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近期,從2024年至2025年6月,立法院遭阻擋的國安法案合計422次。
一、什麼是國安法案:
是台灣針對國家安全相關的法案:
◎國家安全法:
為台灣維護國安的根本大法,規範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及其刑責,並針對與中國有關的滲透、發展組織、刺探機密等行為設有專章。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此條例針對台灣與中國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投資、技術合作等設有諸多安全防線,並於第33-1條等規範涉及國安的限制與處罰。
◎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國家安全局組織法、國家情報工作法及其他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法律。
這些法案規範國家安全決策體系、情報單位運作與職權,確保國安體系運作法制化。
總結:「國家安全」相關法規非常多元,除了上述主要法案,還散見於各類專法及條例中,涵蓋國防、外交、科技、經濟、資訊、投資等多面向。
但,台灣的國安法案以《國家安全法》為核心,輔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相關專法,並因應時勢持續修法強化國防、科技、經濟、資訊等多層次國家安全防線。
二、民進黨提出的國安法案,主要涉及哪些內容,讓藍白黨一直封殺?
民進黨提出的法案包括《國家安全法》修正案(增訂經濟間諜罪、加重發展組織罪刑責)、《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立委赴中申報、中配參政限制)、《國家安全戰略法》草案(行政院提交國安戰略報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1500億元預算)、《資通安全管理法》(管制TikTok等平台)、《反滲透法》修法(擴大滲透行為定義)等。資料連結
這些法案整理起來,主要集中在下列幾個面向:
1. 立委及敏感人員赴中納管與申報
民進黨主張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要求立委、現役或退役軍人、外交官等敏感身分者,前往中國大陸必須事前申報或報備,並強化相關管理與刑責。這項規範被藍白認為過於嚴苛,可能限制人身自由與交流權利,因此堅決反對。僅「立委赴中納管」修法就被藍白阻擋超過300次。資料連結
2. 擴大國安犯罪定義與加重刑罰
民進黨推動《國家安全法》、《陸海空軍刑法》、《反滲透法》等修法,擴大對共諜、滲透、洩密、助敵等行為的犯罪範圍,並加重刑責,特別針對核心技術、國防機密、軍人赴中言論等。資料連結
3. 強化國安預算與國土安全特別條例
民進黨提出「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編列1500億元預算強化國防、國安設施,但藍白版本則將此預算全數刪除,理由是預算規模過大、用途不明或有「綁樁」之嫌。資料連結
4. 擴大退役官員與中配參政限制
包括擴大「吳思懷條款」,針對退役少校以上軍官若赴中發表支持統一言論,或引介台灣退役軍人、公務員前往中國,最重可取消退休俸;並要求中國籍人士入籍台灣後參選,必須先放棄中國國籍。資料連結
5. 管制危害國安的網路平台與產品
民進黨提案加強對TikTok等可能危害國安的網路平台、產品的管制,並強化資安署權限,藍白則主張應兼顧言論自由與產業發展。資料連結
6. 國安專業法庭與敵對勢力定義
民進黨提議設立國安專業法庭,由具國安專業知識的法官審理國安案件,並明確定義敵對勢力,藍白則認為恐有「類戒嚴」疑慮。資料連結
阻擋行為多數發生於程序委員會階段,導致法案難以進入實質審查,進而影響台灣國安法制的強化與時效性。
三、藍白阻擋理由
會過度限縮人權與言論自由
藍白認為,民進黨推動的國安修法(如要求立委、退役軍人等赴中必須申報、加重言論與行為限制),可能導致人民因擔心觸法而自我審查,壓縮原本保障的言論、行動自由 資料連結
破解:人權與言論自由都有其討論空間,這是民主社會的常態,所以才需要討論,而不是封殺。
有「假國安、真戒嚴」之嫌
藍白批評,部分修法內容(如擴大國安犯罪定義、加重刑罰、設立國安專業法庭等)過於嚴苛,恐被用來壓制異議,形同戒嚴時期對社會的高壓控管,因此稱「假國安、真戒嚴」資料連結
破解:如果擔心執法時標準模糊、權限過大,會產生「假國安、真戒嚴」,就開公聽會,進院會討論,而不是在程序委員會就封殺。
用來打壓在野監督
藍白認為民進黨可藉模糊的國安條文,將正常監督、批評政府的行為,定性為危害國安,進而打壓藍白,削弱民主監督與制衡 資料連結
破解:若法條運用不當,確實有被濫用來壓制異議或監督的風險,所以才需要,進院會討論,而不是在程序委員會封殺。
國安預算規模過大、監督不明
民進黨提出的國安特別預算(如1500億元國土安全預算),藍白認為金額龐大但用途不明,缺乏有效監督機制,恐有資源分配不公或濫用之虞 資料連結
破解:預算透明與監督本就是民主治理核心,所以才要在立院討論,防止濫用。
法條定義過於模糊,恐造成寒蟬效
藍白認為,修法中如「敵對勢力」、「危害國安行為」等定義不夠明確,執法標準容易浮動,導致民眾、官員因擔憂誤觸法網而噤聲,產生寒蟬效應 資料連結
破解:定義不夠明確,就找專家學者開會討論,明確定義法條內容。而不是封殺,不討論。
四、藍白阻擋國安法案背後可能有的中國因素
統戰策略同步性:傅崐萁2024年4月率團訪中後,立法院隨即推動「國會擴權法案」及親中修法(如廢除反滲透法、刪除退將赴中管制條款),與中國「法律戰」策略同步。中國官媒《央視》在台灣審議爭議法案期間發動文宣攻勢,並配合解放軍環台軍演施壓。
法案內容符合中國利益:藍白推動「離島自貿區」、「中配入籍年限縮短」、「廢除中國人繼承台人遺產上限」等法案,有利中國經濟滲透、人口洗籍與主權模糊化,符合「融合促統」策略。
系統性阻擋國安提案:國民黨立委林思銘單人阻擋國安法案124次,藍白共擋下國安相關提案超過400次(如「立委赴中申報」被擋282次),直接削弱台灣防範滲透的法律工具。
刪減國防預算:藍白聯手刪除「國土安全韌性特別預算」1500億元,凍結國防預算84億元,削弱台灣自主防衛能力,與中國「放棄武裝抵抗」立場一致。
在地協力者配合統戰:國民黨立委提案「淡化金馬主權」(改限制水域管制機關為海委會)、「引進中國醫院設立離島特區」等,與中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融合發展」手段高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