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2014年12月)

【中心消息】

▲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研究成員合照

由政大文學院中的中文系、歷史系、台文所、台史所等多位學者共同組成的學術團隊「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於民國102年(2013年)9月30日經院務會議通過後

成立,經過長時間的籌備規劃後,於103年6月18日舉行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會議,並於會議中選出中文系副教授張堂錡為本中心第一任主任,任期兩年,負責統籌推動本中心的學術研究與行政事務。

本中心隸屬文學院,為一跨領域、跨學科的學術單位,成員以文學院研究與民國歷史、文化、文學相關的學者為主,目前共有十一位正式的研究員,分別為中文系尉天驄、陳逢源、張堂錡、張惠珍,歷史系劉維開,台文所陳芳明、范銘如、崔末順、吳佩珍,台史所李福鐘、林果顯。

本中心的主要發起人張堂錡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民國文學」作為一個新的學術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

經初步得到學界的肯定。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兩岸學界確實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會與對話空間。以政大文學院、社資中心、國關中心、人文中心等單位的厚實學術根柢,以及多年來推進跨學科研究、跨地域與跨國別的合作交流成果,放眼當前台灣各大學均難以與本校競爭。如果能在這方面掌握時機,加緊投入資源與人力,一定可以在台灣學術界領先群倫,在世界相關研究的熱潮中獨領風騷。

在本中心成立的過程中,獲得了來自大陸及海外學者的關注與祝賀,包括北師大文學院李怡教授、上海交大張中良教授、吉林大學文學院院長張福貴教授、復旦大學文學院欒梅健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院士、德國海德堡大學梅嘉樂教授、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鄭怡教授等,都對本中心的成立表示由衷的祝賀,並希望未來可以展開密切合作,共同舉辦會議等。

▲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成員熱烈討論未來工作計畫

▲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成員熱烈討論未來工作計畫

回歸文學本位,還原歷史現場

張堂錡主任談本中心的成立宗旨與工作規劃

本中心主任張堂錡,在歷經長時間的準備後,與陳芳明教授一起推動提倡成立本中心,終於獲得文學院的支持而於今年6月舉行成立大會。在會中,張堂錡說明了成立本中心的宗旨及未來的學術展望。

首先,他強調「民國文學」為近20年現代文學研究新的學術生長點。本中心的成立,是為了提倡一種返回民國歷史現場進行文學研究的學術理念。傳統現代文學研究分別在「新文學」、「近代/現代/當代文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等框架中開展,這三種概念都不完全是對中國文學自身的時空存在的描繪,概括的並非近現代以來中國具體的國家與社會環境,因而造成了繼續發展的障礙,我們新的學術任務就是回到民國歷史當中,清理文學發展的各種材料,重新提出各種新的課題。在「民國框架」下討論問題,不僅可以積累一批被忽略的史料,而且最終也有助於形成與現代漢語文學相適應的研究思路和學術模式,從而擺脫長期以來受制於歐美學術範式的宿命,並與西方學界進行平等對話。

其次,張堂錡也認為,「民國文學」的話語權重心應該在台灣。目前大陸學界對「民國文學」的探討日益熱絡,相關的研討會、研究單位陸續舉辦或成立,例如北京師大成立的「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成立「民國文學與海外漢學研究中心」,2012年11月在北師大召開了首次以「民國文學」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民國社會歷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學術研討會」,參加者近百人,討論熱烈,成果斐然。然而,台灣學界對此的反應相對顯得冷清。由台灣的花木蘭出版社精心籌劃出版的大型叢書《民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文叢》,已經出版72冊,作者均為大陸學者。這些大陸學者不斷想要到台灣蒐集資料,因為國史館、黨史會、中研院有許多民國史料文獻,我們既然擁有這些優勢,為何不將相關問題的話語權、解釋權納入自身的學術體系中,從而發展出自己的歷史觀、文學觀與文化觀,進而在現代文史的研究中脫穎而出?

最後,張堂錡指出,「民國文學」研究以政大條件最佳。政大在2011年由人文中心策劃出版了一套12冊的《中華民國發展史》,在海內外獲得極高的評價,因為這部民國史書的完成問世,使我們看到了台灣學界在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上的深厚基礎與充沛人力,在這一點上,已經為兩岸學界進行更為深入的對話提供了較為成熟的條件。政大除了自身擁有國關中心的史料與研究人力外,2013年由國民黨正式將孫逸仙圖書館的珍貴文獻交由社資中心整理與保存,同時,社資中心也於2013年成立「民國史料館暨名人書坊」。社資中心、國關中心、人文中心等單位的厚實學術根柢,以及多年來推進跨學科研究、跨地域與跨國別的合作交流成果,張堂錡認為,放眼當前台灣各大學均難以與本校競爭,換言之,這個學術新的生長點以在政大深耕拓殖、開花結果的條件最佳!如果能在這方面掌握時機,加緊投入資源與人力,一定可以在台灣學術界領先群倫,在世界相關研究的熱潮中獨領風騷。

對於民國文學、文化、歷史的參照研究,其重要性無庸置疑,而其限度與難度也在預料之中。但張堂錡強調,「民國文學」作為一個學術的生長點,其意義與價值已經初步得到學界的肯定。現代文學的研究,在經過早期對「現代性」的思索與追求之後,發展到對「民國性」的探討與深究,應該說也是符合現代文學史發展規律的一次深化與超越。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兩岸學界確實可以在這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機會與對話空間。


▲(左起)崔末順教授、吳佩珍教授、林果顯教授

結合文學歷史,提倡多元對話

研究中心研究員各有所長,攜手合作

本中心以政大文學院教師為主體,結合文學、歷史、哲學、圖書檔案等不同系所教師的專長,共同探討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目前共有十一位研究員,各有專長,對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的研究將能提供多元的觀點與專業的見解。

這十一位研究員在中文系有四位:政大名譽教授尉天驄,其專長為中國現代文學與思想,對台灣文學的發展更有實際參與的豐富經驗,新近出版的學術專著為《荊棘中的探索》;中文系主任陳逢源,學術專長為經學史、四書,新近出版的專著為《「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張堂錡的學術專長為中國現代文學、澳門文學,新近出版的專著為《白馬湖作家群論稿》;張惠珍的學術專長為現代小說、中國近代旅遊文學,博士論文為《異國文化與現代性體驗:晚清文學的跨界旅行》。歷史系有劉維開教授,目前為政大出版社總編輯,學術專長為中國近現代史、民國檔案與史料,新近出版的學術專著為《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

台灣文學研究所有四位:政大講座教授陳芳明,學術專長為台灣文學、台灣歷史,新近出版的學術專著為《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文所所長范銘如特聘教授,學術專長為女性主義、現當代小說,新近出版的學術專著為《文學地理──台灣文學的空間閱讀》;吳佩珍的學術專長為日本近代文學、台日殖民文學,新近出版的學術專著為《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崔末順為韓國學者,其學術專長為日據時期小說、韓國現代文學,新近出版的學術專著為《海島與半島:日據台韓文學比較》。台灣歷史研究所有二位:李福鐘的學術專長為戰後台灣史、中共史,新近出版的學術專著為《國統會與李登輝大陸政策研究》;林果顯的學術專長為戰後台灣史、政治史,新近出版的學術專著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

十一位本中心的研究員,在未來的二年中,將能夠協助本中心業務的推動,對相關學術活動的舉辦也能提供專業意見,相信在他們的參與和指導之下,本中心的能見度與學術聲望應能夠逐步提升,進而在當前「民國學」的研究熱潮中佔穩重要地位。

【活動報導】

▲與會學者討論國民革命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相關議題


▲會議於四川宜賓學院召開

「國民革命與中國現代文學」

國際學術對話與研討會在四川宜賓學院舉行

「國民革命與中國現代文學」國際學術對話與研討會於2014年7月12日至7月16日在四川宜賓學院舉辦。此次國際學術對話與研討會由北京師範大學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上海《學術月刊》雜誌社、台灣政治大學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中華全國文學史料學學會和西川論壇等學術機構主辦,由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承辦。

參加此次國際對話與研討會的學者有來自韓國、澳大利亞、蒙古國、台灣、大陸等著名高校和著名學術機構以及權威學術期刊的知名學者、編輯、專家60餘人。會議圍繞「國民革命與中國現代文學」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和交流。會議主辦方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李怡教授,《學術月刊》雜誌社編輯部主任張曦編審,中華全國文學史料學會常務副會長劉福春研究員,台灣政治大學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堂錡教授,韓國東亞大學金龍雲教授分別做了主題發言。

北師大李怡教授在開幕式上指出,國民革命這段歷史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家的歷史進程,也深刻地影響了現代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命運。從走出家庭、融入社會、兩性交往到理想的伸張,大量的中國現代作家由此發現了新的人生和新的信仰。上海交大張中良教授的發言重點討論了魯迅關於國民革命的話語問題。新疆塔里木大學胡昌平教授認為文學浪漫主義與政治浪漫主義構成了國民革命的重要基礎。國民革命催生了革命浪漫諦克文學,並為政治家和革命者演繹浪漫悲情故事提供了可能。台灣政治大學張堂錡教授認為謝冰瑩的女兵經驗和《從軍日記》的書寫在民國文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劉福春研究員、姜異新研究員、詹雅能教授、愛瑪博士、金慈恩教授、王永祥博士、譚梅博士、韓明港教授、趙靜博士、陶永莉博士、鄭怡教授、黃美娥教授等圍繞「國民革命與中國現代文學」的話題展開了嚴肅而熱烈的討論與交流。

張中良教授和黃美娥教授在進行學術點評和總結時都充分肯定了這次會議以歷史主義的眼光重新認識了國民革命與中國現代文學的關係,認為這次會議所提交的論文在某些具體問題上具有新的突破和獨特解讀,但仍有許多問題期待學人們深入探討和研究。(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供稿)

【「一杯清茶說民國」系列演講】

▲張武軍教授與張堂錡主任合影

▲孫媛教授與主持人郭晉銓教授

西南大學文學院張武軍教授

演講「中學課本裡的魯迅」

本中心於2014年8月1日邀請來自重慶的西南大學文學院張武軍教授演講「中學課本裡的魯迅」,為「一杯清茶說民國」系列演講的第一場。張武軍教授主要從事抗戰文學文化和民國文學文化研究,近年著作有:《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副主編,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魯迅研究》,副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孩子應該讀的魯迅──初中篇》,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民國歷史文化語境與左翼文學民族話語考釋》,台灣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此外,也發表〈新史料的發掘與抗戰文學史觀的變革〉等多篇論文。近期正在進行「西部文化與中國抗戰文學的關係研究」與「民國歷史文化與抗戰文學」的課題研究。

張武軍應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之邀,擔任訪問學者一年。本中心邀請他對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的學生演講有關魯迅的議題,由於可以和台灣教科書中的魯迅相互參照,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在演講中,張武軍首先提到大陸上新版的中學語文教材因為減少魯迅作品而引起許多爭議,由此切入到民國在大陸時期的中學教科書裡有關魯迅作品編選的情形。1923年8月,由范祥善等編輯、胡適等校訂,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選有〈故鄉〉、〈鴨的喜劇〉,這是魯迅作品最早的教科書選本。同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秦同培編選的4冊《中學國語文讀本》,選入了魯迅的〈故鄉〉、〈風波〉、〈藥〉、〈孔乙己〉4篇小說和1篇雜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此後,各種教科書總有大量魯迅作品入選。

1950年11月,大陸第一套統編教材《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和《高級中學語文課本》各六冊出版。這套教材收錄了魯迅作品15篇,包括小說〈孔乙己〉等7篇,散文〈風箏〉等4篇,雜文〈我們不再受騙了〉等4篇。文革結束後,人民教育出版社對中學語文教材做了四次調整,魯迅作品篇目有不同增減。1982年版的初高中語文教材共選編魯迅作品23篇。對於魯迅作品長期大量收入教科書的現象,大陸學界有兩極評判,有的認為是因為政治力量的介入,才使得魯迅作品成為中學教科書的主角。但事實上,魯迅從創作伊始,就受到國共兩黨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只是1949年之後,特別是文革期間,魯迅被過度神化,導致文革後對魯迅神話展開反思,請魯迅走下神壇,例如王朔的〈我看魯迅〉。甚至出現以罵魯迅為風尚的現象。但張武軍認為,如果能回到魯迅作品的起點,還是能感受到魯迅的愛與為人生的使命感,例如〈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就是一篇讓他十分感動且至今仍在反思的好作品。

演講「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的文學世界」

本中心於2014年12月18日與佛光大學應用中文系合辦「一杯清茶說民國」系列演講第二場,邀請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孫媛教授主講「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的文學世界」。孫媛教授是山東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博士,吉林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後研究。學術專長為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對象為錢鍾書與吳宓。代表著作有〈吳宓詩學思想的歷史價值與困頓命運研究〉、〈不合時宜的探究——吳宓文學道德觀的現代意味及尷尬處境〉、〈吳宓的紅學研究與現代小說批評的新進展〉、〈論錢鍾書的「詩分唐宋」觀〉、〈回家:錢鍾書對文學現代性的思考〉等,並多次獲得大陸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廳科研資助。

孫媛教授在演講中指出,在《管錐編》問世後的三十多年中,錢鍾書成了中國文學界乃至整個學術界的熱門話題,他所受到的讚譽之多不能說是前無古人,至少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還是後無來者。當然,樹大招風,有贊必有毀,推崇他的人說他是當之無愧的「文化昆崙」,貶低他的人說他是人造的「文化恐龍」。孰是孰非很難判定,因為裡面牽涉到了關於文化大師的內涵、中國文化的現代學人的使命等諸多複雜的問題。但是,褒獎也好批評也罷,幾乎沒有人否認,錢鍾書有驚人的才氣,是一個真正的才子,就算是被譽為民國第一才子也不算太過分。因為,錢鍾書幾乎滿足了人們對才子的所有期待:才思敏捷、博聞強記、不同流俗、幽默諧趣。

孫媛進一步分析,錢鍾書以才子的態度生活,以才子的態度治學,以才子的態度創作,他的文學世界始終為他濃重的才子氣所籠罩,我們可以從「敏」、「博」、「傲」、「趣」這四個方面入手,探討錢鍾書的才子氣以及這種才子氣在他文學世界之中的具體彰顯。最後,她也提醒我們,無以倫比的才氣使錢鍾書創作出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才子文學(以《圍城》為最),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他的文學世界中也存在才勝於情的現象,情感厚度明顯不夠。


▲蔡登山教授與張堂錡主任合影


現代文學史料研究者蔡登山

演講「魯迅愛過的人」

本中心於2014年12月23日邀請現代文學史料研究者、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蔡登山,擔任「一杯清茶說民國」系列演講第三場的主講人,講題為「魯迅愛過的人」。蔡登山沈迷於現代文學史料達三十餘年,1993年起籌拍《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任製作人及編劇,將史料與影像融於一爐。2002年起製作《大師身影》系列紀錄片。著有《往事已蒼老》、《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名士風流》、《重看民國人物》等書。

在演講中,他提到大陸曾經出版《魯迅罵過的人》,而他則於2007年由秀威公司出版了《魯迅愛過的人》。他是在製作完成《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之後興起這個念頭而寫作的。對於魯迅,他認為是百年中國文化思潮中無可迴避的存在,而他試圖以此書讓讀者看清魯迅的一些面影。蔡登山在演講中先提到魯迅的原配朱安,因為是「媽媽的禮物」,魯迅和她並無情感,但在「寡母撫孤」的特殊心理下,他也不敢違抗母親所安排的這樁婚姻。後來,魯迅和許廣平在一起,許廣平並為魯迅生下一子周海嬰。此外,蔡登山也提到,魯迅在北大教書期間,對同在北大的同事馬裕藻的愛女馬玨有過愛慕之情,馬玨長得漂亮,是北大校花,但蔡登山認為,魯迅雖然喜歡馬玨,應並非男女之情,而是父執輩的關愛。

許壽裳與台靜農是魯迅的知己,情在師友之間。許壽裳想把魯迅的戰鬥精神在台灣發揚光大,因此遭到政治暗殺,一些曾在許壽裳身邊一起工作的朋友,於是相繼返回大陸,最後僅留下與魯迅有深交的台靜農一人。但早年受過「白色恐怖」,入獄多次的台靜農,此後為明哲保身,終其一生避談魯迅,埋首學究生涯。魯迅除了這些平輩好友,對青年後輩的提攜也不遺餘力,例如蕭紅與蕭軍,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心中的愛。魯迅從日常生活裡節省出錢來,為蕭紅印行《生死場》,並親自為這本書寫序言,出版後再版不下二十次,奠定了蕭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為了讓同學們對魯迅與蕭紅間情如父女的交往,蔡登山特別放映了即將上映、由許鞍華導演的電影《黃金時代》的紀錄片,影片中對魯迅與蕭紅交往的拍攝過程與諸多感受,使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版資訊】


民國文學討論集》
李怡、羅維斯、李俊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

此書共收錄了陳福康等人的論文43篇,分成四編,分別討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範式的症候與危機,「民國文學」研究主體與方法爭鳴,民國文學的理論架構與學術立場,學術交流中的「民國文學」研究範式。本書編者蒐羅彙編了「民國文學」概念提出以後各種不同的意見,有倡導,有質疑,為進一步研究、闡述與民國文學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基礎。

《民國文學史論》
李怡、張中良主編,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10月

這套叢書共6卷,分別為:第1卷《民國政治經濟型態與文學》、第2卷《民族國家概念與民國文學》、第3卷《民國政治經濟型態與文學》、第4卷《民國文學史料考論》、第5卷《國民黨文學思想研究》、第6卷《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戰略與延安時期的文學生產》。叢書大體按照「觀念論」、「方法論」、「型態論」、「史料論」、「結構論」的方向來勾勒「民國文學史論」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架構起了解讀民國文學現象的思想骨骼,這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與思考奠定了良好的學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