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節慶

來自小琉球的移民廟-「池碧宮」

一間座落於南興里的山腰上,不論外表造形及內部格局,都可以明顯看出與南方澳其他廟宇的不同,這就是來自屏東小琉球的移民所建造的「池碧宮」。讓我們先從廟裡刻在牆上介紹沿革的石板入手吧!石板上這樣寫著:

「池府千歲係黃帝開國朝臣,黃阜人氏,本姓劉,當年任縣令有功,受封為池府官銜,奉命赴洛陽接任縣令,沿途遇一奉玉旨下毒之小童,帶藥一包欲毒疫轄內百姓,池府想未上任規事,而百姓先遭瘟疫,於心不忍,便精思良策,將小童藥物奪取服下,不惜生命,為救百姓捐軀,滿身變黑,玉旨調回池府魂魄審問,認為善行可嘉,便封為監斬官銜,昇歸正神,受百姓永懷敬仰。

明朝末年,在白馬漢黑捲白馬巷,神通顯赫救世,遇一陳姓弟子外出經商,歸途遇難,受解困平安,深感神恩,便雕刻池府金身供奉,經三年遷至福建泉州府,在清朝雍正年代陳弟子後裔接駕池府金身,引渡登舟至台灣鹿港上岸,轉移南州居住。迄乾隆年代再遷小琉球久居,後來建造池隆宮廟宇奉祠。

民國五十六年陳石碖先生向池隆宮祈求同意,另雕池府金身,隨同至南方澳住宅二樓奉祠,當年傳授首任乩童洪新川先生,法師洪武軍先生合作祈求池府王爺神威,保佑眾信徒合家平安,造福眾生為宗旨,香火鼎盛,於丁巳年(民國六十六年)池府起駕扶乩題字遴選委員,發起募捐購地,籌建廟宇,於庚申年(民國六十九年)端月(一月)初八日,池府等眾正神金身,再全搬遷入本宮現址二樓奉祠,成立宮名為「池碧宮」,坐丁向癸兼午,承蒙各地先賢暨各委員等熱烈支持贊助,迄今癸亥年(民國七十二年)荔月(六月)初二日,本宮始告落成,各殿奉祠主神簡介:前殿前掉正中天公爐,正殿天元千歲,左邊池府三千歲,右邊五府千歲,隔殿壁邊王船公,後落正殿池府千歲,左邊李府千歲,觀音佛祖,隔殿邊境主公,右邊哪吒太子,保生大帝,右隔殿福德正神,虎將軍,包府千歲等正神,威震台澎,澤被萬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蔡仁法撰。」

台灣光復初期,台灣人開始擁有自己的機動漁船,隨著作業範圍的擴大,台灣東岸這個豐饒的漁場吸引了來自全省的漁民,而地位適中的南方澳便成為這些漁民的理想移民地。民國四十年開始,小琉球的漁民開始不約而同地湧向南方澳,特別是民國四十五年到五十年間,小琉球的漁民幾乎是蜂湧而至。和當時日本的移民一樣,外出的漁民雖然帶著故鄉守護神的神像或香火,但是故鄉最大的王爺廟「三隆宮」每三年一度的「王爺聖誕」仍是身為小琉球人的一件大事,每三年,遷居南方澳的小琉球漁民幾乎全家扶老攜幼趕回故鄉參加「迎王祭典」,「王爺公」在小琉球人的心目中就像西洋人心中的上帝一樣,日常生活,事無大小,全心依賴。

陳石碖先生於民國四十四年來到南方澳,算是小琉球較早期遷到的移民。因眼見小琉球的移民日漸增多,但每逢有事求神時,總須舟車勞頓,千里迢迢趕回小琉球,十分不便,便於民國五十六年時自小琉球漁福村的「池隆宮」求得池府王爺的同意,另雕金身分靈至南方澳,同時延請首任的乩童洪新川先生,法師洪武軍先生合作,借助池府王爺的神威,為地方同鄉作排憂解難的服務,由於尚無正式廟宇容納神尊,於是將神尊供奉在陳石碖先生自宅的二樓,雖然此王爺所來自的「池隆宮」只是小琉球漁福村的角頭廟,但對於「離鄉背井」的小琉球人來說,已經是難得的精神寄託所在,不久便形成一個以小琉球人為中心的神明會。民國六十六年更組成建廟委員會,開始發起募捐購地,籌建廟宇。至民國七十二年的農曆六月二日,屬於小琉球人移民籌建的新廟終於落成,並取名為「池碧宮」。「池」字正是取自前述小琉球「池隆宮」的首字,而「碧」字則是取自廟內所供奉的另一尊「觀音媽」所來自的「碧雲寺」。起初「池碧宮」的信徒大都以小琉球人為主,但因廟內的乩童能為信徒解決各種問題,而且也靈驗頻傳,於是鄰近居民來尋求排憂解難的也漸漸增多,現在「池碧宮」的信眾已遍佈整個南方澳地區。每年農曆六月初一「王爺」千秋祭典時,王爺巡境也是以整個南方澳為出巡範圍,其熱鬧場面並不遜於南方澳的其他大廟祭典。和小琉球祖廟也保持密切往來。

2003.06.01~07.26 南方澳文史館 廖大慶 著

南方澳文史

超夯亮點 搶先看