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

E 121°52'24” N 24°34'55”

說到南方澳這塊土地的誕生,其實應拜北方澳山與北方澳鼻地理之賜。遠古時期,南方澳地貌形成之前,整個蘇澳灣的東面事實上只有北方澳山、北方澳鼻(北角)、三仙台、南嶼、中心礁、筆架山、猴猴鼻(南角)和幾塊零星的小島嶼而已,然北方澳山與北方澳鼻正是中央山脈的起點,這座大山伸入大海中的巨大山脈,正好減緩了菲律賓海由南向北的洋流(黑潮)流速,於是被洋流帶來的沙石,便慢慢地在南方的小島嶼和台灣本島陸地之間漸漸淤積,形成了南方澳這塊土地,這正是台灣少有的由「陸連島」加上「連島沙洲」組合而成「沙頸岬 Tombolo」的特殊地理景觀。

那些零星的小島嶼後來也成為南方澳漁港最好的天然屏障,不但阻擋了太平洋的風浪,同時也豐富了南方澳的特殊地理景觀。南方澳漁港肇建於西元1921年,是日本人治理台灣期間,經過25年的漁業調查,發現附近漁場豐富後,所決定建造的第一個現代化漁港,而當時日本人之所以會選在這裡建造漁港正是因為這裡有「陸連島」天然屏障的地理環境,這個「陸連島」位於南方澳正東方,面向太平洋,一字排開的陣勢正好是一道天然屏障,抵擋太平洋的湧浪侵襲南方澳這片土地。從南方澳向東望去,這排「陸連島」也由於它的山形像極了案桌上的筆架,因此本地人稱它為「筆架山」。而早期十九世紀稱它為「賊仔澳山」,日治時期稱它為「南方澳岬」。

「筆架山」從蘇南公路望去,卻又像一位孕婦躺臥著-(廖大慶)攝於蘇南公路

說到:「地靈人傑筆架山」,有人說南方澳之所以人才濟濟是跟地理風水有關,從「蘇花公路」鳥瞰整個南方澳地形,平面陸地就像一張案桌,日本人開闢的第一漁港就像一方硯台,而「筆架山」的樣子正如筆架,所以此處被堪輿師們稱為「文案寶地」主出「文人」或「文官」。蘇澳鎮為台灣368個鄉鎮之一,而南方澳人口又不到蘇澳鎮的四分之一,土地面積也僅有約2平方公里實在是微不足道,但南方澳漁村卻地靈人傑,人才倍出,以台灣的文官體系部長級的人物,若要由368個鄉鎮市區輪流擔任,那要多少年才會出現一位?但小小的南方澳卻在最近十幾年內連續出任三位部長級的人物,第一位是前農委會主委「李金龍」,第二位是前文化部(文建會)主委「邱坤良」,第三位是前教育部長「鄭瑞城」,看來堪輿師講的「文案寶地」應該所言不假,但奇的是這座「筆架山」從蘇南公路望去,卻又像一位孕婦,座南朝北躺臥著,有頭、有胸、有腹、有腳輪廓分明,相似度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堪輿師又說了:「妊懷文昌足玄武(意指:孕婦的雙腿向著北方)灘淺未哺真青龍(意指:生於此地的文人才子很難有發揮的空間) 門眉燕脊欲朱雀(意指:如果想要光宗耀祖取得功名) 翻山越嶺效白虎(意指:就要翻山越嶺向外地求發展)」,果然,文人在南方澳很難有發揮的空間。

現今的「筆架山」,山頂上增設了兩座設備,其中有座山的山頂上,上面有一座海岸無線電電台,它是蘭陽漁業電台,主要任務是,於台灣東北部附近海域作業的船隻,與岸上連絡的主要無線電電台,在此附近作業船隻如遇到任何問題,都可透過它與岸上保持聯繫。另一座山的山頂上,有一座海防雷達站,其任務是負責監控附近往來船隻,雷達站內更配備有先進的反艦飛彈,保護著整個蘇澳港灣的安全。「筆架山」也因為有了這些設施,更讓人不易親近它,也因此讓這一座聖山,增添了許多令人遐想的神秘感。

廖大瑋 著

熱門景點

超夯亮點 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