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成員劉維開教授於本月榮退,7月3日獲邀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出席「民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學術座談會」,民國史研究同好群賢畢至,群英薈萃。這場座談會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與胡適研究群合辦,特邀劉維開教授率先主講「毛思誠、陳布雷與奉化三先生――兼談蔣介石資料的整編」。潘光哲副所長開場趣言,因為研究蔣公,與其人其史朝夕相處,濡染之下,劉教授形貌也越來越與蔣公相似。
劉維開教授是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近代中國政治制度史、民國檔案與史料,著有《中國國民黨職名錄(1894—1994)》、《影像近代中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等書。擔任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期間,籌組推動一流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團隊,建置民國檔案數位典藏重鎮不遺餘力,使組織形成實力堅強的團隊,追求卓越研究,並謀求實質的學術成果。在劉維開教授的奔走下,「人文研究中心」成為以推動發展人文研究特色的校級研究單位,聲譽卓著。
借用抗日詩人尹東柱「今夜,風也吹過了星星」作為書名,崔末順教授編選《吹過星星的風》昭示文學肩荷的時代局勢與眼光。書中收錄韓國「托爾斯泰」李光洙的〈無明〉、現代文學奠基者李箕永的〈鼠火〉、諷刺文學大師蔡萬植〈痴叔〉、短篇小說開拓者玄鎮健〈走運的日子〉、現代文學的天才李箱的〈翅膀〉等8篇小說,輔以文前導讀,與文末許景雅編製的〈韓國文學年表〉,可全面縱觀韓國近代文學的形成及殖民地時期文學面貌,通盤了解現代文學肇生的初期,如何強烈反映出追求以恢復國權、學習或模仿西方現代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性。韓國近代文學的進程和小說內容呈現出與台灣極為類似的樣貌,將同一時期的兩地文學相互參照,可作為客觀理解東亞近代文學發展情形的重要材料,編者用心由此可見。
為推動東南亞區域的研究風氣與獎勵優秀研究論文,台灣東南亞學會設立「東南亞區域研究博碩士論文獎」。得獎人將於該年度的年會中接受頒獎與表揚。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2020年畢業博士論文《1949以後民國文學在東南亞的流動》,由黃月銀撰寫,張堂錡指導,榮獲2020年博士論文獎第一名。黃月銀目前任職於台北市立中山女高,長期協助本中心編寫《通訊》電子版,並擔任《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的編輯工作,對本中心業務的推動貢獻心力甚多。
這是台灣第一本以「民國文學」為方法論所完成的博士論文。得獎理由道出了這本論文的學術價值:「作者探討1949年以後,民國文學如何在東南亞華人之間流動,進而形成民國性,以及民國文學如何在東南亞華人之間促成離散意識與強化或改變國族認同。論文不僅針對特定對象的文學作品進行文本分析,並在分析過程中,呈現當時東南亞的政治與社會背景,以及中國和東南亞的關係,是一本兼具廣度和深度的優秀論文。」
由本中心策劃出版的《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7期已於2020年6月出版。本期專題為「民國文學/作家的域外流動」,由中央大學文學院長李瑞騰教授主持,共發表胡餘龍、黃月銀、裴亮、韓琛、陳紅等人的五篇論文,涉及了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等地,有輸出也有輸入,有創作也有翻譯,從中可以一探民國文學/作家與域外互動關係。本期的「觀念交鋒」有蘇偉貞的〈重構南來文人創作座標〉一文,談的是民國文人南下香港的軌跡,可以和本期專題參看。「觀念交鋒」還有周慶華論資訊文學化問題,潘少瑜分析「擬西方小說」概念的形成,張堂錡探討「民國文學」研究的學術立場與理論開展。「一般論文」則有4篇,分別由李京珮論述1949年前後的《西瀅閒話》,佘佳燕以〈渺小〉一詩論徐志摩詩中的審美感興,付立松則以《繡囊佳話》與《鎖麟囊》為例,分析北京旗人命運之隱性書寫,王婉如、張學謙從民國「進步」思想組成的角度介紹了傅蘭雅與清末民初時新小說徵文活動的始末。
本期一個新的亮點是推出「一杯清茶說民國」系列演講摘要,共13場,原本陸續發表在本中心每半年推出的電子版《通訊》,為饗讀者,一次全部在本刊發表,共有張武軍、孫媛、蔡登山、李怡、劉維開、王力堅、許俊雅、張堂錡、崔末順、高嘉謙、朱壽桐、黃錦樹、李瑞騰等人,演講內容以「民國」為核心,切入角度多元廣泛,包括民國文學、民國史、韓國現代文學、魯迅在台灣的傳播、台灣文學與民國文學關係、漢語新文學、華夷風與馬華文學等等,相信對拓展學術視野將有所助益。
本刊第8期的徵稿主題為「民國文學與『國都』書寫」,由西南大學張武軍教授策劃;第9期為「台灣文學中的民國書寫」,由台灣大學黃美娥教授策劃,歡迎學者專家不吝賜稿。
酸甜苦辣的回味:文藝鬥士張道藩回憶錄
作者:張道藩著,蔡登山編
台北:新銳文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2月
本書收錄中華民國文藝鬥士張道藩的自述與雜文,從中得悉他如何成為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原為傳記文學出版社在他過世同年出版回憶錄未完稿單行本《酸甜苦辣的回憶》,自述參與中國國民黨的淵源、編導話劇《自救》、《第一次的雲霧》的經過及抗戰到勘亂筆記的片段。雜文的部分是他為《文藝創作》、《蓮漪表妹》、《如此結局》、《李百祿先生木思錄》、梁實秋先生譯著書目、張自英《世界畫刊》等撰寫的發刊詞及弁言,足以窺見其文藝主張與時代趨尚。書中貴在研究張道藩第一手史料:包括加入中華革命黨始末、晉謁國父孫中山、受吳稚暉鼓舞赴法勤工儉學,入倫敦大學習美術,以及透過戲劇運動企圖移風易俗達社會教育之效。附有蔡登山和秦賢次撰寫事略,對於認識張道藩之形貌事蹟更臻完備。
中華書局雜誌出版與近代中國(1912-1937)
作者:徐蒙
台北:元華文創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2月
民國時期由於印刷技術發展與人口城市化,圖書出版機構創辦雜誌的現象極為普遍,中華書局在規模上僅次於商務印書館,「中華雜誌」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的文化產品。本書以社會史研究視角梳理中華書局1937年之前的雜誌出版活動,對於民國教育、政治、社會、實業影響不容小覷,內容涵蓋了主要社會思潮和議題,體現獨到的立場和思想傾向,對於開啟民智傳播訊息,普及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動員社會力量、促進思想交流貢獻卓著。書中詳論陸費逵大力推動營銷策略,搭配雜誌廣告擬訂企業戰略,成功將《中華教育界》、《大中華》、《新中華》、《中華實業》、《中華婦女界》、《中華小說界》等刊物建設出歷史價值,廣為傳播影響,並鈎稽梁啟超、舒新城、包天笑、劉半農和錢歌川等作者群與雜誌的關係和貢獻,對於當今雜誌出版頗有啟示。
悔向人間色相開:尋找真實的呂碧城
北京:人民東方出版社
作者:端木賜香
出版日:2020年2月
富於傳奇色彩的民國女子呂碧城,性格鑄成其命運的軌道與人生邏輯,本書從家世背景深入探索其生平轉折。1904年因英斂之和《大公報》刊載〈滿江紅〉、〈舟過渤海〉引發時人以詩詞唱和,並有一系列倡議女權解放與女學教育的時評,使其於天津上流社會一夕成名。隨之而來的是不虞之譽和求全之毀。書中援引有英斂之日記、呂碧城國外遊記《旅美雜談》、鄭逸梅《味鐙隨筆》等史料,披露呂碧城與秋瑾、英斂之、恩師嚴復、恩人袁世凱與袁克文之間的詩文酬贈一窺其交誼,書中以時為序,以呂碧城海內外遊跡為緯,這位識見甚廣的民國奇女子,曾參與南社以詞寫政治時評,最終於晚年遁入宗教以為寄託。文末附呂碧城之父呂鳳岐年表、呂碧城四姊妹年表,供研究者參照。
三○年代的中國現代派詩人
作者:吳曉東
台北: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在三○年代對壘與分化的社會背景下,脫離現實身居邊緣的「現代派」詩人專注探索詩藝,在藝術形式中內化心靈體驗與文化內涵。作者以母題研究法追尋詩人的審美心理如何具體轉化為詩歌的形式,以「持續在傳統中」、「必須具有某種不尋常的和動人的力量」等理則體現藝術價值。有橫移自西方的意象,如廢名建構「爐火」與思想、影像及聲音的關聯性;張若名「納蕤思式的痛苦」體會紀德的心靈,從中理解現代派詩人的自戀情節、漂泊感、邊緣體驗、烏托邦圖景;亦有淵源中國古典的「尺八」詩藝衍流、「扇」的微觀化視角等。作者據此考察「現代派」詩人群之審美心態轉化為對世界進行藝術觀察的具體詩學原理,也有助於鉤沉意識形態與社會歷史如何形構詩歌文本語境的內在折射,呼應群體和時代,理解詩歌中所蘊含之生命的藝術。
民國文人檔案,重建中
作者:江仲淵
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破除對於民國文人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作者江仲淵透過蒐羅大量軼事,重建民國文人輕鬆幽默、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依據1880年代、1890年代與1990年代文分三章,其中人物包括康有為、辜鴻銘、蔡元培、章太炎、李叔同、魯迅、黃侃、梅貽琦、陳寅恪、胡適、郭沫若、吳宓、金岳霖、傅斯年、朱自清、沈從文、錢鍾書、林徽因、張愛玲、季羨林、李敖、張宗昌等。年僅20歲的作者創辦臉書粉絲團「歷史說書人」,講述民國人物史蹟,集結成書,書中用語流暢,貼近年輕讀者的口語,自然淺白。選擇書寫材料的角度與一般史料軼聞有別,像是魯迅虐貓的心理根由,梅貽琦的反差萌與嗜酒習性、錢鍾書與林徽因為了貓兒相互怨懟,視張愛玲為甜點評論家,季羨林在日記裡的廢文與髒話,年輕李敖從以長袍聞名台大校園到經典的紅夾克衣著。這些觀點和解讀都使讀者更著迷探奇於民國氛圍中,掩卷莞爾。
民國畫報人物誌
作者:周利成
台北:楓樹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藉由畫報,作者打開民國史的研究視窗。書中分政界、軍界、商界、學界、藝術、體育等類別,藉由擷取民國畫報的文字、圖片呈現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細節,在「舊人新事、舊事新人」的書寫原則下,參採諸多檔案、報紙、文獻資料,加以整理、考證、補充,撰寫出一篇篇紀實文章。
由於作者任職天津市檔案館,對於與天津相關的民國人物考察甚詳,像是溥儀避居天津、孫中山的三次天津之行,影響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產生、形成,文中比對《德臣西報》、《萬國公報》、《大公報》、《日日新聞》、《新春秋報》、天津《益世報》、《玫瑰畫報》、《申報》等材料,出之以人物對話、說法轉引等筆法,搭配圖片還原歷史時空情境。
畫報欄位開設多元,登載大量正史以外的民國軼聞趣事,可資管窺近代史研究,如《三三畫報》有「民國軼事」記載奉系軍閥曹錕的愛好與家事。這些秘辛除了解當時讀者閱讀喜好,透過作者的再整理,也滿足了當代讀者追索民國的無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