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受訪者:邱聖翔 大哥、麗華姐、玲惠姐
學生主持:黃培禎、陳雪茹
剪輯:潘昱維
文宣:黃聿彬
走進台南南美里,聽見在地人訴說與陳德聚堂交織的生活記憶。從老屋修復到家族故事,長輩們娓娓道來,年輕世代也透過訪談重新理解地方文化。這場走讀,不只是看古蹟,更是一段關於人與土地連結的深刻交流。
陳德聚堂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南美里,是一座建於明鄭永曆年間的家族祠堂,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為鄭成功部將陳澤的住所,後改建為宗祠。建築具典型閩南合院風格,保存精美雕克與壁畫,為台南市定古蹟,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
大哥大姐將陳德聚堂的歷史說給我們聽,從古人的故事到建築雕刻的各種寓意,不只是單純的講解古蹟,更是在說一種信仰的延續。
府前為以前操練兵馬的地方,壁畫中畫的是孝與忠,門口的石榴代表希望著多子多孫,屋頂的燕尾意味著生生不息,屋瓦之下藏著祖先的智慧,也映照著南美里的日常風景。
長輩們在這裡傳講祖先的故事,年輕人也在這裡重新認識自己的根。每一次聚集,不只是儀式,更是鄰里之間情誼的延續。陳德聚堂不只是供奉古人的場所,它早已成為社區共同的記憶與心靈依靠,是南美里人共享的精神故鄉。
我們這組的長輩非常活潑也非常健談,年輕的時候在北部工作,隨著退休到來,才回到南部生活,也開始接觸佛教思想,他將陳德聚堂的歷史與佛教思想連結,過程中融入了非常多故事,讓我們在身歷其境的同時,也告訴我們故事中傳遞的放下和提起的重要。
在步行回活動中心的路上,爺爺問我們有沒有去過一些台南比較具有文化意義的地方,我們都搖搖頭甚至不知道這些地方,或許是因為我們還年輕,所以對這些傳統文化沒有興趣,爺爺看著我們臉上的疑惑,便用開玩笑的口吻跟我們說:「你們這些年輕人怎麼過的那麼無趣,我們以前都到處跑、到處玩、談戀愛,要學會看到任何東西都能講出自己的故事, 這樣以後才能跟別人介紹」,我想這也許就是世代的差異吧,相較於以前,現在只要上網搜尋便能得到很多資料,所以也導致我們對於沒有興趣的事物就不會主動去認識。透過這次的訪談,我們不僅對陳德聚堂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也體會到世代之間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