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節慶

日據時代南方澳的宗教信仰

南方澳的內埤漁港岸邊的城隍廟,裡面供奉著一尊石刻的觀音菩薩,上面刻著「第一番」、「青岸渡寺」、「如意輪觀音」等文字,日本味十足,類似的石刻觀音在台灣的新竹、基隆、宜蘭等地都有發現。經過筆者用心的追查終於發現,原來這些觀音石像的出現是源自於日本民間的三十三觀音靈場巡禮的信仰,日本人巡禮觀音道場的歷史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日本的觀音信仰以密宗的「六觀音」最為普遍,那就是能渡化六道輪迴的「如意輪觀音」(渡天道)、「千手千眼觀音」(渡地獄道)、「十一面觀音」(渡阿修羅道)、「馬頭觀音」(渡畜生道)、「聖觀音」(渡餓鬼道)和「准胝觀音」(渡人道)或「不空絹索觀音」等。在日本有許多供奉「六觀音」的寺廟道場互結連盟,使成一龐大的巡禮道場,像是「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四國八十八觀音靈場等,而其中最有名的應屬圍繞大阪及京都週邊的「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是日本佛教信徒一生必走一趟的朝聖之旅。日本民間深信參與巡禮參拜三十三箇所觀音靈場,能獲得觀音菩薩的庇佑賜福及獲得以下十大功德:

一、能免除火災難、水災難、橫死災難、盜賊之災難等。

二、能不遭受惡畜、毒蟲、所有的惡獸之侵犯。

三、能免除毒藥、無實之災難。

四、能免遭受雷、電、落馬死之災難。

五、能不受厄運災難、熱病、所有的流行病之苦難。

六、渡海、河川、搭乘船隻,皆能免除風波浪之水災難。

七、能獲庇佑壽命長久,子孫繁昌。

八、能幸獲諸神、諸佛之庇護。

九、所有祈願皆能得依願成就。

十、誓願諸多之罪障均能消滅,更能解脫苦海,往生極樂淨土。

日本人占領台灣之後,在台灣作長治久安的打算而積極投入建設,在1921年啟建南方澳漁港時,從日本來的大量移民,當然也把他們最信奉的觀音信仰也一併帶到新的殖民地來,從神像上刻的編號及寺廟名稱可以發現南方澳城隍廟的這一尊正是日本西國三十三靈場觀音的系列名列第一番號來自「青岸渡寺」的「如意輪觀音」,算來祂到南方澳至今(2003)應該有八十二年的歷史了。

在整個宜蘭縣的轄區裡,筆者也發現了相同系列不同編號的觀音石像有七、八尊之多,但日本人為何會把第一番號的佛像擺在南方澳呢。根據筆者考究,原來在日本也是被排於第一番的「青岸渡寺」位於日本國古時之「紀伊國(又稱紀州,現今之和歌山縣)」那智山。「和歌山縣那智山」被日本佛教界認定為是接連於觀世音菩薩所居住之「普陀洛山」之東門。那智山之遙遠的那邊有廣大的太平洋,其海上有個地方被認定為「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所說之「普陀山」。因此「西國三十三觀世音靈場巡禮」是自從日本古時候的「平安朝代」就以「青岸渡寺(那智山)」設定為巡禮路程之出發第一站,而南方澳的地理位置或許正如日本的「那智山」是台灣面臨太平洋的最前哨端,因此而被選作「第一番青岸渡寺如意輪觀音」的所在實是其來有自的吧!

另外在南方澳的金龍寺和南光寺也有類似的石刻觀音像,只是上面的文字不見了,無法作進一步的來源研究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這些石刻的神像在光復以前原來都未立廟奉祠,只是設置在路旁的神像罷了。

2003.06.01~07.26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

城隍廟「第一番 如意輪觀音」

青岸渡寺「第一番 如意輪觀音」

青岸渡寺(日本和歌山縣那智山)

南方澳文史

超夯亮點 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