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村聚落的小故事

馬偕與平埔族

台灣在明鄭時代,鄭成功退守台灣之際,便曾有兵工攜帶神像渡台的記載。 清朝中葉以後,大陸沿海各省來台的民眾日多,將自身的宗教信仰與崇奉神像一起帶來,拜神像保平安。 馬偕四處傳教時,許多人常將他們拜多年的神像送給馬偕,馬偕收藏於淡水的博物室。

馬偕博士1878/10/20到南方澳。土生的動植物群遍佈。拔牙和佈道。 (Went to Lam-hong-o aborigines gathered around. Extract & preach )

前往奇萊平原(在南方澳附近)、內容描述:1890馬偕博士曾到過宜蘭、花蓮和高山原住民禁區,本照片是他往奇萊(花蓮港)探險,由蘇澳出海時攝於南方澳。

馬偕收集的民間宗教偶像,圖中6尊神像:觀音(右一)、三太子(右二)、媽祖(右三)、土地公(左三),五、神農大帝(左一)。

這是馬偕在介紹婦女教育時,所用的照片,事實上首屆的女學堂學生,都以平埔族婦女為主,有關原住民婦女,馬偕說『她們櫛風沐雨.終日勞碌.食物粗劣.還有….苦惱,所以少女容易變成老人…不能享受快樂,也不能應付禍患…』。

宜蘭平埔族婦女

平埔織婦

1891平埔族手工藝操作

平埔保護偕牧師出番界

在馬偕的著作中「平埔番」指的是噶瑪蘭人,西部的平埔族則叫「熟番」。馬偕稱讚他們的純良和熱情,與他們相處總是愉快,也說漢人愚弄他們令他「義憤填膺」。這是噶瑪蘭人的武裝隊伍,目的在保護他們敬愛的馬偕過「生番」的地界。最左是馬偕博士最右的漢人是馬偕的學生嚴清華。

馬偕博士與南方澳平埔族

內容描述:馬偕博士於1883年率領一批學生由淡水出發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來到葛瑪蘭平原最南端,抵達時,暮色已經籠罩大地,同時又大雨滂沱,想向人家借個地方過夜,但一連問了幾家,都吃了閉門羹。

南方澳這個地方,馬偕博士曾經到過一次,村民嘲笑他,拒絕他的福音。現在再來,仍然沒有人理會他,甚至連一點同情心都沒有。馬偕一行人面臨進退維谷的問題:東去是洶湧的太平洋,北面是海港,南面是陡峭的岩壁,西面是生番的地區,而夜是這麼黑,而雨又下這麼大,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他佇立在雨中俄頃,忽然想起村子後面的角落裡有一個漢人的家,就轉向那裡去。馬偕博士叩門問道:「有什麼地方可借宿一夜嗎?」一個老人徐徐開門,慢條斯理地答道:「沒有地方可以借給蠻人住。」言閉門又徐徐關上。馬偕博士一行正不知所,愕然立在雨中時,門又開了,老人再度露出了頭說:「外面風雨很大,你們如果不嫌棄,可以到牛欄去。」人性善良的一面勝利了,這老人拿著燈出來,領他們到牛欄去。馬偕一行人高興到極點,於是舖稻草準備歇宿,老人又再出現,帶了燈,托了一個盤子,送熱米飯給他們吃,每人都吃了一大碗,最奇怪的,是這老人對於住宿和米飯都不肯收錢。

這一行人中,有個長老名叫高振,是基隆人,他在台灣長大,從不曾在牛欄裡過夜。他認為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夜,這一夜使他領悟到十字架的道路是崎嶇難行的,需要付出很大的決心,從此他更堅決,更勇敢,更虔誠,更加富有犧牲的精神。

不久以後,南方澳建立了教會,有很多人來信耶穌。有一次做禮拜時,馬偕博士在台上講道,台下有許多人流淚痛哭。這是因為他們想到暴風雨那一夜,他們不肯將自己的地方借給馬偕博士一行人歇宿,而橫著心,任憑主的僕人在雨中淋雨,他們覺得慚愧極了,所以流淚懺悔。

2003.06.01~07.26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

馬偕博士於1892/12/20南方澳教堂建

南方澳教堂前平埔族

二戰期間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接受海軍將領要求徹底消滅所有神風特攻隊基地,臺灣由於地理位置的適當,成為特攻隊的重要基地,分別在臺中、臺南、新竹、宜蘭四處設置神風特攻隊基地機場。

日方利用北方澳鼻仔頭及大嶺尖的制高點,興建(十二番監視台),並派駐防空部隊,專職偵測監視,判別從海上飛來敵機的型式和名稱。 1944年年底,一架美軍戰機被北方澳的防空砲火擊中落海,蘇澳郡役所還發動百姓上街慶祝,1945年,美軍開始展開報復性的密集爆擊「轟炸」。

1945/04/22清晨一架美國海軍第104巡邏轟炸中隊的PB4Y-1巡邏機,掛載炸彈500磅2枚、250磅4枚、100磅5枚,從呂宋島上的克拉克機場起飛,執行八重山諸島及台灣一帶的武裝偵巡任務,當時南方澳在美軍轟炸下已成火海,廢墟一片。

南方澳漁民劉錫銘等人招待記者會,被中共截劫的年豐一號,年豐二號和中興三十號三艘漁船船長歷述他們遇難經過。年豐一號船長劉錫銘(右)、年豐二號船長張焰樹(中),中興三十號船長簡點(左)。左起陳金、蘇沖助、王茂盛、陳顯根,年豐一號船長劉錫銘說:「我受到中共一次接一次的審訊」中興三十號船長簡點說:「我被中共用作宣傳,第一覺得很沒面子,同時也非常慚愧」中央社記者陳永魁攝 。

1959.06.02國家文化資料庫

一群從大陸投奔自由的漁民,已在台灣開始他們的海上新生活。三艘中型的機動漁船正載他們出海作業。這批漁民都是去年和今年駕小船冒死從廣東一帶沿海逃抵港澳,經中華民國政府接運來台的。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先前選擇了台灣東岸太平洋濱的澳底,建立一片新村,定名為「大陸漁村」,讓這二十三戶包括一百三十五人的義民定居,並熟悉沿海情況。現又供應他們三艘的機動漁船,以促生活福祉。「大陸漁村」的每戶戶長,都是這三艘漁船的船主,同分盈利所得,三艘漁船造價共新台幣二百多萬元,一半是政府贈送,一半是貸款,分十五年償清。澳底漁港是台灣東部優良的漁區,旁山臨海,風景很好。大陸來台的漁民們在欣賞屬於他們自己的漁船,漁民們與他們的漁船合照,漁船駛離碼頭開向大海,生活在就天地裡的兒童們,漁民們在整理繩網準備出海,漁民們集在海邊,歡天喜地的揮舞著國旗看他們的漁船出海中央社記者陳永魁攝。

1959.06.16國家文化資料庫

2006.07.13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

南方澳文史

超夯亮點 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