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urticaria)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閩南語稱為『起清膜』或『起清納』,可發生於所有年齡層。在西方,由於某些蕁麻科植物(例如咬人貓)的葉片上有毒毛,人體皮膚接觸之後會引起頂部平坦的皮疹,因此把型態相似的皮疹稱為蕁麻疹。
典型的蕁麻疹皮膚病灶為邊界明顯的澎起皮疹(wheal),大小形狀不一,可在全身各部位皮膚出現,常帶有極度搔癢感;另外也可能伴隨血管性水腫的徵候。血管性水腫常出現於臉部、口腔、上呼吸道和四肢,可能會產生局部疼痛感,且持續時間較長,可達三天之久。
蕁麻疹發作時間小於六星期內歸類為急性蕁麻疹,症狀持續時間大於六星期則稱為慢性蕁麻疹;但從蕁麻疹一開始的症狀表現很難區分是急性或慢性。蕁麻疹在一般人口的終生盛行率約20%,而慢性蕁麻疹的終生盛行率則是1%。一般來說,急性蕁麻疹來得快去得也快,常常突然發得全身都是,個別單一病灶快則數十分鐘,慢則數小時,至多不超過24小時就會消失,且病灶消退後也不留痕跡,但又會從身上不同部位發出新的皮疹。急性蕁麻疹通常為良性且具有自限性的疾病,大多在兩三天內會自己痊癒。
蕁麻疹的致病機轉
蕁麻疹屬於皮膚第一型過敏反應,常常是由於人體中識別外來過敏原的E型免疫球蛋白(IgE)所引起。這些IgE一旦與過敏原結合,便會活化肥大細胞而釋放出組織胺(histamine)。這些組織胺會造成血管擴張、組織腫脹,產生暫時性的真皮組織局部水腫,也會引起厲害的搔癢感,於是就形成了蕁麻疹的典型皮疹症狀。
急性蕁麻疹通常較有可能從最近的生活變化中回溯找到誘發因子,例如食物過敏(海鮮特別是蝦子螃蟹、堅果類、芒果、奇異果、酒精等)、口服藥或局部藥物過敏(常見如抗生素、NSAID類藥物、aspirin、顯影劑等)、昆蟲叮咬、感染、塵蹣、物理性刺激等。有些民眾覺得蕁麻疹一定是吃「海鮮」或其他「不乾淨的食物」引起的,其實是一大誤解。當蕁麻疹發作,最好先客觀的回想,在開始發病之前的一到兩天內,有無接觸到任何特別的物質? 可能引起蕁麻疹的過敏原各式各樣都有,有醫師曾經診斷過棉被、衣服、染髮劑、有機溶劑、芳香精油等等過敏原,甚至也有對日光過敏的案例。
慢性蕁麻疹則與過敏體質較無關聯,通常不是食物過敏或外來過敏原所引起的,且只有10%到20%的慢性蕁麻疹病患可找出誘發因子。事實上,要讓皮膚中的組織胺釋放出來,不一定是透過過敏反應,還有可能是物理性或化學性的原因,例如冷、熱、壓迫皮膚、摩擦等等,都有可能引發皮膚中的組織胺釋放。還有一些慢性蕁麻疹與自體免疫疾病(例如自體免疫甲狀腺炎)有關;由於人體產生自體免疫抗體,與自身肥胖細胞上的IgE受體結合而導致組織胺釋放。另外也有報告提及慢性感染如慢性中耳炎、牙周病等引發慢性蕁麻疹,而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被懷疑可能是慢性蕁麻疹的致病因子之一。
蕁麻疹的診斷
蕁麻疹的診斷方式主要以病史詢問和身體檢查為主。病史方面需要詢問到症狀的發生時間、相關症狀、可能誘發因子、服用藥物(尤其是新加入或最近改變劑量的藥物)、最近有無感染症狀以及旅遊史等。身體檢查除了辨別典型的蕁麻疹皮疹症狀以外,對於皮疹嚴重者或是臉部頸部有血管性水腫者,需特別注意是否有呼吸道窘迫阻塞的危急狀況。
急性蕁麻疹的治療
蕁麻疹的治療首先要找出病因,在生活中要避開誘發因子,針對症狀給予藥物治療,依急性和慢性蕁麻疹的區分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目前用於治療急性蕁麻疹的第一線用藥為H1組織胺受體阻斷劑(俗稱抗組織胺),其中的第二代藥物較不會造成嗜睡,且服藥次數可以一天一到兩次,較為方便。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的藥效較短,需一天多次服藥,且較易有嗜睡、頭暈等副作用,通常在症狀較嚴重的病人才考慮使用。
在急性症狀下,還可考慮合併使用H2組織胺受體阻斷劑(一般常用作胃酸抑制劑),能更有效控制症狀。此外,在一些文獻上指出,給予口服短期約三至七天的皮質類固醇來輔助抗組織胺治療,對嚴重病灶的控制有其效果。
血管性水腫治療方式大致上與急性蕁麻疹相同。但若病灶發生於喉部和舌頭處時,代表可能會發生呼吸道阻塞,需即時給予呼吸道暢通處置和肌肉注射腎上腺素(epinephrine),避免病人發生危險。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
慢性蕁麻疹可依治療準則逐步調整藥物。第二代的抗組織胺藥物為第一線藥物,須每天給藥;若治療兩週後效果不佳,可進入第二階段,嘗試將藥量逐漸增加到起始劑量的二至四倍(注意副作用會隨藥量提高而增加)。如第二階段治療四週後仍控制不好,第三階段用藥為更換至不同的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或考慮加入H2組織胺受體阻斷劑、夜間增加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加入白三烯受器拮抗劑(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加入短期口服皮質類固醇。第三階段治療四週後若仍控制不好,則可考慮轉診至醫院皮膚或免疫專科門診評估後線用藥治療。
慢性蕁麻疹的症狀若是治療後控制良好,在停藥或減少藥量前患者仍必須持續用藥三個月(皮質類固醇除外),以避免慢性蕁麻疹復發。
本文資訊僅供參考,無法取代醫師診斷治療。若有身體不適,建議親自就醫。
頂級過敏原檢測
★☆什麼是過敏?☆★
「過敏」(allergy)即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於外來異物(如:塵蟎、花粉、牛奶、黴菌、雞蛋……等)產生過度之反應,繼而引發如下之症狀:
耳朵癢、流鼻涕、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鼻塞、喉頭癢、咳嗽、呼吸不順暢、走路或爬樓梯會喘、眼睛癢、眼睛有異物感、流眼淚、眼屎多、皮膚搔癢、濕疹、蕁痲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等~,雖不屬於嚴重疾病,但可能會因這些症狀而影響白天的生活作息,甚至人際關係!!
★☆什麼是蕁麻疹?☆★
蕁麻疹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
以急性的佔大多數,引起的原因相當多,較常見的是因為某些人的體質特殊,體內的免疫系統對外界的一些特定物質產生過敏反應
當這些人吃到、吸進或接觸到這些特定物質時,皮膚就會因過敏反應使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而發生蕁麻疹。
這些特定物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過敏原」。可引起蕁麻疹的過敏原很多,最常見的是食物和藥物,其它如花粉、灰塵、蟲咬、寵物毛髮及皮屑或黴菌等都可以使特殊體質的人產生蕁麻疹,其它少見的原因還包括有寄生蟲、細菌、病毒的感染或一些內在疾病如膠原病、惡性腫瘤等都可能引起蕁麻疹。對於急性蕁麻疹者,即使找不到原因,病情經治療後,大部份的人也會在數天或數週後痊癒。
若於過去病史中無法找到原因,而病情經治療後又無法改善時,則須做一些檢查,包括CBC、IgE、ESR、肝功能等,看看是否有其他的問題。
蕁麻疹患者日常生活應注意的事項亦如其它皮膚病的病人,還是以避免菸、酒、辛辣刺激性及不新鮮的食物為宜。亦當避免其它會使蕁麻疹惡化的因素如搔抓、洗熱水澡、緊身衣褲、戴項鍊、激烈運動、冬天吹暖器導致皮膚乾燥等。
★☆如何改善過敏? ☆★
患者本身改善治療:
*阻隔過敏原~
可透過過敏原檢測來了解自己對什麼過敏
睿擇診所提供
基本E66 :3600 (66項)
GE101 : 8000(101項)
精神方面:失眠、慢性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憂鬱、情緒緊張、學習反應遲緩、過動、自閉
頭部方面:頭痛、偏頭痛
眼部方面:黑眼圈、分泌物過多、眼睛癢、紅腫
呼吸系統: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喉嚨痛
皮膚方面:皮膚癢、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濕疹、青春痘
腹部方面:大腸激躁症、腹脹、腹瀉、便秘、經痛
~~~有前述 慢 性病症患者。建議可選擇GE101方案
頂級GE224: 12000(224項過敏原檢測)
224項急慢性過敏原檢測"檢測更全面"
過敏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過敏由體內IgE抗體造成,產生氣喘、蕁麻疹或呼吸困難等急性症狀。一般可經由IgE檢測了解急性過敏成因,以避開過敏原來改善過敏狀況。
慢性過敏由體內IgG抗體造成,多由食物所引起,發作緩慢但症狀卻較複雜,所以容易被忽略或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