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二屆現代文學∕民國文學研討會」與會學者合影
為強化兩岸學術交流,促進對相關作家、文本研究的深入探討,本中心於4月18日假政治大學百年樓111會議廳辦理「作家‧文本‧詮釋——2019第二屆現代文學∕民國文學圓桌論壇」。這是繼2016年辦理第一屆之後,賡續於「五四」一百周年之際策劃本次會議,可謂別具意義。
本次會議敬邀郭沫若外孫女日本國士館大學文學部藤田梨那教授就「郭沫若的異域體驗與他所做的工作」進行主題演講,其餘與會的國際專家學者,包括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李怡教授等,國內學者專家則有中央大學文學院李瑞騰院長等人,總計進行三場專題演講,發表九篇精彩論文。適逢文學院六十周年院慶,本次會議躬逢其盛辦理「化南春風慶花甲 文院師長現風華」特展開幕致詞,由薛化元院長引言,政大歷史系閻沁恆教授致詞。會議也特別規劃「新時代•新文學•新文化——五四與民國」圓桌論壇,由文訊雜誌社封德屏社長主持,共同邀請五位學者各抒己見,自由表達關於「五四」的回顧與反省。中心致力於發展兩岸學術交流,推動集體學術出版計畫,在中心主任張堂錡教授的擘畫下,未來將讓更多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共同關注「民國文學」,進一步產生豐富的交流與對話。
▲「五四文學百年追問」座談與會學者合影
本中心為使此次前來參加第2屆民國文學圓桌論壇的境外學者,能與台灣學界多一些交流的機會,特別安排於4月19日前往新竹的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進行參訪,並與中文系、台文所的師生進行一場「五四文學百年追問」的座談會。座談會於人社院會議室舉行,由本中心張堂錡主任及清大台文所所長李癸雲共同主持,出席的境外學者有李怡、欒梅健、劉福春、朱靜宇、張武軍、徐國源、藤田梨那,清華出席的學者則有王鈺婷、陳芷凡、陳惠齡、顏健富、柳書琴等人。透過兩個多小時的交流,圍繞著五四百年進行了多角度與多觀點的討論,包括是否仍需要「五四」、五四與台灣文學的關係、五四精神的內涵、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等,大家都暢所欲言地交換意見。會後,清華大學副校長信世昌教授帶領與會學者參觀清華校園,進行了一次深度的文化參訪活動。
▲論文發表及主持:左起林秋芳、張堂錡、王成勉、羅秀美
▲羅家倫與五四運動研討會海報
今年適逢五四運動一百年,中央大學有感於羅家倫前校長揭櫫的五四精神,以及為中大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特於4月25日下午假文學院大講堂舉辦「羅家倫與五四運動研討會」。由於羅家倫也出任過政治大學前身「中央黨務學校」教務主任、代教育長,因此這項研討會由中央大學與政治大學共同舉辦,可謂饒富深意。論文研討會由中央大學歷史所王成勉主持,共發表張堂錡、羅秀美、林秋芳三篇論文,探討羅家倫的文學與思想、婦女解放觀點及羅家倫眼中的五四師友,同時安排一場座談會,由康來新主持,邀請吳玉山、周玉山、李瑞騰主講羅家倫在整個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過程中的關鍵角色與地位。配合這項活動,中央大學同時出版《羅家倫與五四運動》一書,由李瑞騰和莊宜文兩人合編,並邀請到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和羅家倫長女羅久芳女士作序。
此外,圖書館並策劃「羅家倫校長特展」,展出羅家倫著作及相關史料。
由本中心策劃的《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5期已於2019年6月出版。本期專題為「民國文學作家與文本的新/再詮釋」,由本中心張堂錡主任策劃組稿,共發表6篇論文,分別為:李怡〈從「純文學」到「大文學」:重述我們的「文學」傳統 ──從一個角度看「五四」的文學取向〉、欒梅健〈論張恨水《啼笑因緣》的時代性〉、張武軍〈革命地方與再造民國──後五四時代作家南下的革命邏輯考察〉、朱靜宇〈清末民初的留學生與中國比較文學學科萌生之關聯〉、郝譽翔〈從葉聖陶《倪煥之》看1927年「上海工人三月暴動」中的知識分子〉、徐國源、鄒欣星〈20世紀中國文學敘事中城鄉觀念的演替〉。這是本中心於2019年4月18日假政大文學院舉行「作家‧文本‧詮釋──2019第2屆現代文學/民國文學圓桌論壇」的部分論文,這些文章在不同面向上呈現了民國文學的複雜鏡像,對民國文學研究的學術深化做了良好的示範,他們所思考的議題也值得學術界持續不斷的追問與解釋。
「觀念交鋒」有4篇文章,分別是李瑞騰細說羅家倫來台後度過的第一個「五四」,對其心境有客觀的評析;陳芳明則是梳理「五四」與台灣新文學運動之間由聯繫到切斷的過程;身為郭沫若的外孫女,藤田梨那對郭沫若在日本的異域體驗與他所做的工作有第一手的介紹;新詩史料研究專家劉福春,多年來一直鼓吹現代文學文獻學的學科建立,他以當代文學文獻作為參照,對史料整理的使命感令人動容。
一般論文有2篇。復旦大學陳建華以周瘦鵑與《半月》雜誌為論述對象,分析其「消閒」文學與摩登海派文化,指出周瘦鵑經營雜誌所形成的範式與「五四」反傳統及其徹底改造中國社會的「革命」觀不同,而在召喚另一種世界經驗與中國想像,其編輯理念對於今天新時代文化建設仍具啟示意義。張堂錡的〈何妨做個「弄潮兒」――《新潮》時期羅家倫的思想/文學革命論〉,圍繞著羅家倫的生平、文學與思想,藉此紀念一百年前那場激動人心的事件,以及羅家倫等人在歷史關鍵時刻所留下的生動身影。
此外,本期「圓桌座談」以「新時代‧新文學‧新文化--五四與民國」為主題,邀請文訊雜誌社封德屏社長主持,李怡、梅家玲、黃克武、黃美娥、劉維開等文史專家出席座談,對於「五四」,或回望,或闡述,或觸摸,或反思,「五四」成為符號學的背後意義,透過他們生動精彩的點評分析,有了具體的呈現。
本刊誠摯邀請各方學者惠賜大作。「觀念交鋒」不超過4千字,正反意見的討論都在歡迎之列;「一般論文」不超過2萬字,長年徵稿,隨到隨審。「專題論文」部分,2019年12月第6期徵稿主題為「民國文學中舊體詩歌的書寫現象與論述」,歡迎投稿。
▲黃錦樹教授帶來民國文學史料的珍本逸品
暴雨昨日轉瞬今朝豔陽,5月21日午後政大師生隨黃錦樹教授在沒有時間性的時間登上航向民國的慢船,觀覽足球裁判吹哨就將即刻終結的傷停時間衍出「在歷史傷停時間裡思考民國文學:流亡、移植、剩餘」之命題。教授認為現代中國文學是一種以漢語為主體的單一語言民族國家文學,中國學界對中國現代文學(1917-1949)∕當代文學(1949以來)切分出兩種現代中國的民族國家文學。他義界民國文學包含1917到1949年的新文學及南洋新文學(白話文學),而1949之後則產生地域化的傾向。
民國文學的起源、移植與播散發軔自郁達夫的骸骨迷戀,藉此獻祭重新命名馬華文學∕史的起源,這一現代性暴力所造成的無限感傷行旅處於流動的狀態,巴人(王任叔)、劉以鬯等民國文人南渡,以魯迅之名的毛澤東崇拜使之成為對南洋影響最大的民國作家。民國白話文教育體制帶來世俗化啟蒙,闢建文學公共領域與現代文學體制,民國南來文人的孵育之功不容漠視。華校作為「中華文化的堡壘」乃是民國遺產,從僑民文學到南洋文藝,被動員的華僑在印刷資本主義下,以跨方言群的共同語開展啟蒙教育,自小學、初中教育,從華語到華文而華人,形塑文化中國,在南洋華文文學、華校、南來文人民國遺址建構的民族自我認同共同體中,華文文學漸次強調地方色彩。
1991年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民國尾巴裡的寫作隊伍昂然登場,這「意外的國度」也是「後遺民文學」,由垂死的、流亡中的中華民族國家文學(1950-1987「自由中國」文學)與將臨的、召喚中的台灣民族國家文學(1987迄今的「台灣文學」)交織解嚴後的台灣結與中國結。席中教授即興主持民國文學快問快答:影響台灣最大的民國作家是張愛玲,民國老牌才子的一抹魅影是胡蘭成,最「中國」的民國詩人是余光中,最「民國」的民國少女是三三集刊及那一代文青。南渡的孤臣孽子敗軍之將打造彷彿在君父的城邦,為排遣失去國土一代人的喪亂悲懷,讀駱以軍《棄的故事》稍可刺激失落於歷史的神經末梢。
而冷戰、美援、僑教政策下的「另一種馬華文學」∕「流亡文學」以僑生作為返祖建構,星座詩社的「自我放逐」固出於價值選擇,李永平以美學的方式內化民國,上演婆羅洲文學的美學劇場《吉陵春秋》更值得稱頌,順應「中原情境」而調整出民國典律。房慧真賡續寫出一心一意想回印尼的僑生父親竟罔視屠殺,民國慢船靠岸,再登臨者何人?也許演講尾聲台下的熱烈提問正給予一記肯定。
▲黃錦樹教授與課堂師生演講會後合影
「大學與大師」套書:《1910至1930,民初學人如何在洪流中力挽狂瀾》(上冊)
岳南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2019年1月
本書自1908年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梅貽琦19歲時以第一名畢業自天津南開學堂記述起,國事蜩沸的哀哀往事中,他幸得庚子賠款選送留學生赴美深造,書中以梅氏為中心旁及相關人事,以及清華園到清華大學創建始末。幾任校長如流水來去,學衡派吳宓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主任,邀王國維、梁啟超任職教授,固為清華歷史揭開嶄新一頁,隨之師資陣營的紛擾一度干擾校務,後在梅貽琦執掌後逐漸平息,朝向綜合大學與現代化新制學校邁進。書中對於國學研究院興衰、歷任校長逐鹿清華、羅家倫與清華革命等事件,根據相關人士日記等史料考據詳實,羅氏在1930年學運中黯然離開清華,之後更繼續上演驅逐校長風潮,在翁文灝推薦下,李書華推助有功,國立清華大學迎來了梅貽琦時代。
「大學與大師」套書:《1930至1960,烽火中的大學如何奠基百年教育》(下冊)
岳南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2019年1月
承上冊所記,述自1931年9月21日梅貽琦在清華園開啟依循民主制度運作的「教授治校」方略,奏響民族抗戰弦歌,力抵各界勢力覬覦的庚款緩解了經費問題,迎來工學院以及清華學者薈萃,體育音樂通識蓬勃的黃金時代。「一二•九」學潮風雷激盪,抗戰伊始院校遷徙,1937年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1938年由湘至滇奔徙籌組西南聯大,以團結和大局為念,謳歌正氣伸張大義,物價狂漲生活操勞中,夫人韓詠華賣定勝糕維持家計,學生和教授在空襲警報的罅隙間兼差,梅氏卓見仍選送學人出國,果為民族振興與科學進步貢獻卓著。1955年承受獨子梅祖彥離失之痛,梅貽琦奉召返台創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院(所),以66高齡籌劃在台復校事宜,後兼任教育部長及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一代大師終而積勞成疾,長眠清華梅園。
《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說研究》
楊學民,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年6月
作者長期研究汪曾祺及里下河文學流派,本書為第一部系統研究里下河文學流派的起源、生成及其整體審美風貌的專著,以「地域文化與里下河作家群小說研究」為題展現的學術成果。京派殿軍汪曾祺首揚大纛,曹文軒、畢飛宇和魯敏承繼了京派作家廢名、沈從文、汪曾祺的文學精神,里下河作家劉仁前、劉春龐、羅望子、顧堅等自覺追隨,於是形成里下河文學流派。既是文學發展潮流的自然匯聚,也因地方政府、各級文聯、作家協會和文學研究者的推助有功。2015年《小說評論》開設專欄提供論文發表,2016年《文藝報》設置「里下河文學研究專欄」,收攏於「跨世紀地域文學研究叢書」說明了以空間視角所展開的文學地圖,不但考察時代文化語境,更能以歷史感和學理性摹繪特定時段、特定地域的文學創作現象。
胡秋原:從抗戰巨筆到兩岸「破冰人」
裴高才,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年5月
2018年胡秋原父子三人歸葬黃陂,長樂園豎立銅像,足資紀念武漢會戰八十周年與其兩岸「破冰」三十周年。本書考掘多重史料,以圖文互證、情景交融的敘事方式記述超黨派愛國學者胡秋原的一生,在「人格、民族與學問」三大尊嚴和「超越前進論」的思想下耕讀傳家。1988年9月12日胡秋原繞道美國舊金山飛抵北京與中國大陸政協高層共商國是,成為台海破冰第一人,其身分不但是資深台灣立法委員、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中華雜誌》發行人,也是陳映真盛讚「在那危急的時刻挽救了台灣當代文學」的人。溯回民初文藝論戰,魯迅筆下「第三種人」,以《人民日報》、《救國時報》、《時代日報》、《抗戰文藝》等刊物執筆衛國,來台後與于右任、雷震執義相交,不論中西文化論戰、保釣舉旗、呵護鄉土文學俱見其身影,正是研究者繞不開的一本胡秋原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