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受訪者:張秀蘭、施秀蓮、范秀炯
學生主持:林榆庭、林恩頤
剪輯:董智璇
海報:廖宥晴、駱穎玟
文案::林湘庭
什麼讓人決定在這裡落地生根,並改造老屋成為獨特的建築?今天我們邀請了秀蘭、秀炯、秀蓮阿姨,帶我們穿越老房子的時光隧道,聊聊當初的改造契機、一路上遇到的挑戰,以及那些難忘的居住回憶!想知道當地的八卦,或是如何讓老社區煥然一新嗎?這集節目絕對不能錯過!
這次我們邀請了三位可愛的阿姨,來到南美里與我們分享自家老屋的改造回憶與經驗,以及她們在台南生活的種種故事。三位阿姨不僅名字相像,更都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對老屋改造也有相似的見解:阿姨們皆認為老屋的改造需要配合生活的需要,主要側重在增進生活上的便利性及機能,以方便家中腿腳不便的長輩、親人出入與活動。
而除了便利性外,秀蓮阿姨也很重視覺上的舒適感,因此建議大家定期進行斷捨離,避免家中堆滿了不必要的雜物,造成視覺上的混亂。秀蓮阿姨則是更重視親情的聯繫,希望一家人能住在一起並互相照看,因此特別蓋了一棟十層樓的房子,讓自己的十個孩子能夠同住一地。
阿姨們也提到了社區的變化,因爲時代的變遷及年輕人的外流,許多老店都面臨關門的危機,他們期待年親人能夠回到家鄉,注入新血,幫助社區變得更好、更繁榮。
印象深刻的是,阿姨們提到許多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設施,在過去都是奢望。從除白蟻、地下水管的維修到改建水塔,從紗窗到坐式馬桶的升級,每一項改變都見證了生活品質的提升。特別是當秀蘭阿姨提到現今的新光三越商圈前身是魚塭時,這樣強烈的今昔對比,充分展現了都市發展的驚人速度。而秀炯阿姨對於文化傳承的觀察更引發我的深思。雖然許多老店面面臨繼承的困境,但年輕世代的加入為社區注入新活力,特別是文創市集的興起,成功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融合,激盪出新的火花。
一個社區的發展不僅是硬體設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平衡。期待南美里能在保留傳統底蘊的同時,持續綻放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