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受訪者:楊惠珍
學生主持:蔡卓霖
文宣:蔡卓霖、張令宜
攝影:楊竣傑
海報製作:簡薇恩
收音:簡薇恩
本集帶大家走進五帝廟,看見它不只是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也是融合藝術與儒家思想的文化場域。居民與廟方對古蹟保存與道路拓寬態度中立,廟的存在意義在於供人敬拜與凝聚情感。潘春源壁畫與日本陶瓷更為這座廟宇增添獨特藝術價值。
武帝廟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承載著豐富的地方歷史與文化意涵。該廟原位於中正路與中一路交叉口,後因都市計畫與道路拓寬而遷移至現址,最初搬遷於大正13年(日治時期),之後又歷經多次整修與擴建。
儘管因重建而無法被列為法定古蹟,但居民普遍並不在意,反而更關心的是香火是否興旺與廟務活動的活絡程度,武帝廟香火逐年增加,小型的藝文表演與班團也持續在地發展,顯示廟宇逐漸在地社區中恢復活力。此外,廟內保存有畫師潘春源於大正與民國時期繪製的兩幅壁畫〈商山四皓〉與〈三綱五常〉,更在擴建後得以重新展示,這不僅保留了藝術價值,也彰顯地方文化的延續,另外,廟宇屋頂還設有象徵台灣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雕像,如嘉南大圳建設者八田與一、醫治烏腳病的王金河、二二八事件中的湯德章,以及在日軍進攻時保護台南府城的英國傳教士巴克禮,顯示這座廟宇不僅是宗教信仰中心,更融入了地方歷史記憶與公民教育功能。
總結來說,武帝廟在地方居民心中雖非最具核心地位的信仰中心,但其歷史意義、文化藝術、以及持續維繫地方連結的角色,使其成為一座值得關注與珍視的社區廟宇。
在進行武帝廟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與當地一位長輩深入交談,這段對話不僅讓我們獲得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增添了許多趣味與溫度。這位長輩年逾七旬,是在地土生土長的居民,對廟宇的歷史如數家珍。他帶領我們參觀廟內空間。
在談到廟宇搬遷與整修時,他提到:「搬來這裡也是沒辦法,早期那邊路太小,都市計畫就叫我們讓出來。不過現在香火比以前還旺啦,很多年輕人也回來幫忙。」我們本以為長輩會對老廟不被保留感到惋惜,沒想到他更關心的是信仰的延續與社區的凝聚,這讓我們印象深刻。
最讓我們驚訝的是他提到屋頂上的人物雕像時,說:「你知道那是誰嗎?八田與一!還有湯德章、王金河、巴克禮,他們都不是神明,卻能放在廟裡,這就是台南的精神啦!」我們原本對這些雕像只是驚訝於其獨特性,沒想到這背後其實蘊藏著在地人對歷史人物的敬意與認同。
整個訪談中,我們不僅感受到長輩對地方文化的熱情,也體會到廟宇不只是信仰的空間,更是代代相傳、共同記憶的載體。透過這次與長輩的互動,我們學到的遠比書本上來得深刻,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了地方信仰與歷史教育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