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華 資訊文學化──一個可能的文學救贖
潘少瑜 翻譯乎?創作乎?──「擬西方小說」概念的形成
張堂錡 「民國文學」研究的學術立場與理論開展
蘇偉貞 重構南來文人創作座標
李瑞騰 主持人語
胡餘龍 緬甸歷史情境中的克欽山:論緬甸法律體系與艾蕪南行系列小說中的階級衝突
黃月銀 后希鎧跨域書寫的認同與再現
裴 亮 翻譯的時代鏡像與文化政治──日本「中國文學研究會」的譯介活動與茅盾言說
韓 琛 文學與法西斯:作為問題的竹內好
陳 紅 魯譯序跋來源考
李京珮 新月再升:1949年前後的《西瀅閒話》
佘佳燕 論徐志摩詩中的審美感興:以〈渺小〉一詩為探究核心
付立松 《繡囊佳話》與《鎖麟囊》:北京旗人命運之隱性書寫
王婉如、張學謙 民國「進步」思想組成的一環:論傅蘭雅與清末民初時新小說徵文活動
張武軍 中學課本裡的魯迅
孫 媛 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的文學世界
蔡登山 魯迅愛過的人
李 怡 為什麼今天提出「民國文學」概念?
劉維開 我所理解的民國歷史
王力堅 跨越1949後的民國文學
許俊雅 魯迅在台灣傳播的歷史考察
張堂錡 民國文學與台灣文學的前世今生
崔末順 光復後韓國現代文學的發展
高嘉謙 華夷風與馬華文學
朱壽桐 「漢語新文學」學術概念的背景
黃錦樹 在歷史傷停時間裡思考民國文學:流亡、移植、剩餘
李瑞騰 民國文學的域外流動
編後記 張堂錡
廣告1 廣州花城:《民國文學史論》叢書
廣告2 漢珍:「中央日報全報影像資料庫」
廣告3 花木蘭:《民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文叢》第11編
廣告4 秀威:《華文稀見史料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