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說法, 其實是一種自白, 向大家坦承他們正是典型的只看「只看數字, 不看內容」的立委。何以見得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 要向別人解釋他的「砍」, 最起碼也要舉一個「砍了有理」的項目為例証; 但他一個例子也舉不出來, 只說預算最高, 不就証明了他是「沒看內容, 只看數字」嗎?
但我們想知道, 又是為什麼「只看數字, 不看內容」呢? 時間太趕? 看不懂內容? 沒有興趣? 志不在此? 其實, 前三項理由, 都可以用最後一項「志不在此」解釋。所以, 我們就要問: 志不在此, 那是在哪? 配合其它種種向中共輸誠的事證, 合理推斷, 他們的志向就是: 「只想砍預算, 不想審預算」——因為這才符合「身在曹營心在漢」, 也就是「在台灣做中共代表」的大方向!
撇開動機不談只看事實: 既然有那麼多錢可花, 砍一點下來, 為國庫省一點錢, 有什麼不好?
這個問題, 關鍵還是在「只看數字, 不看內容」。好比看一個家庭的理財, 只看到他今年收入大增想要多花錢, 只有老一輩的人會抬出什麼「由簡入奢易, 由奢入簡難」等等老詞來責怪, 而不管他錢要花在哪裡。如果家庭想要趁著收入較豐的時候, 為小孩整修一下漏水的書房, 那有什麼不好?
台灣現在最需要的, 就是辦好醫療, 投資教育, 增進國防, 好不容易這幾年經濟稍稍好一點, 「超徵」的稅收不用來加強建設, 難道是怕妨礙了中共的統一大業?
首先, 大罷如果成功, 因為你這種「一黨獨大」的顧慮一般人民都有, 補選的結果綠營可能還是無法過半, 但新選出的藍委應該就不是「比中指」和「揮中 (共) 棒」那一種了。所以, 這也就是我們推動大罷的意義, 就在讓人民可以重新選擇一些「好的」立委, 無論藍或綠。
但在厭惡親中立委的大氛圍下補選, 人民確實有可能讓綠委過半; 但衡諸過往蔡政府多年綠委過半的經驗, 似乎也不曾有嚴重或極端的「一黨獨大」情事──這並不是綠營懂得節制, 而是多數縣市還在藍營手上; 所以, 關於政黨制衡, 並不能只看中央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而是要從全國範圍觀察。選民的智慧其實早有安排: 把中央交給綠的, 把地方交給藍的; 所以, 自兩蔣KMT獨大結束之後, 台灣就從來不曾發生過「完全的 (從中央到地方)」的、讓我們一想到就害怕的那種一黨獨大。
類似「綠委過半→一黨獨大→一手遮天 (兩蔣時代)」這種憂慮, 來自於幾代人的慘痛經驗,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 讓我們相信時代已經不同了, 真正的民主在台灣札根多年, 兩蔣時代的一手遮天政治, 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不過, 難道沒有一種可能, 綠委過半而得意忘形, 緊抓這一年半來對藍委的深仇大恨, 而開始有樣學樣也來「毁憲亂政」, 例如利用人數優勢, 立法禁止兩岸交流, 或乾脆宣佈台灣獨立, 真的搞起獨裁?
嚴格說來, 當然也有此可能: 永遠不要相信任何政治人物, 永遠不要把我們的幸福寄託在別人的德行之上!
請大家千萬不要忘記大罷免的精神, 萬一真的發生此事, 就是大罷再次興起的時候了; 我們一直強調 (可惜聽進去的人不多), 大罷免真正是在監督民進黨 (因為藍白早就為了奪權而放棄了他們的責任), 我們的每一作為, 今天看是針對藍委, 但就其本質, 是在警告明天的綠委: 你們如果胡做非為, 明天就要面臨0:31的下場!
照顧軍人福利, 提升軍人待遇, 在中共不斷威脅台海安全的情勢中, 應該是大家都贊成的事; 但在施行方式上朝野意見不合, 在立院有所拉鋸, 這本來是大家可以理解, 也可想而知的事。
但在這時候, 聯合報卻刊出一篇評論, 標題是「綠喊照顧軍人卻不許在野給福利…」; 看到這個標題的人, 難免心中一驚: 原來在藍營的心中, 這是一件「在野給福利」事——而不是國家要慎考量的重大政策!
這篇極具代表性的「藍營論述」中, 沒有一字為他們的版本辯護, 整個重點只放在「不許」他們給福利; 所以, 他們真正在意的, 真的就是「在野給福利」, 在大罷免如火如荼大展開的時候, 讓人不能不懷疑, 司馬昭之心竟然真是如人們所感受的那樣嗎?
如果執政者也順著「在野」的思維, 開始比誰給的福利多; 雙方水漲船高, 相互喊價, 那我們人民大眾的日子怎麼過?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保家衛國的三軍將士, 變成「乞求在野給福利」的「要飯者」? 這讓人不得不想起當時亂砍文化補助的時候。
當時是不給福利, 就說藝文人士是要飯的; 現在是要給福利, 就說別人「不許」他給——給或不給, 都是他們手中掌握的「福利」。
但最最重要的是, 在這個「照顧軍人」的議案中, 藍營沒有一句話提到「國軍保衛台灣對抗中共」, 只會講「志願役人數下降, 所以要增加福利誘因」。那麼, 受「在野給福利」的誘因而去當兵的人, 懷抱著「福利還不錯」的意識, 到了真正打仗的時候, 會往哪邊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