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高血壓」這個名詞,甚至身邊親朋好友可能就有高血壓的問題。根據衛服部國健署調查統計,每四位成年人就有一位有高血壓。雖然高血壓通常沒有什麼明顯症狀,但卻會造成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的風險明顯增高,可說是「威脅健康的沉默殺手」。
我們的血液循環是透過心臟搏動輸出到全身的血管,而血壓指的是血液流動時血管壁承受的壓力。量血壓時會測到收縮壓和舒張壓兩個數字,收縮壓指的是心臟收縮時血管承受的壓力;舒張壓指的是心臟舒張時血管承受的壓力。以前高血壓的標準設定在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140/90mmHg),然而近年來多數醫學會共識已將標準下修,例如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引就定義高血壓標準為130/80mmHg。
高血壓患者之中,大約有90-95%屬於原發性高血壓,主要是遺傳或生活型態因素造成的,例如體重過重、吸菸、高鹽高油脂飲食、缺乏運動、過度飲酒等等;其他5-10%屬於續發性高血壓,可能由主動脈狹窄、慢性腎臟病、內分泌異常、或使用特定藥物所引起。
高血壓一開始通常沒有明顯不舒服,沒有測量很難發現血壓過高,只有少數患者可能會有頭暈、頭痛、頸部痠痛、視力模糊、臉部潮紅之類的症狀。因此要定期測量血壓,才能了解自己血壓的狀況,若有高血壓也才能及早發現並治療。
血壓的數值會受到身體活動、喝茶或咖啡、吸菸、飲酒、情緒緊繃等等因素影響而起伏,所以單一次的血壓數值偏高,未必就是患有高血壓。甚至有些人在醫療院所看到醫護人員就會下意識的緊張而使血壓升高,俗稱「白袍高血壓」。所以除了在診間量測血壓以外,居家的血壓量測也很重要,建議可以連續測量七到十四天,每天早晚測量(早上起床一小時內、入睡前一小時內),並記錄下來供醫師參考。量血壓前,最好可以先休息靜坐至少5分鐘,在身體放鬆的狀態下測量;測量時不要說話交談,以免干擾測量數值。
有些患者剛發現血壓過高時選擇忽視,也拒絕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來改善血壓。其實高血壓長期控制不佳,會造成心臟負擔過大、影響全身的血管硬化及狹窄,因而持續傷害全身器官,最終造成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蛋白尿、慢性腎臟病、腎臟衰竭、主動脈剝離、視網膜病變等等併發症。
因此,高血壓的患者應該積極治療控制血壓,以免併發症發生。若新發現有血壓超標的狀況,應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針對佔大多數的原發性高血壓,有多種不同機轉的降血壓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壓,醫師會針對患者個別狀況選擇藥物。此外,調整生活型態對高血壓的控制與預防非常重要,重點原則包含: 限制鈉鹽攝取、避免過量飲酒、控制體重適度減重、戒菸、飲食調整(少油、少糖、高纖、多蔬果)、規律運動(有氧運動)等。只要配合醫師建議調整生活型態、定期追蹤檢查、規則用藥控制,大多數的高血壓都能得到良好控制,維護自身的健康人生。
如有高血壓疑慮,建議您在家中測量記錄血壓,並攜帶血壓記錄就醫接受評估診治。睿擇診所提供門診高血壓諮詢、藥物治療、高血壓相關檢驗,關心您的健康。
參考資料: 國民健康署網站、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
本文資訊僅供參考,無法取代醫師診斷治療。若有身體不適,建議親自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