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

第13期(2021年1月)

【中心消息】

中心成員吳佩珍、林果顯相繼擔任學術主管

  本中心成員吳佩珍副教授自2018年8月起擔任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她是日本筑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博士,學術專長為日本近代文學、台日殖民文學、文化比較,出版有專著《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台灣近代殖民女性史(合著)》等多種。此外,林果顯副教授自2020年10月起出任台灣史研究所代理所長,他是政大歷史系博士,學術專長為戰後台灣史、政治史,出版有《1950年代台灣國際觀的塑造》、《「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等學術專著。本中心成員雖不多,但包括陳芳明、范銘如、劉維開、李福鐘等多人均曾擔任學術主管,為本中心增添光彩,可喜可賀。

▲吳佩珍教授

▲林果顯教授

《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出版

  由本中心策劃出版的《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已於2020年12月出版。本期專題為「民國文學的『國都』書寫」,由重慶西南大學文學院張武軍教授主持,共發表趙步陽、王翠艷、李永東、楊凱芯等人的4篇論文。「民國文學」的研究強調文史互證,主張文史對話,如果能從文學的角度來呈現「國都」變遷的歷史細節,相信對民國史/民國文學的探討都有正面的學術意義。「觀念交鋒」有4篇精彩的文章。車行健教授以研究經學見長,他從「民國學術」的宏大視野討論「民國文學」與「民國學術」的關係;陳碧月教授從丁玲、謝冰瑩、凌叔華、蘇雪林、廬隱等五四一代女作家的小說中,探討她們的女性意識;朱嘉雯從蘇雪林、林語堂、梁實秋的文章中提煉出三位作家的老年智慧;李俊杰則撰文介紹了2018年在西湖畔成立的「新湖畔」詩社。「一般論文」也有4篇。李瑞騰教授的文章介紹羅家倫的新詩寫作歷程與藝術表現;孫媛的論文則從「回家」的角度討論錢鍾書對現代文學的思考;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楊治宜教授關注的是汪精衛晚年的詠月詩;傅紅英教授則是耙梳魯迅關於漢語語言問題的意見。

  繼上一期推出「一杯清茶說民國」系列演講的新專欄後,本期再推出「民國文學研究資料初編」欄目,針對單一民國作家或與民國文學相關的議題,進行研究資料的蒐羅、整理,並有初步的觀察報告。本期介紹何其芳、夏丏尊、梁實秋、戴望舒、許地山等五位作家。最後,本期還有兩篇書評,分別是李怡教授評論《俠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現代新文學作家》;羅秀美長文評論施蟄存與孫康宜的書信集《從北山樓到潛學齋》。本刊第9期的徵稿主題為「台灣文學中的民國書寫」,由台灣大學黃美娥教授策劃,歡迎學者專家不吝賜稿。

【出版資訊】

文學千山路:民國作家評賞

作者:朱嘉雯

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本書追尋13位文人蹤跡,再現民國此時此刻的文藝復興。書中評價胡適詩歌擅長說理,表現過渡性語言的特質。從中央大學百年校慶考掘《學衡》的傳承與譜系,如何以紅學、儒學與詩學紹述人文精神:學衡派胡夢華東西文化議題的掌握,梅光迪對於自身傳統知識結構的認知態度,胡先驌譯介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到張夢機古典詩歌撰作等。王國維根據叔本華思想寫出《紅樓夢評論》的美學意義與倫理學價值,徐志摩生命境界與自然之體悟相通,郁達夫的悲戚與落寞,張愛玲筆下哀矜與悲憫的人性關懷,謝冰瑩對於女性意志與命運的關懷,琦君筆下飲饌篇章與鄉土書寫、信仰習俗的考察,柏楊治史以理解一代人的苦難、朱西甯小說戲場人生的諷喻。每篇先以作家小檔案摘要其學經歷,而後提綱挈領講述生平重要事蹟,配合作品評析與作品選讀,使讀者認識民國作家的形貌風格與精神內蘊。

被壓抑的天才:錢鍾書與現代中國

作者:湯晏

台北:春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今年適逢錢鍾書110歲冥誕,作者增補2001年出版的《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再版,梳理錢鍾書現象學,是台灣最完整的錢鍾書真實傳記。自前半部述其秀異天賦的展現,後半部講他在極權統治之下,天賦異稟卻無法發揮,淪為「被壓抑的天才」。書中側重描繪其心直口快、輕快明爽的性情,再現錢鍾書研究之謎,例如離開西南聯大之因,評價錢鍾書是一位純粹又純粹的學者型人物。作者留心錢鍾書著作的流播與評價,論述《圍城》風靡一時的現象,錢鍾書諳熟宋詩,《宋詩選注》不乏真知灼見。作者早年閱讀《寫在人生邊上》結緣,赴美因緣際會親炙錢鍾書,作為拜「錢」主義者,兩人多次書信往返,也透過吳宓日記、多次電訪楊絳,援引相關人物的日記以求此傳記之真實、生動。

精神有光,靈魂有香:20位民國女子的人生圖鑒

作者:白凝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2020年9月

民國女神的婚戀故事不僅是大眾助談之資,其中更有許多關於人生選擇的借鑑。本書介紹林徽音等20位高知名度的民國女子,先述其生平梗概,再描繪青春正盛芳華正茂的風采,最後總結其人因其性情不同,或時局環境的顛沛流離,自有令人安心自適或唏噓不已的人生結局,展現民國女子們精神裡的光芒,靈魂中的芬芳。作者著眼於主角們的心性描述,顯現在新舊過渡的社會裡,動盪不安的時局下,女子們以其容顏、智慧與純真,優雅地逼退森嚴禮教,堅忍恆毅,把內心的豐盈作為快樂的泉源,生活便不再坎坷。讀者從中得到享受愛情,同時保有自我,也懂得保護自己的人生智慧;獨立自主,不依附婚姻或男性的價值觀;擁抱真情,與對的人相偕白首互相成就,以自尊、自強、自愛圓滿人生。

陳寅恪別傳

作者:劉正

台北: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作者以其經學考據專長,全面耙梳陳寅恪作為一個傳統知識人,在近現代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取向及其生命情調,提出陳氏自身頑固守舊態度和主觀的不合作傾向,無疑加重其退出歷史舞台的進程。晚年雙目失明,自然無法將自身生命歷程進行符合現實與自我身心狀況的準確定位,因而成為各種改造運動中的另類,其人生悲劇不論置諸五、六○年代種種批判和運動,抑或是台灣的清黨與嚴查,必難逃被清理整肅之命運。作者曾著有《閒話陳寅恪》、《陳寅恪史事索隱》、《陳寅恪書信集編年考釋》及本書在內等四部陳寅恪專著,研究陳學近27年,書中對2011年以來的陳寅恪研究出版熱和讀書熱加以批判,書中援引中日文資料、考索相關人物日記和書信如《夏鼐日記》等資料,回應余英時「文化遺民說」以及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等研究者提出之陳學觀點。

【研究資料】

▲《文訊》提供

台灣研究孫陵資料初編

整理/李佳陵(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孫陵(1914-1983),本名孫鍾琦, 1914年生於山東黃縣,1925年隨父母遷居哈爾濱,直到1936年離開東北。「九一八事變」後,孫陵正式開始從事寫作,並擔任長春《大同報》副刊主編。同時,向上海文學刊物投稿,其作獲得文壇聲譽。

  孫陵常以創作表達愛國心,不少作品都與抗戰有關,如報告文學《邊聲》。淞滬會戰爆發後,他發起「投筆從軍」運動,並徒步前往華北戰地(西安與延安),期間之創作集結成散文集《紅豆》(即《紅豆的故事》)。

  當上級下令武漢撤退橫山時,孫陵不贊同,希望進入戰區,繼續文宣工作。最終,孫陵被調派至第五戰區,並堅持實際參與隨棗大戰,期間創作的戰地文學作品合輯成《突圍記》與詩集《襄樊頌》。之後,孫陵前往桂林,主編《自由中國》,以文字宣傳代替槍砲戰,並提出「筆桿槍桿化,槍桿筆桿化」的口號。

  抗日期間,孫陵所創作的小說《大風雪》為抗戰文學的代表性作品。與其後來創作的續集《莽原》、《覺醒的人》被合稱為「大風雪三部曲」。

  到台灣後,極力鼓吹「戰鬥文藝」,提倡反共文學,創作〈保衛大台灣〉歌詞激勵士氣。同時,主編報章雜誌,並持續創作。除了反共著作,孫陵也在《中央日報》上發表文章,文學作品包含散文、短篇小說、詩作,以及長篇小說《覺醒的人》。此外,也出版與文壇友人交遊的專書。期間,孫陵曾經遭逢「大風雪禁書事件」,文藝界對此相當重視,而此事件對孫陵影響甚大。

  晚年,孫陵酒精成癮,加上為人多稜角,逐漸淡出文壇,擔任教職,最終於1983年病逝。孫陵創辦刊物的經驗、支持「戰鬥文藝」並作〈保衛大台灣〉歌詞,為其在文學史上留下一筆,而其著作《邊聲》、《大風雪》則為當代報告文學與長篇小說代表作品之一。

  目前,孫陵在台灣的資料並不少,除了其著作之外,報章文章尚有保存。而關於孫陵的紀錄,則多散見於文學史中,其中又以抗戰時期為主。眾專書中,周錦《中國新文學史》與《中國新文學簡史》對孫陵評價甚高。

  除此之外,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認為孫陵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在於主編文學期刊,創造文藝陣地。張春寧《中國報告文學史稿》認為《邊聲》是反映日偽統治下東北真實狀況最值得注意的作品。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點出了《大風雪》三部曲的特點。

  其餘專書,則有一些紀錄。抗戰文學的專書,如:舒蘭《抗戰時期的新詩作家和作品》、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地下文學》與《抗戰時期的文學》、李瑞騰《抗戰文學概說》,均有孫陵紀錄。文學史專書,則有俞元桂《中國現代散文史》、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將孫陵歸為「東北作家群」之一。劉勇、李怡《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中,也有十幾筆關於孫陵的資料。

  台灣文學史中,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台灣文學57問》、楊馥菱等人《台灣小說》、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將孫陵視為「反共文藝」的提倡者,但是以《民族副刊》主編的身分而非作家。

  由此可知,孫陵在文學史上應佔有一席之地,只是較不被後人重視。

  研究方面,尚未有專書問世。以孫陵或其作品為主題的學位論文僅有一本,即項永慧《遷台「東北」作家孫陵及其作品研究》。此論文資料繁多,連報紙《中國一周》、文論《杜甫思想研究》都有論及。除了整理孫陵生平,其關注點相當多元,包含「孫陵的『東北』」、「孫陵的反共」、「孫陵從『東北』到『台灣』的內心轉變」,結合其蒐羅的孫陵著作,配合體裁分類,大致以孫陵生平為主軸依序論述。項永慧的論文作為第一本論文,無論是資料或是論述,都有可補充之處,也顯示孫陵研究尚有發展之處。

  正如項永慧《遷台「東北」作家孫陵及其作品研究》所言,孫陵身上擁有極富當時色彩的「外省來台」、「反共」的特質,此外,孫陵在大陸已擁有豐富且成熟的創作,與同期來台作家相比,其在台的創作更顯得有「過渡性」,即能透過此人創作的轉折,窺探當時作家的心境轉變。


一、孫陵著作

孫 陵:《孫陵詩集》影本贈品附年譜。

孫 陵:《突圍記》,桂林:創作出版社,1940年。

孫 陵:《紅豆的故事》,重慶:烽火社,1940年。

孫 陵:《大風雪》,上海:萬葉出版社,1947年。

孫 陵:《論反共精神戰線》,台北:火炬出版社,1951年。

孫 陵:《論反共精神戰線》,台北:火炬出版社,1954年。

孫 陵:《文壇交遊錄》,台北:大業書局,1955年。

孫 陵:《杜甫思想研究》,台北 : 智燕出版社,1973年

孫 陵:《大風雪》,台北 : 智燕出版社,1973年。

孫 陵:《莽原》,台北 : 智燕出版社,1973年。

孫 陵:《浮世小品》,台北 : 正中書局,1978年。

孫 陵:《覺醒的人》,《中國文學現代創作叢刊》第3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孫 陵:《我熟識的三十年代作家》,《中國文學現代創作叢刊》第7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孫 陵:《女詩人》,《中國文學現代創作叢刊》第9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孫 陵:《邊聲》,台北 : 中國現代文學硏究中心出版,1987年。


二、專書

周 錦:《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長歌出版社,1976年。

王集叢:《王集叢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年。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79年。

周 錦:《中國新文學簡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舒 蘭:《抗戰時期的新詩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地下文學》,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

陳紀瀅:《三十年代作家直接印象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李瑞騰編:《抗戰文學概說》,台北:文訊月刊出版社,1987年。

蘇雪林等:《抗戰時期文學回憶錄》,台北:文訊月刊出版社,1987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劉心皇:《抗戰時期的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台灣文學57問》,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楊馥菱、徐國能、陳正芳合著:《台灣小說》,台北:空中大學出版部,2003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俞元桂編:《中國現代散文史》,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三、報刊文章

陳紀瀅:〈悼孫陵〉,《傳記文學》第43卷第1期,1983年7月,頁66。

周 錦:〈孫陵的戰鬥精神〉,《文訊》1983年8月,頁35-52。

葛浩文:〈看古知今——評介孫陵的《覺醒的人》〉,《文訊》1983年8月,頁35-52。

姜 穆:〈孫陵先生有資格狂〉,《中華文藝》第26卷第1期,1983年9月,頁102-108。

葛浩文:〈光明裡的黑暗:評孫陵的長春通訊 《邊聲》〉,《文訊》1987年6月,頁129-140。


四、學位論文

胡芳琪:《1950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明諺:《1950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項永慧:《遷台「東北」作家孫陵及其作品研究》,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