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主持人:鄭淑惠老師
社區受訪者:鄭爸爸、鄭媽媽、林立晴大哥
學生主持:王建文、陳彥成
錄音:廖若樺
剪輯:謝宜庭
文宣:楊祐誠、陳宥均
你知道臺南曾經有美軍俱樂部嗎?當時的消費風格、支付方式是怎麼樣的呢?現金、信用卡與行動支付之間的世代落差又如何影響大家的日常生活?讓我們與鄭爸爸、鄭媽媽及林大哥搭乘著時光機,進行一場跨世代支付革命吧!
這次我們邀請南美里的鄭爸爸、鄭媽媽及林立晴大哥,與大家分享台南美軍俱樂部的歷史故事與世代消費觀念的變化。透過他們的回憶,聽眾將得以窺見台灣在冷戰時期美軍駐台的歲月,以及從現金到電子支付的消費轉變。
台南美軍俱樂部自1955年成立,至1979年台美斷交前為美軍官兵的休閒中心。當時,該俱樂部坐落於南門路一帶,周邊形成了美軍專屬的消費區。林立晴大哥回憶,美軍俱樂部內的消費以美金為主,當時匯率約為1比43到45。美軍官兵的家屬常租住在台南,並購置家具與家用物品,促進了當地產業的發展。這些過去的交易模式,在台美關係斷交後逐漸成為歷史,但也成為台灣對外接觸的一部分。鄭媽媽與鄭爸爸也回憶起當時台灣還沒有計程車,只有三輪車,而他們的家具行因美軍租房需求而興盛。隨著時代變遷,今日的南門路已成為育樂中心,昔日的美軍俱樂部風貌已無處可尋,但這段歷史依然留存在長輩的記憶裡。
節目中,長輩們對現代支付方式也發表了意見。他們提到,現今的信用卡和電子支付帶來極大的便利,但與過去注重節儉的現金交易相比,也更容易引發過度消費問題。鄭媽媽特別提醒年輕人,要謹慎管理財務,不讓消費變得失控。這段訪談既是對台南美軍俱樂部的歷史回顧,也讓我們反思科技進步下的消費變遷,為不同世代架起對話的橋樑。歡迎收聽這集充滿歷史與人情味的訪談!
原本我們有些擔心,畢竟我們的生活背景和成長環境差異很大,害怕話題會難以展開。然而,長輩們不僅樂意分享,還把過去的生活細節描述得非常生動,尤其當他們談到台南美軍俱樂部的情景時,更是讓人彷彿穿越到過去,感受到當年台南的繁華與異國氛圍。
更讓我們驚訝的是,長輩們對於新的支付方式並不抗拒,甚至還很積極地接受信用卡和行動支付等現代科技。這次錄製不僅讓我們認識到不同世代對消費的看法,也讓我們更反思現代支付的便利與風險之間的平衡。這段錄製的經驗,對我們來說已不僅是節目上的成果,更是一份珍貴的回憶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