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普發動的關稅戰已經接近尾聲,許多國家與美國之間的關稅協定也大致塵埃落定。不過,他那種「不分敵我、四面出擊」的談判與施壓手法,卻在台灣再次掀起一波「疑美潮」。許多人開始質疑,即使是美國盟友,也可能在自身利益優先的前提下變成犧牲品。近年來,引發台灣社會質疑美國是否可靠的事件,莫過於 2021 年拜登政府宣布從阿富汗全面撤軍,而後阿富汗政權在十日內垮台。這讓不少人主張,美國隨時有可能拋棄盟友,讓台灣人對「是否該依賴美國」產生了更多的懷疑和不安。
二、這些言論被稱為「疑美論」。以2021年美軍撤守阿富汗時傳播在中國與台灣主要媒體的言論為例, 疑美論的論點主要有以下三個:
棄台論:「美國只是現在挺台灣,遲早會拋棄台灣」、「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美國放棄盟友是家常便飯,越南、阿富汗都被拋棄了,台灣是下一個」。
衰弱論:「美國連塔利班都打不贏,更不可能贏中國,根本保護不了台灣」。
亂源論:「美國在世界各地引起戰爭」、「都是美國挑釁 X 國,試圖引起戰爭」。
三、由此可知,疑美論的目的可能是:
削弱台灣對美國的戰略依賴 →讓台灣人懷疑「靠美國保不了台灣」,進而「思考另類和平方 案」(即投降或接受一國兩制)。
分化台灣內部意見 → 透過疑美論挑起世代、政黨、族群的分裂,製造政府失能的氛圍。
合理化棄械投降的行徑→ 把投降包裝成理性選項,讓越來越多台灣人認為台灣不僅無法自 保也無法依靠美國,戰爭發生時只能舉白旗投降。
四、也就是說,疑美論往往放大台美關係的脆弱、中國軍隊的強大,讓越來越多人傾向,甚至主張不 戰而降。因此疑美論也搭配、營造以下的氛圍:
投降主義,故意放大自身弱勢與敵方強勢,製造「戰也沒用」的情緒,鼓吹接受現實投降。
恐戰敘事,將戰爭後果極端誇大渲染(如:家園被毀、財產盡失、死傷百萬),使民眾傾向反國防、反備戰、反美援。
和平投降論,假借和平之名,實質主張放棄主權換和平,如「簽和平協議就沒事了」。
戰略無能感,故意塑造「台灣只能等死,做什麼都沒用」的敘事框架,指責、攻擊有意願保 衛家園的政治人物、政黨和人民是刻意挑釁中國。
五、不過,疑美論的說法放到台灣,真的合適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深入探究 2021 年美軍撤離阿富汗的背景與細節:
阿富汗戰爭始自 2001 年的 911 事件,當時有高達 90%的美國公民支持出兵阿富汗。美國在 2011 年宣布確認擊殺蓋達組織首領賓拉登後,便開始逐步撤軍,並將多項作戰任務移交給由聯合國建立扶植的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然而,歐巴馬政府雖然期待美軍協助建立的 30 萬阿富汗軍隊能夠自力更生,卻有一半是不具備作戰能力的警察與司法人員,再加上貪腐嚴重的阿富汗政府,很多時候都會謊報士兵名 額,藉此從中撈點好處,因此真正受美軍訓練且能夠作戰的,大概也只有 5 萬人左右。
美國雖號稱砸了 1 兆美元在阿富汗,但大多數用於軍事與防禦,包含興建可能是世界上最 固若金湯的大使館,以及防禦設施;但真正用到人民身上的,哪怕是物資或急難救助,不到總經費的 2%,而這其中,被官員貪污掉的更是多不勝數;阿富汗內選舉舞弊的狀況也非常嚴重,2009 年的總統大選便是以舞弊的方式連任,2019 年的總統大選甚至因為買票而引起 政權分裂,有兩個總統候選人同時宣布自己當選並宣誓就職。以上都導致阿富汗人民不僅不信任美軍,更不信任這個由外人組成的政府。
如果要繼續維持這個政權的存續,就意味著美國必須再投入更多金錢、資源和軍力保護阿富 汗政府這個扶不起的阿斗,這讓阿富汗變成美國的燙手山芋但又難以割捨。早在 2014 年美國一項民調中,支持繼續為阿富汗打仗的公民只剩下 38%,這都使得美軍撤離阿富汗成為遲早的事。這樣的阿富汗政府,自然在美軍離開後完全無力自保,在十天內就被塔利班推翻。
六、有了這些認識後,我們回過頭來看台灣的現況與歷史,跟阿富汗可說是完全不同:
2025 年美國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FP)公布全球軍力排行榜,台灣排名為第 22 名;在分項指標 方面,台灣巡防艦數量全球第 2、驅逐艦全球第 8、小型護衛艦全球第10、戰鬥機全球第 8、 攻擊直升機全球第 7、火砲全球第 7、後備軍事人員全球第 3、外匯與黃金儲備全球第 7。 像這樣的國家,即便美國入侵都未必能佔到便宜,更何況是國防預算遠落後於美國三倍的中國。
2023 年台灣人均 GDP 為 32,319 美元,為全球第 21-22 名之間,以經濟表現來看已經是已開 發國家。而 2023 年阿富汗的人均 GDP 只有 415 美元,全球排名 170-200 名之間,兩國的經 濟表現可說是天差地遠。
2025 年 2 月 26 日,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公布〈2025 全球自由報告〉,台灣獲得 94 分,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隔日,《經濟學人》智庫(EIU)公布 2024 年民主指數(Democracy Index),台灣被列為「完全民主」,名列全球第十二,甚至贏過美國、日本、英國等國。
台灣的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是為全球經濟命脈,早在 2024 年彭博經濟研究所等就曾做出預測,如果台海開戰全球 GDP 將蒸發 10%,約為 10 兆美元的衝擊。
1949 年,國民黨敗退到台灣、有如風中殘燭時,美國政府曾一度想將台灣拱手讓給共產黨, 原因是由蔣介石統治的國民黨政府貪瀆腐敗、不得民心,不只丟掉了整個中國,還可能將美 國捲入內戰。美方研判若此時介入將付出極大的代價。遠東助卿白德華(W.Walton Butterworth) 致國務卿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的一封備忘錄中,就呈現了美國政府對國民黨 不齒的心態。白德華完全不認為在此時繼續與國民黨政府有任何瓜葛會有什麼好處,他寫道:「…美國的聲望與一個惡名昭彰的政權綁在一起,震驚我們亞洲的盟友,也樂歪了共產黨」, 隨後美國準備正式拋棄蔣介石、棄守台灣。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締結,雖然讓美國在短期內無法利用中共和蘇聯之間的矛盾為自由世界製造有利的局面,卻也使台灣的戰略地位從來沒有像此時這般重要。如果蘇聯據有台灣,即可利用台灣作為其空軍和潛艦基地,駛往東海和太平洋的蘇聯載具將暢行無阻,這將嚴重威脅日本、菲律賓等重要戰略地的安全。不過在華府高層決策者看來,儘管台灣的地位提昇,卻未必非得由蔣介石統治不可。
韓戰在 1950 年 6 月 25 日爆發,不只暫緩了中共的攻台計畫,也給了美國介入台海的時機與 理由。雖然美國願意防止台灣淪陷,但不代表美國重新喜歡上國府或蔣介石,甚至還數度亟 欲發動「倒蔣」政變,由他們信任的孫立人取而代之。可見,對美國而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 那就是確保對美國友善的福爾摩沙政權;這個統治者不必是蔣介石,也不必是國府,如果可 能且必要的話,美國甚至願意讓台灣經聯合國方案或可靠的台獨人士宣佈獨立。
即便是在台美斷交的 1979 年,美國也立刻制定了《台灣關係法》,讓援台從不穩定的政策成為法定義務,意味著即便美國政黨輪替也無法輕易改弦易轍。
此外,長期研究台美關係的史學家張淑雅在其著作《韓戰救台灣?》中如此寫道:「韓戰後期,隨著內部局勢穩定,臺灣在美國決策者的心目中,才逐漸從負債變成資產,因為美國發現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就能將蔣介石塑造成團結華人反共的領袖,以做為亞洲防堵共黨擴張的工具
七、從阿富汗的例子來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無法支持的盟友有幾個特徵:自身難保、貪腐嚴重、選舉舞弊(或根本不存在政權輪替的空間)、不得民心,因為支持這種政權不僅違反民主政治的邏輯(選民無法認同),也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
八、當我們較為理解美國在全球不同區域的行爲邏輯,以及其內部決策的行動方針時,我們就可以理解台灣是美國關鍵的核心利益,這件事自從冷戰以來沒有太大的改變。台灣確實需要美國,但美國為了維持自二戰以來其所建立的世界秩序,必然需要一個對其友善的福爾摩沙政權。
九、現在這個時代,只有能為民主世界帶來正面影響的國家,才能獲得民主世界的支持,而台灣早已成為這樣的存在。台灣不需要依靠美國,我們只需要保持高品質的民主制度、穩定的經濟表現、自我防禦的決心和行動,就能讓美國難以拒絕介入台海問題。
參考資料:
1. 「疑美論」在台激增?學者:美國最看不起「這種台灣人」
2. 中共「疑美論」的悖論:美國民意與臺灣支持的長期趨勢
3. 疑美論和它們的產地
4. 打台灣、買台灣不如騙台灣,「疑美論」是一套組合拳!俄烏戰爭週年啟示:中共侵台前會做 3 件事
5. 阿富汗戰爭 (2001 年—2021 年)
6. 8 月阿富汗出大事:台灣民間發起、中共官媒接棒,另類「官民」協力傳播「疑美論」 7. 「以負責任的方式畫下句點」──阿富汗戰爭 20 年,美國政府的「最大騙局」是什麼? 8. 沒有規則的競賽:阿富汗的歷史悲劇,為何是全球社會的隱喻?
9. 塔利班掌權、美軍背棄盟友?──為什麼被美國扶植過的國家,多數下場似乎都不太好? 10. 2025 GFP 全球軍力排行榜 臺灣排名第 22
11. 2024 年臺灣人均 GDP 3 萬 3983 美元刷新紀錄
12. 台灣民主指數連兩年下滑 有 20%人甚至支持獨裁?
13. 若爆發台海戰爭 投資者恐難覓避險之道
14. 《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
15.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