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術半年刊於2015年12月創辦,採以書代刊方式,至今已出版3輯。透過專題的製作,以及多位學者惠賜大作,使本刊很快就受到兩岸學界的矚目和重視,對於「民國文學」觀念的鼓吹提倡,產生了很大的正面作用。在多位學者的建議下,本刊於今年5月初已經向「法國巴黎國際期刊資料系統中心」申請ISSN完成,並易名為《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自今年6月起發行第1期。刊物的宗旨、編輯方針與運作方式、經常性欄目等均維持不變,仍由秀威出版公司發行,希望以正式期刊的面貌持續經營,提供學界一個更加專業與通行的學術平台。
本刊的常態性欄目有「觀念交鋒」、「專題論文」、「一般論文」、「書評書論」、「圓桌座(筆)談」、「新銳園地」等。「專題論文」與「一般論文」均送請兩位學術同行進行匿名審查。
本期專題為「日記中的抗戰與文學」,由西南大學張武軍教授策劃組稿,共發表了張武軍、杜蕊蕊、郭川、田松林、周學怡、李巧玲、謝勁松等人的6篇論文,分別探討了蕭軍《延安日記》、《馮玉祥日記》、《吳宓日記》、《葉聖陶日記》、《朱自清日記》以及其他時人日記中的抗戰生活紀錄,還原一手真實史料,對我們理解抗戰生活及當時文人的心態有非常大的助益和啟發性。
「觀念交鋒」的3篇文章,分別是東華大學須文蔚教授提出他對台灣民國文學理論建構的反思,有中肯的意見批評,正符合本欄目「交鋒」與「交流」的主旨;普林斯頓大學周質平教授則針對2016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胡適與中國新文化」研討會提出他的看法與感想,其中深意值得省思;台大中文系高嘉謙教授對近年來學界熱烈討論的「華語語系文學」論述加以介紹,認為華夷風或華語語系研究,其積極意義在於對中國文學、華文文學、華人文化、華人意識,展開提問、拆卸、盤整,進而突出並脈絡化為一個新穎或更具活力的華語文學平台。
一般論文方面,共有4篇論文。趙普光從「民國文學」觀念談文學史重建的可能性;楊錦郁以《歐美漫遊錄》為例,探討近代詞人呂碧城獨自在歐美旅行的所謂「啞旅行」經驗,以及書寫內容和文學特色;李金鳳則以吳濁流在1940年代寫作的遊記《南京雜感》為對象,透過此一珍貴文本的分析,勾勒日偽時期南京的社會面貌;鍾耀寧的論文探討台灣眷村小說中的世界觀,認為其中具有「後遺民主義」(post-loyalism)的意識形態。
在「民國文學」的研究中,「大文學」史觀的建構無疑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本期特別邀請北師大李怡教授策劃主持「圓桌筆談」,以「大文學史觀」與民國文學研究為題,邀請顏同林、黎保榮、張武軍、李俊傑、李哲、羅維斯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大文學史觀」的各種面向,及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命名、發展的衝擊和深化作用,其中諸多看法都具有文學突破的積極性和可能性,值得一讀。
本刊誠摯邀請各方學者惠賜大作。「觀念交鋒」不超過4千字,正反意見的討論都在歡迎之列;「一般論文」不超過2萬字,長年徵稿,隨到隨審。「專題論文」部分,2017年12月第2期徵稿主題為
本中心研究員崔末順於2013年9月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的專書:《海島與半島:日據台韓文學比較》,榮獲2017年巫永福文學評論獎,頒獎典禮於2017年5月6日舉行。
本書內容主要以「殖民地現代」與「東亞視角」兩組概念對日據時期台灣文學與韓國文學進行比較,並且提出以殖民地文學比較史的視角研究台灣文學的方法論。此書收入由陳芳明教授主編的「台灣與東亞」系列叢刊。全書分為三部分:導論「台灣文學研究方法論」、第一輯「從啟蒙論述到左右分離」七章、第二輯「戰爭論述與文學動員」七章。這些文章基本上是根基於其博士論文《現代性與台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所探討的台灣文學環境,以及為因應西方現代的台灣知識分子與文壇的樣貌為基礎而企畫的系列文章。
崔末順為韓國人,現任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和東亞國家的現代文學。除此書外,她近年還發表了〈五、六0年代台灣文學傾向與美援文化的相關性〉、〈反共文學的古典詮釋:五0年代台灣文藝雜誌所反映的民族主義文藝論〉、〈「重建台灣、建設新中國」之路: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等多篇論文。
▲崔末順老師(中)與政大中文所師生合影
2017年5月2日夏日午後,一襲藍白典雅衣裝踩著輕快步履,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崔末順教授帶來「光復後韓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講座,引領本中心與會學人航向太極旗的文學領空。主持人張堂錡教授從其精心編製的講義,發現許多可與民國文學發展相互闡明之處,並宣布崔老師著作《海島與半島:日據台韓文學比較》榮獲「2017 巫永福文學評論獎」的喜訊。
做為入門初識之基,崔老師以五項文學斷代史標目,張舉半世紀以來韓國現代文學發展綱要:
一、光復及民族文學的確立(1945-1950)
二、戰後現實與文學界的分裂(1950-1970)
三、産業化過程與文學的社會層面擴大(1970-1990)
四、資本主義的全面控制與日常性的抬頭(1990-2000)
五、當代韓國文學的主流傾向(2000-)
每一斷代,崔老師由時代背景與文壇動向切入,介紹重要作家與作品內容、類型,深入探討韓國文學的歷史演進與文學生態,穿插精采照片說明史實與環境,全面理解文學與時空處境、政治背景、社會文化脈動之契合。
韓國光復後首先面臨民族文學確立的問題,與日據時期台灣文壇呈現分裂狀態貌似,左翼文壇主張掃蕩日帝殘渣,建立民族文學,傳播勞動階級理念。右翼文壇則擁護人性,以個性享有、人本主義、民族主義為先。雖各擁民族文學,然左右翼理念並不相同。小說主要描寫解放前後的祖國現實,或對殖民地體驗的悔悟及贖罪,諷刺光復初期的昏亂景象,指向純粹文學,也有鼓吹階級意識者,呈現解放時期恢復民族文學,清算殖民地文學遺產,樹立民族文學的文學課題。
戰後南北韓政府以38度線為界分裂,約一千萬家庭被迫分離,民族分斷。美軍進駐南韓,進一步強化東亞冷戰體制。小說主要表現價值的破壞和被損傷的生活、對痛苦和災難的認知,描繪死亡遍佈與戰士的心理狀況及行止,展現意識形態和人本主義的力量,大量創作鄉愁
小說,朗豁現實批判與「4.19」革命精神的影響。純韓文世代登場,主導文壇和批評界。文學創作飽含都市小市民現實,反映農民問題、昏亂的社會現實,新的感性、技巧主義與小市民意識,將記憶敘事化,同時也有女性作家崛起的現象。
1970-1990年在産業化過程中,文學的社會層面也隨之擴大,是中間小說的全盛期,產出兼具藝術性和商品性的巨作。作家描寫失根的人們、韓戰等歷史傷痕,以題材的多樣化因應封閉世界,企求從光州抗爭內傷中解脫的努力付出。有勞動文學、分斷文學與成長小說等類型,透過周遭生活進行社會形象化的描繪。
當資本主義全面控制,韓國現代文學應之以日常性的抬頭,擺脫過往文學經過殖民地支配、民族分裂、軍部獨裁的長期執政,以及民主化運動、高度經濟成長、產業化過程當中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任務。作家們注意到普遍資本主義文明所創造人的物化現象,以及對父權秩序的抵抗,乃至個人心理的發掘等層面。小說針對盛行於八○年代民主化理念、社會變革等大論述、大敘事提出批判,作家被壓抑、被隱藏的慾望全面抬頭,生活在假想空間或非現實的幻覺當中,產生沉溺於自我意象的傾向,女性小說亦有新發展,暢銷書動輒銷售量超過百萬本以上。
當代韓國文學以國境之外的外籍勞動者、難民、「脫北」人民等他者作為題材,不相信「實在」的意義化作法的「新」歷史小說也在主流傾向之列,跨越民族國家界限,男性英雄轉化為女性,呈現不特定時代。以「幻想」文學反映出主體已失去積極應對現實的能力,也出現受尖端科技與媒體數位操作的現象。大敘事崩潰之後,蔓延幻滅情緒使文學向「幽默」傾斜,不再要求個人僵硬又嚴肅的社會責任,反映當代社會的無可奈何情緒。年輕女性的chick和文學literature形成「Chick-lit」的合成語,意指現代都會二十到三十歲女性生活的文學,充滿活力並正面看待自己的快樂生活和慾望追求,擺脫父權權威,開展「後女性主義post feminism」論述,展現以個人自由的女性形象積極擁護自身消費慾望的女性主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所及產生「貧困」文學與working poor族群,而 Kidult(kid + adult)文學、徹底否定現代性企畫、不再期待樂園的Dystopia文學,以及反映當代韓國社會變化的「新家族小說」,均是2000年以後韓國文學的璀璨光景。
演講之後政大學子們圍繞韓國當代文學的主題踴躍提問,關於純粹文學、戰後女性主義小說發展、當代文學批評、二十年的文學史斷限、日韓文學比較等諸多問題,崔老師均悉心一一予以回應。在認識李光洙、金東仁、崔仁勳、李文求、朴景利等重要作家作品後,崔老師更鼓勵到北緯三十八度停戰線上的板門店進行文學踏查,並不妨輔以電影《華麗的假期》體會為何韓人總在五月備感傷懷。
薩德部署當前,文學殷鑑不遠,作者的幽微觀照往往超越苦難的現實。或者解構傳統敘事,或者透過形式實驗,對人的存在提出質疑,小說家筆下的現實遠比真實強悍。當老師逸趣談著自身經歷選舉的可疑過往,回溯青春啟蒙的悠遠故事,佐以豐富圖照講述歷史與當代,韓國文學也在大家寬容的理解裡餘韻綿長。(記錄∕黃月銀)
▲演講會後高嘉謙老師(中)與政大師生合影
2017年5月23日一陣「華夷風」吹拂政大,高嘉謙教授歸返母校,從文學史、文學生態的脈絡觀察,帶來作為方法論、知識論的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此源自於麻六甲藝品店「庶室珍藏今古寶,藝壇大展華夷風」門聯的觸動,連結華語語系文學的關懷──突出各個地區、文化、各種政治處境間華語文學與文化的互動及對話,建立一個具體清晰的華語文學重要觀察平台。
經由史書美、王德威的理論建構,十餘年間華語語系文學概念已然眾聲喧「華」。明清以降的「華夷變態」提示歷史上華夷秩序觀的裂變與轉換,境內境外的相遇與接觸混雜著身分、位階、主體的異動和游移。華夷風帶來「從周邊看中國」的新視點,以「三民」主義——移民、夷民、遺民探討相關議題:文人∕文學的出洋跨境與離散詩學、南海視域下的移民史與華語文學、文學的境外感覺結構與風土形塑。
老師分四部分審視華語語系社群文化生產的重層脈絡:
一、地與景 Sites and Sights
鐵抗、金枝芒民國文學書寫譜系到南洋的脈絡,胡愈之、巴人(王任叔)與郁達夫在赤道線上流亡,杜運燮呈現南來北歸作家的移動路線。
二、聲與象 Sound and Script
從南腔北調的聲音到千變萬化的物象,作家的詩以聲音博物。〈星洲竹枝詞〉觸及在地風土、人物風貌的中介過程,南洋竹枝詞重新活化漢詩的聲音。
三、根與徑 Roots and Routes
使節南來、士大夫群體的境外離散與文化播遷推動南洋華人社會的「再華化」,〈番客篇〉是「華人移民史」,展現「番」民身分與「客」居現實。
四、史與勢 History and Potentiality
從歷史框架思索「在民國—-在台建構馬華文學;留台人——尋找自己、發現意義」,談「神州」個案、黃錦樹、李永平雙鄉經驗帶來的寫作視野。老師以旅台——在台馬華文學系譜為個案,探究華夷風視野下的馬華文學,其探尋熱帶雨林的歷史傷痕與奇幻想像,辯證族群政治和離散華人的文化和家國認同,以及面對台灣在地經驗的撞擊與融入,離散、憂患及故鄉/異鄉的迴旋擺盪,在台灣形塑了熱帶風情與文化想像的文學窗口。
馬華文學和台灣文學,以及其他地域華文文學的交集和辯證,已成為學術熱點,並已落實於歐美、台灣的現代華文文學教學。立足新興的「華語語系文學」平台瞻望民國文學研究,老師勉勵大家以主體與他者角度思考華人語境中所反覆辨證的文學內部結構問題。讓華語語系的「風」來回擺盪在中原與海外,原鄉與異域之間,持續啟動華夷風景。(記錄/黃月銀)
▲高嘉謙老師回到熟悉的課室
《另類的快意:民國文壇奇男子》、《絕代的張揚:民國文壇新女性》,楊里昂、彭國梁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
此二書皆為楊里昂、彭國梁兩位先生所編選,收錄將近百篇文章,以「民國文人筆下的文壇作家」為主軸,關注對象包含魯迅、聞一多、沈從文、林語堂、徐志摩等37位男性作家,以及冰心、謝冰瑩、陸小曼、蘇青等27位女性作家,而以此為標準分別臚列二冊。此書以特殊的角度作為觀看民國的眼光──以民國看民國、以民國人寫民國,收錄了民國時期文人的對談紀錄與日常瑣事的敘寫,藉由不同面向的描述,呈顯出民國作家的個人色彩,進而還原民國時期的生活面貌,尤其融入時人的思考與關懷後,更映照出民國的特殊風采,由現代讀者的眼光來看,則更能藉由此書開展出有別於以往的觀照視域。
《殖民與專制之間:日據時期蒙疆政權華語民族主義文學》妥佳寧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7年3月
本書是「民國文學與文化系列論叢」第7冊,由內蒙古科技大學妥佳寧所撰寫。作者以「民國」為方法,討論後殖民語境下的民族主義論述。本書正文共分5章,首先梳理從內蒙古自治時期(1933-1936)至蒙疆政權統治時期(1936-1945),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與影響,並針對「陸上殖民主義」之說提出反例;接著,分析抗戰時期蒙疆少數民族作家的文學創作與譯介,並且藉此說明殖民與專制的並存,正是少數民族發展自身文化所面臨的雙重壓抑;再來,作者以民族國家的角度切入,討論漢族作家「偽」蒙古風的相關創作,反思「帝國與少數民族」、「殖民主與被殖民者」等方面的多重維度,並進而分析日偽政權與國民政府的文化領導權之爭,呈現兩方的意識形態及其對蒙古文化與文學的利用;最後,由前述蒙古民族主義神話的破滅,藉此探討未來少數民族文學的前景與走向,並期待少數民族文學不再淪為政治的工具,而能得到切實的發展。
《1927:民國之死》,余杰著,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7年3月
本書是創辦美國「亞太宗教自由與民主化研究所」的余杰所作,由八旗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仿效《萬曆十五年》的筆法,以1927年為分界,以前後可分為「兩個民國」的觀照視野,記述將近25位民國人物的生命歷程與思想變遷,作者揀選了本不被重視的角色,進而檢討近代中國從帝制轉型為憲政共和的全盤失敗。本書共分7章,首先分析北洋軍閥的落敗,及其造成的影響,並且認為在北伐戰爭前的十六年間,中國實際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得到長足的發展,而歷史應給予公正的評價;接著分析黨人、文人、庶民對政治的擔憂與焦慮,尤其許多人物的話語應被請回歷史的中心,成為當代值得被記取的標竿;最後,作者站在「鄰人」與「外人」的眼光,重新省視梁啟超所提出的「民族自決」,並認為為其正名才能更接近歷史的真相,進而恢復歷史的多元性與豐富性,期待能為中國文化精神的重建尋找一條可行之路。
《建構新文學的另一種思路:吳宓文學思想研究》,孫媛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
本書為中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由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孫媛撰寫。全書共分6章,首先以「整合:建構新文學的另一種思路」做為開端,以吳宓的文化經歷及學術生涯作為論述的礎石,全面分析吳宓文學思想的基本理論內涵和批評實踐特徵──吳宓新文學想像的理論基礎為融貫中西古今、兼顧審美特質和社會使命,而其具體的批評實踐則可從詩歌及小說兩方面來看。最後作者進一步考察其在現代文學及文論發展進程中所應具備的意義價值,及其所面臨的窘迫處境。
《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鄭毓瑜著,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17年2月
正如王德威教授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言,「詩國革命」是場未完成的革命。在革命一百年之後,作者探勘古典資源,重新為白話詩歌作出定義,並擬想詩學未來。其志之所之不僅是「新詩」學,更是「新」詩學,試圖告別「革命」的詩國,重新發明「抒情」的傳統。全書除〈導論〉外,共分六章,以三個主題統攝:「博覽會與現代視線」、「語音構義與姿態節奏」、「意象、肌理與現代詩形」。對清末民初黃遵憲、梁啟超、胡適、陳獨秀等人相繼串連起的「詩國革命」,作者從語言文字問題入手,結合意象節奏,再到抒情傳統的重
新檢視,為我們認識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提供了一次具有新意與情意的生動演繹。鄭毓瑜為台灣大學講座教授、中文
系特聘教授,研究成果斐然,對「空間」、「身體」與「抒情
傳統」的精彩論述受到海內外學界的注目。
《民國文學十五講》,孫郁著,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7年5月
作者孫郁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魯迅研究月刊》主編,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為知名的現代文學評論家。此書為作者在大學講授現代文學課程的講稿,討論課題的時間跨度為清末民初至1949年,內容涵蓋了清末民初文學生態、新文學運動、舊派小說、舊詩詞、新詩、戲曲、魯迅、老舍、曹禺、沈從文、蕭紅、張愛玲、左派小說、學人筆記等。其中有民國文學個別領域的論述,也有對作家的專門研究。作者曾獲第12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文學評論家」,文筆優美洗鍊,兼具閱讀性與學術性,展現了獨到的趣味、視角與思考、發現,讀來倍感親切。此書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於2015年出版。
《紙頁上的文學記憶》,何寶民著,鄭州:海燕出版社,2017年1月
本書的副標題是「民國文學短刊經眼錄」。所謂「短刊」,是指出版一兩期就停刊的「短命」期刊。短刊是民國期刊出版史上特有的現象,尤以文學刊物為多,檢點有關目錄,20世紀三、四十年代,文學期刊中的短刊至少有一百多種,蔚為大觀。本書匯集了五十種稀見的民國文學短刊,包括《詩與小說》、《熔爐》、《新地月刊》、《文藝風景》、《浪花》、《文地》、《熱風》、《文心》、《草莽》、《文藝工作》、《春雷》等。每種對其出版背景、創辦人生平、內容特色等方面,加以尋跡鉤沈,對民國文學留下了許多真實的歷史紀錄,以及文學的記憶。全書附原刊圖片三百多幀,以資佐證,也提高了本書的可讀性。作者另曾出版《舊時文事:民國文學舊刊尋踪》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