繪與雕刻由國寶級匠師潘麗水等人完成,藝術與信仰融合。空間供奉聖帝君,也是居民心靈寄託之所,進出動線與禮儀體現傳統敬神精神。
振耀哥與廟的深厚連結
振耀哥自小便在關帝廳附近成長,甚至在此與芳儀姐舉辦婚禮,與廟宇有深刻情感。自民國103年起參與廟務,成為主委後積極維護廟體,守護地方記憶。他以日常行動實踐信仰,從登山前稟告神明到協助榕樹復原,展現神人共生的生活圖景。
「有拜有保佑」的傳統與現代融合
因屋樑落水,振耀哥於民國103年推動整修,邀請蔡舜任老師修復彩繪,107年舉行祈安建醮。為促進傳承,他成立管理委員會,號召社區與青年參與,設計T恤、辦理活動,活化傳統信仰場域,讓更多人感受關帝廳「鬧中取靜」的精神力量。
在這次的南美里導覽中,我們有幸與兩位在地的長輩——振耀哥與芳儀姐,展開深度的對話與探索。芳儀姐與我們一起走訪南美館二館的周邊,向我們介紹它的前身——原來這裡在日治時期是神社,後來又變成忠烈祠,再經過經濟起飛的年代,被改建為體育館,是當時中南部唯一的場館,對當地的經濟與觀光帶來重要推動。芳儀姐還分享林百貨的故事,談到它是由移民日本致富後回台的台南人所建是全台南第一間有電梯的百貨公司,甚至五樓還有神社,當時是雲嘉南最熱鬧的逛街地點。
振耀哥則帶領我們進入關帝廳,詳細講述了它的歷史與修復過程。原來最早的關帝廳位於現在的成功國小,在清康熙年間就已建立;後來在校舍重建時,竟挖出石器與古蹟才得知這裡曾經是古廟的所在。而目前的關帝廟則是在民國六十年重新修建,振耀哥提到當時請來了知名彩繪師傅潘逆水進行修復,而作品中關公的鬍鬚與眼神都極具立體感與神韻,尤其在燈火燻染與漏水損傷多年後,最終促成了修復工程的展開。長輩們口中的回憶,不只是歷史更讓我們感受到建築與城市的生命力,也激發我們重新認識南美里的熱情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